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寻找纺织服装业的跨国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05:4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随着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服装业赢来了新的一次腾飞。服装业工业总产值连创新高,出口增长势头强劲。2002、2003年,中国服装业出口同比分别劲增12.6%、26.1%;2002年,中国服装业出口在世界服装出口市场中占据的份额已达20.56%,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服装第一生产国、出口国。

  中国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中国服装产业的全球比较优势决定 的,而全球比较优势的最终确立是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国情和特定的发展阶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看来,中国服装业的全球比较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原料供给及纤维加工能力的优势:服装业的最上游原料是以棉、羊毛为主的天然纤维和涤纶、腈纶等为主的化学纤维。中国的棉花产量、加工量及化学纤维的加工量占世界比重都超过25%,均居世界第一,强大的上游原料供应及生产能力为下游的服装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的优势:从劳动力的数量来看,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达20%,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弹性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将劳动力成本始终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劳动力的素质来看,尽管与南亚的一些国家相比,在人工成本上不占优势,但中国服装工人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勤勉程度足以弥补工资上的差距。综合起来,中国服装业的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仍然是最有竞争力的。

  (3)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设备的优势:中国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和速度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的。中国优良的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高速公路体系、优良的深水港口设施,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在纺织工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上,中国也是不遗余力。2001-2002年,中国新增的无梭织机数量占同期世界新增总量的57.5%,产能扩大和设备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中国服装业的全球比较优势为服装企业的跨国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服装企业对外强势出击成为可能。

  跨国经营是提高经济效益摆脱价格竞争的重要途径

  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消费,发展至今已经十分成熟,衣着类消费在人们消费结构中占据的比重也逐步稳定下来,例如美国的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比重1995年至2001年6年间,仅仅由4.7%缓慢变动到4.6%。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的《国际金融统计》,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这就决定了服装消费市场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一国的GDP。2002年,美国、欧盟、日本的GDP总量占世界比重超过70%,三者服装进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7.39%。

  与世界服装消费比重及世界服装出口结构相比,由于受配额的限制(美国、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配额设限国、地区),中国服装出口的地区、国别结构不尽合理。2003年,美国、欧盟这两个世界服装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服装出口所占份额只有24.5%,而2002年,两者进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却达到了58.6%。随着2005年1月,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全面取消,这一结构性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事实上,随着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并因此享有《纺织与服装协定》规定的第三阶段配额18%的放开,中国对美国、欧盟在配额取消项目下的服装、纺织品已经出现了数量的大幅上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服装业却面临着量增价跌的尴尬局面。

  以美国为例,中国出口美国服装折平方米数量从1999年的9.1亿平方米增长到2003年的22.9亿平方米,增幅达到151.6%,但单价却由4.8美元/平方米跌至3.17美元/平方米,跌幅达33.9%。数量的迅猛增长、价格的跌跌不休,不仅严重削弱了服装经营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被一些主要进口国、地区冠以低价倾销的恶名,针对中国服装出口的反倾销调查接二连三。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对外依存度(出口交货值/销售产值)不断提高,2003年已达54.2%,并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出口价格的下跌对服装全行业效益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扭转价格下跌的趋势已是刻不容缓。

  出口价格的连续下跌,究其原因是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战略决定的。美国、欧盟等服装跨国大型采购商凭借其掌握的一系列品牌和品牌背后的巨大国内外市场,对全球的服装生产资源进行整合,四处询价;同时,中国服装生产企业积累的庞大产能也亟需国际市场进行消化。由于销售渠道严重依赖国外采购商,国内厂商不得不在生产成本上一紧再紧,在销售利润上一让再让,这样原本不大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蚕食,服装业经营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下,掌握国际品牌和销售渠道的服装业跨国公司的出现就变得迫在眉睫。中国服装企业通过跨国经营,有选择地并购国际品牌并整合相应的销售渠道,是摆脱服装出口单纯价格竞争的重要途径。

  跨国经营还处在以对外销售为主的初级阶段

  中国对外开放,服装业是最早市场化的行业之一,由于积极融入到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已有相当数量的服装加工企业进入到国际大型连锁商业的供应链,服装业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并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服装出口交货值在总产值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以上。近年来,在国内服装需求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服装业的发展,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已经成为我国服装业收入的最重要来源。通过不断拓展国外销售渠道,我国服装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步入了跨国经营的初始阶段。

  我们采用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公司定义的跨国指数作为衡量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的指标:跨国指数为海外资产在总资产中比重、海外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比重以及海外员工在总员工中比重的算术平均值,对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研究结果显示,平均跨国指数为52.6,即使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5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也达到了38.9。反观中国服装企业,由于跨国经营主要体现在产品对外销售上,而在海外投资、海外雇员方面还鲜有参与,作为对外销售、海外投资、海外雇员三者比重平均值的跨国指数受此影响在数值上与国际乃至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指数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即使是海外销售收入占主营收入88%的茉织华的跨国指数也只有30%不到,中国服装企业的跨国之路才刚刚开始。

  低成本品牌扩张,差异化规模扩张服装企业的跨国发展模式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获取优势的最基本战略有两种:低成本或差异化,但是在服装企业的跨国发展之路上,两者往往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具备差异化-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跨国采购,生产外包,实现低成本的品牌扩张;具备低成本--规模优势的企业通过拓展国际市场,推广自己品牌或是收购外面品牌实现差异化的规模扩张。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Cavusgil教授把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分为五个阶段: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试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也就是说企业能否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经营在很大程度由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态度、发展思路--积极还是消极,被动还是主动所决定。面对服装业日益过剩的产能、日趋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服装企业无一例外地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但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思路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企业,把生产更多地面向国际市场视为消极的应对之策;另一部分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投入到国际化经营中,通过与国际服装知名企业合作,在做代工基地的同时想方设法培养、建立自己的国际销售渠道,同时他们对自己品牌的塑造、维护兢兢业业,这部分企业代表的才是中国服装企业跨国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雅戈尔、杉杉股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雅戈尔-产业链纵横整合的代表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纺织服装为主业,房地产和国际贸易为两翼的大型上市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服装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和行业龙头。公司跨国经营采用的是差异化规模扩张的策略。2004年2月,雅戈尔与美国服装销售巨头Kellwood签约,Kellwood旗下的KellwoodAsiaLTD与雅戈尔合资组建雅新衬衫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衬衫生产并全部出口海外市场,并为雅戈尔品牌的外销奠定良好基础;Kellwood香港子公司新马有限公司将出资参股雅戈尔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共同生产销售高档纺织面料,培育雅戈尔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几年,在房地产销售、合资衬衫厂出口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公司业绩将会保持稳定的高增长势头,同时公司的跨国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到2005年配额取消后服装出口市场急剧扩大这一利好因素,因此主营的持续增长是有保障的。

  杉杉股份--中国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经营的先导

  杉杉股份是一家主营服装服饰系列产品,兼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大型服装上市公司,目前杉杉西服位居中国西服市场综合占有率的第二位。杉杉股份采用的是低成本品牌扩张的策略:通过营销渠道再建、生产外包、多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达到了跨国经营的目的。尽管杉杉股份在资产规模、拥有品牌的知名度、国际品牌营销策略等方面与国际的服装巨头还相差较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发优势会逐渐加快杉杉追赶的步伐,并使之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服装企业。

  纺织行业未来的跨国公司

  2003年,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生产企业美国SaraLee公司实现纺织类产品销售收入67亿美元,同年排名中国纺织类上市公司第一的申达股份实现销售收入49.6亿人民币,世界排名在80名以内。纺织类公司的生产、销售等各项指标迅速向世界纺织巨头靠拢。事实上,中国的上市公司已经出现了一批初具跨国潜质的企业。遵循服装企业的跨国发展模式,纺织类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收购国外品牌实现跨国发展;也可以通过作跨国采购商的OEM基地,积累自身实力,实现向ODM(原创设计生产)、OBM(原创品牌生产)的更高层次发展。

  鲁泰A--从OEM到ODM、OBM

  鲁泰纺织是全球最大的色织布生产商,产品主要销往日韩、东南亚、香港、欧美等地区,外销收入占到主营收入的80%以上。作为纺织上市公司中典型的OEM企业,鲁泰在产品生产、销售过程存在出口客户国别过于集中(亚洲地区)、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针对此问题,鲁泰正在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努力培育自有品牌,实现ODM乃至最终OBM。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公司的鲁泰格蕾芬衬衫2004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此外,公司于2003年投资3000万元进行年产200万件高档衬衣生产线项目也将于2004年投产,此举将进一步扩大鲁泰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份额。鲁泰从OEM基地开始做起,通过向ODM、OBM的转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跨国经营。产能的扩张结合明年纺织服装配额全面取消带来的实质性利好,鲁泰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附表 2003年服装类上市公司跨国经营状况

  公司名称 主营业务收入 海外收入占总销售额的比重 跨国指数

  茉 织 华 24.2亿元88.0%29.3

  % 大连创世 3.7亿元66.3%22.1

  % 开开实业 21.8亿元60.6%20.2

  % 中国服装 4.5亿元61.0%20.0

  % 雅 戈 尔 27亿元26.1%8.7

  % 华联控股 27.2亿元23.8%8.0%上海证券报 华夏证券研究所 卢杨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