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产权改革舆论风波实质何在?(媒体广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 00:55 人民网-市场报

  有关公有制经济的产权改革的讨论和争论,在国内学术界已有10年。香港财务学教授郎咸平对几家内地知名企业改制个案的质疑,竟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一时之间,洛阳纸贵。20多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把原本是哲学家讨论的学术问题,变成了广受关注的公众话题并进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多年来,这种现象非常稀罕了。

  一个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问题,转变为公众话题,其背后必有社会原因,必定以某
种普遍化的社会情绪为依托。对一些公有制企业改制个案的公正性、规范性的质疑,能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反映出了社会情绪。这一事实表明,广大民众对近年来在我国广泛推行的产权改革心存疑问。这就是目前这场舆论风波的社会实质。

  产权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理论问题,甚至不仅是一个政策问题。它是一个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产权即财产权,是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乃至个人安身立命的大事。在中国,公有制经济的产权问题,更涉及国家性质、社会政策和政权基础。

  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特别是在我国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的产权关系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动。在这种情况下,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必要的。产权改革即变动人们之间的财产关系,这实质上是对利益分配的法律调整。在社会领域里,凡涉及利益问题,涉及利益重新分配,自然都要谨慎行事。而在中国,产权问题尤其复杂。

  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企业是全体人民和集体通过多年来的集体劳动积累的财产。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关系是清晰的,在理论上,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各类国有企业出资人的代表,为国有财产负责。在实践中,全体人民安居乐业,分享包括就业权利和社会保障在内的各种社会福利,就是作为公有财产的共同所有者的现实表现。广义上讲,社会平等应是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和经济表现。反过来看,如果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则很有可能是产权制度改革出现了严重问题,即不公正、不规范。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社会对产权改革的公正性产生了疑问。一个国有企业总经理干了几年,居然可以买下企业变成老板,而工人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却被几万元钱“买断工龄”;私企老板“以小搏大”,用小钱买下国有大企业。人们周围这样的事多了,就会让人心中疑窦丛生。当前,社会质疑产权改革公正性,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产权交易透明度低,公开性差,缺乏法律依据和社会监督,因而导致公有财产被低估贱买;二是产权变更后,利益偏向资方管理层,劳动群体利益受损。

  我国公有产权形成的历史特殊,国有、集体企业长期以来用上缴利润的形式将大量剩余转移给国家,现有资产并非企业全部资产。企业出卖部分所得补偿职工时,并没有考虑以往上缴剩余的价值补偿问题,致使在产权交易中劳动者权益受损。

  公众质疑产权改革公正性的更直接原因,来自对社会分化的切身感受。一般群众对产权改革涉及的权利关系、法律问题,可能不甚了了。但厂子一卖,谁发了,谁穷了,可是一清二楚。在存在质疑的情况下,中国产权改革的公正性、规范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不公正、不规范的改革不仅会造成不良的经济后果,而一旦引发政治后果,则要危及社会团结、国家稳定,贻害无穷。坦率地说,不公正的产权改革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将是:社会分裂与冲突。有人可能对此不以为然:西方国家不是实行以私有产权为主体的产权制度,且社会差距很大,可经济还不是照样发展,社会大致稳定吗?但是,社会条件不同,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后果可能完全不同。

  西方的社会分化、贫富差距的生成历经一二百年,是一个历时态的问题。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富人的钱是怎样来的?最有可能得到的回答是:他祖上传下来的。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回答不一样了。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在一代人之内完成的,是个共时态的问题。即使是同样的社会问题,因“时态”不同,其社会的、政治的效果就会有极大差别。西方国家的众多豪门望族的“第一桶金”来得或许并不干净,但今天的西方公众并没有亲眼目睹和感受原始积累的血与泪,这个历时态的问题不会随时带来社会冲击。

  但我们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要在十几年间完成产权变革。在一代人之内出现巨大的社会分化,显然会产生巨大而普遍的社会挫折感。亲身感受、直接经验,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要远远大于非经验性的社会事实。如果产权改革失范导致严重的不公正,如果公众质疑新的财产关系的正当性,必然会严重危及我们社会赖以团结稳定的共同的道德基础。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产权改革失误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俄罗斯私有化导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危机是实实在在的前车之鉴,我们当引以为戒。

  (《新京报》房宁)

  《市场报》 (2004年09月28日 第八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