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福州市产业链 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与对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16: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加快工业化进程,关键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被经济学家认为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04年我市提出的“七个坚持”工作总思路指出:“坚持突出发展工业不动摇,坚持三密集项目一起上,坚持围绕产业集群招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围绕建设产业集群的‘洼地’和工业发展的‘高地’两个方向……狠抓单体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大项目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引进落地”等等,都可归结为如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在发达国家
    一、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前,基于国家对福建的战略定位,工业投入少,导致福州工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差,产业链不够发达。趁改革开放的春风,福州充分利用濒海、近台、侨乡的特殊区位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率先开展对外特别是对台招商引资活动,促进了部分外向型产业集群来榕落户,加之原有的传统产业,推动了福州工业化进程和福州经济的发展。     (一)促进了三产结构优化调整。资料统计,到2002年我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总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元和百亿元大关,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1992年的26.4:42:31.6调整为2003年的10.7:50.6:38.7。十一年间一产比重下降了15.7个百分点,而二产比重上升了8.6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工业的拉动提升作用,使经济结构从传统的农业型向高科技含量工业型大步迈进,形成第二产业与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按照全市“东扩南进西拓”战略,以重点项目落户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为牵引,推进了金山新区、鼓山新区、上街大学城、快安、长安等新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现有的7个国家级工业(集中)区、11个省级工业(集中)区、3个市本级工业(集中)区和6个市级工业(集中)区中,有70%以上集中在市区和马尾开发区。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7年的219.8亿元提高到2003年的425.7亿元,其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比重由1997年的36.7%提高到2003年的39.9%。     (三)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1984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后,福州广泛开展了招商引资月活动和举办各类会展及经贸洽谈活动,仅1992年至2003年的11年中,就批准外(台)商投资企业5214家,实际利用外(台)资110.4亿美元。对美日两大经济强国招商引资波动增长,1997年新批外资中,美国为2645万美元、日本2348万美元,2003年上升为美国6900万美元、日本2590万美元。对外贸易成效显著,1997年全市进出口总值为59.12亿美元,而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已达8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7%,其中出口总值为46.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7%。出口市场已遍布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     (四)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招商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闽侯汽车、编织工艺品,连江水产、食品,罗源石材,闽清陶瓷,永泰李果、水电,福清电子信息、塑胶、制鞋、烤鳗,长乐纺织、冶金,仓山塑料,马尾电子信息及市区高科技产业等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聚带,涌现了福清融侨百亿电子城和闽侯青口东南汽车城雏型。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1994年长乐撤县建市,工业发展功不可没。     (五)培育了产业市场体系。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州本着“亲商、富商、安商”原则,以情招商,以商引商,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如1985年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带动了马尾电子信息、水产饲料、机械冶金、交通运输、轻工编织、造船工业、食品工业等7大产业集群的发展;1987年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办,促进了电子、汽配、塑胶、食品、铝业、鳗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1988年青口投资区的创办,东南汽车的落户,带动了一二级产业链上8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结束了福州无轻客汽车的历史。目前,福州已形成融侨“百亿电子城”,正着力打造马尾“百亿电子城”、长乐“百亿纺织城”和“青口汽车城”,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纺、化工、建筑建材等产业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与发展格局,拥有东南得利卡汽车、氯酸盐、电脑及外部设备、信息网络设备、塑胶管材、彩色显示器等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拳头产品和“福耀”、“金得利”等中国驰名商标。     二、目前我市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大多首先发端于当年乡镇企业的仿效性竞争,往往最初的企业获取市场利润后,众多企业群起而仿效,争夺市场,再后不断有企业跟进,形成上中下游配套产品链,最后在条块区域形成某一产品市场后,更多企业也跟着进入区域市场,以至于产生破产、兼并和重组,或在更高层次上开发新产品以求生存。我市近10多年来不少地区出现了产业集聚的势头,形成了产业集群雏形。总体上分析,福州机械、电子、轻纺、化工、建筑建材、水产饲料、交通运输、工艺美术、造船工业、食品工业、塑胶、鳗业等已基本形成了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如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业,其纵向上中下游产业链和横向配套相对完善;轻纺、塑胶、石材、陶瓷等产业集群特征明显。     (一)目前我市已形成的主要产业群体     1.电子信息产业群。主要集中于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冠捷、捷联、华映光电等为龙头企业,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及其配套产业。以冠捷电子为上游企业带动20多家中下游企业落户融城,又以华映光电单色CRT显示管及显示器为主体、带动JVC电子、NEG玻壳、LG电子、日立数字媒体、顺明电子、允有电子、新大陆(资讯 行情 论坛)、实达等80多家企业形成了彩色显示器、单色显示器、背投显示器、电子枪、荫罩、PDP模组等产业体系。2003年全市电子信息年产值330多亿元,仅冠捷、捷联电子年产值就达177亿元,华映光电年产值60多亿元。     2.机械冶金产业群。全行业形成了以东南汽车和吴航不锈钢、瑞闽铝板带为机械和冶金行业龙头企业,以天宇电气(资讯 行情 论坛)、福州大通机电、中日达金属、中国国际钢铁、佳田机械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体系。至2003年全行业系统规模以上企业397家,其中机械行业359家,总产值近271亿元,冶金行业40家,总产值54.87亿元。二者同比增长率均在40%以上。东南汽车公司于1999年9月落户闽侯青口投产下线到2003年,年产量已达8.6万辆以上,已累计生产汽车15.89万辆,销售收入突破173亿元,带动一级产业链企业20多家和二级产业链企业60多家企业落户。不仅实现了与台湾汽车工业的对接,还带动日本三菱参股和戴?克项目落实,以及三菱、丰田、欧美等汽车零配件厂商的来榕投资兴业。     3.塑料管材、制鞋产业群。塑料行业以福清塑胶管材、沙滩鞋业和仓山塑料半成品为主。福清塑胶管材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形成有10多家骨干企业,上千种品种,年产值16亿的产业规模;沙滩鞋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最多时近150家,目前仍有32家骨干企业,年产值近10亿元,形成制鞋、鞋类面料、配件、化工、皮革等产业分工协作群。年鉴资料统计,1997年福清塑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50家,年产值25.7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8.77%,到2003年福清从事塑胶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为58家,总产值在44.46亿元,仍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9.25%。     4.陶瓷加工产业群。位于闽清西南部的白樟、白中等镇,叶腊石和高岭土储量丰富,陶瓷业发展较快。据统计,1992年该县陶瓷企业仅195家,年产值0.76亿元,从业人员0.92万人;1997年陶瓷企业发展到472家,年产值2.52亿元,从业人员1.3万人;到2003年陶瓷企业为363家,年产值27.1亿元,从业人员达2.16万人,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14.1%上升为2003年的40.2%,陶瓷业及相关行业的年财税收入达6000多万元,已成为全国釉面砖主产区之一和全省高低压电瓷重要出口基地。     5.纺织加工产业群。长乐是我市草根工业发源地,纺织业因而成为其支柱产业。在金峰镇及附近乡镇聚集了近千家民营纺织企业,年产值逾100亿元,有化纤、棉纺、纬编、经编、机织、染整、服装等七大项,其中经编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是全国经编的主要生产基地。据统计,2003年该市纺织企业数为772家,年产值达100.03亿元,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42.8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4家,年产值69.08亿元,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70%。     6.鳗业产业群。鳗鱼是我国最大宗的出口水产品,每年为国家带来8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收入。作为鳗产品最主要产地之一的福清市,1979年兴办首家养鳗场,1991年抓住日本养鳗业萎缩这一良机,快速发展养鳗企业近400家,2003年拥有各类养鳗场500多家,年产活鳗1.8万吨,占全省的半壁江山;烤鳗企业13家,16条生产线,年产烤鳗产品2.3万吨,每年创汇2亿多美元。业内人士反映,就此福清众多养鳗场也只能供应烤鳗企业40%的活鳗,其他靠外地购进。限于水质因素和该业的高风险性,养鳗业不可能有更大发展。     7.石材加工产业群。罗源县石材加工历史悠久,是全省石材加工与出口的主要基地。该县的花岗石矿产资料丰富,全县花岗石储量约为0.5~1亿立方米。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推动下,石材工业迅速发展,成为拥有石材加工厂数百家,年产值上亿元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资料统计,1997年罗源石材规模以上企业53家,年产值2.3亿元,占该县工业总产值的21.7%,从业人员1758人;由于环保等因素,到2003年降为46家,年产值4.0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43%,从业人员增至2215人。     8.高新技术产业群。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群主要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力军。2003年全市共有近800家民营科技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10多家,科技企业经济活动已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主要行业,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近500亿元。以福州软件园为例,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23.7亿元,并有82项产品通过国家软件产品认定,当年实现软件产品出口创汇上千万美元,并有16家台湾软件企业准备报名入驻。     (二)目前我市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简析     1.从规模效应上分析,产业链条尚不够发达,产业集中度不够。     以珠三角为例,广东中山市古镇经过20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灯饰之都”,现有2000多家灯饰成品生产企业和将近2000家灯饰经营门市部,成为全球最大的灯饰生产、销售基地。在珠三角,像古镇这样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定位明确,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专业镇共有120多个,2002年每个镇的经济规模都在20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跨区域产业集群,如从深圳到东莞、惠州一带形成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走廊,2002年其经济规模达2500亿元,再如从顺德到中山、南海以及广州部分地区一带形成的电器机械设备制造业,2002年其经济规模1300亿元。而我市目前发展最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冶金产业总产值仅在300亿元左右。     2.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与本省泉厦近似,缺乏独具榕城特色的主导产业群体。     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市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行业基本上和厦门、泉州的主导产业有所交叉。2002年我市排第一二位的,厦门也排第一二位,我市原来排第三位现排第五位的鞋业,泉州却始终排在第三位。五年间,我市居后几位的产业变化较大,而泉州、厦门变化较小。从总量规模上看,也有一定的差距。2002年,我市电子通信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仅为76家,而厦门有83家,现价产值达387亿元,比我市多三分之一;我市交通运输业规模以上企业有69家,总产值93.8亿元,厦门则为31家,总产值69.7亿元,优势不大;从鞋业上看,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为37家总产值近59亿元,而泉州规模以上企业216家规模以下企业2400多家,总产值达219亿元。由此可见,对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必带来较大影响。如,纺织服装业是泉州的强项,而我市针织业丝光烧毛、精梳清漂、高支细密、弹性保型等内外衣基本处于空白,梭织物印染基本空白,加工手段上的立体印花、数码印染、喷色染色等也是空白。     1997年度和2002年度福、厦、泉前五位行业变化对比情况 行业排序 福州 厦门 泉州 1997年 2002年 1997年 2002年 1997年 2002年 第1位 电子通信 电子通信 电子通信 电子通信 纺织服装 纺织服装 第2位 食品加工 交通运输 电气机械 交通运输 建材 建材 第3位 鞋业 电力蒸汽热水 交通运输 电气机械 鞋业 鞋业 第4位 塑料制品 食品加工 化学纤维 化学原料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 第5位 电力蒸汽热水 鞋业 服装制造 塑料制品 机械五金 机械五金     3.从产业布局上看,各县(市)区产业配置有所雷同,难以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这可从我市各县(市)区产业体系上资以证明。目前,虽然已初步形成了闽侯汽车、罗源石材、闽清陶瓷、福清塑胶制鞋烤鳗、长乐纺织、台江商贸、马尾交运、晋安旅游等特色产业群体,但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各县(市)区的其他产业都有所发展,有的甚至交叉雷同,如福清与马尾的电子信息、马尾与连江的食品加工、福清与仓山的塑料、永泰与闽清的水电等等,都是各产业链中的相关产业,关联度较大,但仍需齐头并进发展,不可能象浙江、广东那样形成规模“块状经济”区,因此“大而全”、“小而全”的县域经济产业格局必将长期存在,对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影响深远。     4.从产业规划设计上看,缺乏分工明确、产业链相对集中的园区载体。     从工业(集中)区规划上看,各园区产业相对集中度不够,特色不明显。虽强调了招商引资重点和方向,实施了独具榕城特色的“飞地工业”,但往往还是各招各的商、各入各的园,对园区企业的产业关联性考虑不足,缺乏认真的规划与引导,使有的园区主导产业达四五个,且各县(市)区所招产业有所雷同,产业集聚竞争力不足。青口汽车城和福州软件园,定位相对较好,其他一些园区粗看起来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但细加分析却不尽人意,如我市发展最好、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不得不在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分园而设。其他园区的产业配置自不堪言。     5.从产业发展环境上看,区域竞争力下降,软硬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诚然,这些年我市在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上作了不少努力,但总体上与浙江、广东等省市引资环境吸引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本省厦门泉州也有一段距离。如我市的港口建设还不尽人意,到2003年底,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才20多个,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级,港口货物吞吐量4700多万吨、集装箱近60万标箱,分别居全国沿海港口的第10位和第11位,软硬环境都落后于本省厦门港,但福州港深水码头发展潜力较大,随着江阴码头的建设会逐步得到改善。     6.从产业市场发育上看,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企业生存和产生的基础是市场,服务对象也是市场,因而产业与市场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我市各个地区的特色经济比较明显,罗源石材、闽清陶瓷、东南汽车、福耀玻璃(资讯 行情 论坛)、冠捷彩色显示器……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各类专业市场发展程度却不尽人意,全国知名的专业市场缺乏,现有的专业市场卖别人的产品比卖自己的产品还多。如南方建材(资讯 行情 论坛)市场,绝大多数建材都是外购运进,南方汽车市场,东南得利卡的成交数量也不乐观,长乐纺织最后成品为服装的不足10%,等等。很多产品都是名声在外,很多市场都在外地开设。仅靠举办各类会展还远远不足带动我市产业发展。因此,要把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形成和联动发展的重大举措,形成以专业市场为纽带,特色产业不断集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共同壮大的产业体系格局。     三、打造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市场是一个推动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发动机,且几乎所有的经济成就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现代经济的运作,如果没有市场或政府,就会孤掌难鸣。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向集群式发展。首先,政府要有抓重点产业意识。在招商引资、鼓励民间投资时,突出重点产业地位,引导投资方向;其次,政府在选择什么作为当地的重点产业上,要深入调研,摸清情况,进行必要的专家论证,力求选准选好。第三,要为重点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当前,政府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和关系:     (一)处理好产业发展“洼地”和工业发展“高地”的关系     工业发展必须以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高度聚集化为依托,这已为全国各地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模式所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突破了传统模式,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启动民间投资,现已形成了以电脑及网络产品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轻型汽车为龙头的东南汽车产业链,以工程建材通讯塑胶材料为龙头的塑胶材料产业链,以纺织化纤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链和以中钢为龙头的钢铁产品产业链等数条产业链。应该看到,这些产业链还不够发达,离产业集群经济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5-8年内我市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的中期战略目标,必须紧紧抓住产业集群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延伸集聚这些产业链上做大做足文章,以最大的气力填“洼地”筑“高地”。     (二)处理好自主竞争发展与重复建设之间的矛盾     我市10多年来,加快了工业化发展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市有些产业是在重复建设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自主竞争来实现同行业的优胜劣汰而催生出产业升级的。如福清的沙滩鞋业、养鳗业,罗源石材业等都是由多变少、由粗变精的,这是以往产业发展的共同规律。诚然产业聚集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但重复建设只能导致资源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企业90年代末倒闭了上千家。一哄而上自主竞争式发展必然导致重复建设,市场劣汰引起资源极大浪费。历史的教训理应足够吸取,政府部门应规范产业准入条款,对县(市)区招商引资加以引导,弱化重复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三)处理好产业集群发展与环保要求之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我市的产业集群一部分是由民营资本在历史或现实的因素下自发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是由招商引资聚集而成的。在发展初期,有些产业出于自身生产特点影响了环境保护,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像塑料垃圾随意倾倒,石板材石粉污染、污水处理、噪音等等,有的至今未得到根本解决。但事实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处理好产业集群发展与环保两者之间的矛盾,真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双赢,不能因过去环保带来了影响和问题而因噎废食。     (四)处理好简单模仿他人与自我创新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模仿别人而快速发展自己是一条捷径,我市很多产业也因此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如福清仓山的塑料、罗源的石材、闽清的陶瓷等都曾经历过这一阶段。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简单的模仿不仅促进不了区域经济发展,甚至还要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许多人眼中,石狮的服装、晋江的鞋业、温州的打火机、中山的电子制品等,仍是我们模仿的良好对象。当然简单模仿并不可取。只有从学习中创新,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特别是在产业集群经济走向成熟过程中,创新是必由之路。从模仿到创新,是质变是升华。只有把眼光放在认清自身区位优势上,把精力放在谋求开拓自我产业发展之路上,才会对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五)处理好扶持重点产业和非重点产业发展的矛盾     区域性重点产业选择的依据是非均衡选择策略和比较优势原理的实际应用。现实经济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原有优势产业、产品,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我市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如石材、陶瓷、李果、花卉、水产、旅游、食品、商贸等产业,独具榕城特色;再如寿山石,已闻名全球。这些产业在工业发展“高地”中有着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整合资源,挖掘潜力,通过改组改造以形成规模产业群,使之成为地方重要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区域新产业,我市还有很多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如环保、海洋、文化、体育、展览、物流等,这些产业也将是今后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四、提高我市产业集群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粗浅建议     与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比较,我市的产业链主要表现出三个不足:一是产业链条短,脱节现象普遍,目前我市仅电子信息、东南汽车较为完善,其他产业则显得延伸不足(如长乐纺织业就缺乏终端产品);二是产业链内部结构单一,链条之间缺乏关联性,产业整体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拿来”式产业不少,本土产业链尚未形成气候,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从产业集群角度看问题也不少,如竞争力不足,高科技含量不多,专业市场不够发达等等。笔者认为,在产业发展问题上,政府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继续坚持抓大放小、行业并举策略,在着力打造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制造业东移良好机遇,加大引进高新技术力度,提升产业集群经济质量     当前正是全球制造业东移的良好机遇。作为沿海省会城市的福州,要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珠三角承接点和台湾海峡连接点的优势,加快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大力吸引台湾部分产业向福州整体转移,突出抓好台资龙头项目的引进,使之成为东南沿海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把传统行业作为现代技术的一个载体,正视现有的产业集群基础,大力引进外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来提升集群竞争力、提升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较快增长。今后要围绕产业集群招商,做到新项目与老项目相结合,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在引资策略上,重点引进管理、技术、人才与市场,与国外资本连接形成产权纽带和产业链条,通过以资源换技术、产权换资金、存量换增量、市场换项目,拓宽招商引资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提高我市产业集群的质量。     (二)加强产业引导,整合现有工业(集中)区,形成优势鲜明的区域产业集群     六大市级工业(集中)区是我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尽管我市五大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具特色,但各县(市)区和各园区仍然存在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态势。加强产业集群的行业引导,必须立足于大福州的整体发展规划,根据各县(市)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具体特点,制定引导和鼓励发展优势产业群的政策。在重点扶植部分工业(集中)区时,应该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县(市)区倾斜改为向产业倾斜,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强的项目进入集群区域。同时,要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搞好现有园区的整合,实施“飞地工业”,协调不同区域、不同园区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把原有区域中不同产业企业引入更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聚集区,形成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经济。     (三)培育知名品牌和产业龙头企业,加速龙头大项目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是地方产业竞争力的最好体现,很多产业集群就是名牌产品带动型或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政府要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地方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加强对地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宣传推介。要鼓励扶持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政府资源适当向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倾斜。要提高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从领导人到市民都要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推介福州,对外树立良好形象,使福耀玻璃、东南轻客、光机电等产品品牌家喻户晓,人人称道。以这些品牌的发展带动各产业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要围绕打造产业链和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依托项目建设引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改变“一产一核心”的现状,降低链条风险;要进一步围绕龙头企业,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与集聚,变政府招商为企业自发招商,给企业自招企业以同样的优惠政策,以商引商,壮大产业集群。     (四)优化投资环境,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动力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产业集群经济的重要动力。客观上看,我市投资环境与国内经济发展较好的一些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是发展我市产业经济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说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两相结合的结果,因此要使产业集群经济进一步强大起来,还需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服务体系,配合行业协会大力开展为企业融资、技术开发、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引导企业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其次,要减少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色彩,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国家允许范围内放宽外资和民资的行业准入政策,促进各产业内部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减少不合理的费用。如运输费用、能源使用费用等等。     (五)切实转变观念,加强产业领导,制定人才保留和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纵观发展较好的区域经济实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好的思想观念和人才。一是要切实树立一种新的政绩观。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大成效的,要给产业集群发展足够的时间。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树立实实在在为地方谋福祉的政绩观,做到当前和长远互相兼顾。抓重点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要作一届到几届长期抓的规划。二是要组织一个有效能的领导小组。建议组织一个政府部门专责小组,关注产业发展理论动态,调查研究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谋划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结合目前我市工业(集中)区发展实际,适当提高工业(集中)区的管理层次,必要时由市级领导亲自挂帅,协调解决园区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管理的时效和实效。三是制订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充分培养和保留各方面的人才。无论多好的战略构想,最终还是要靠人去落实。要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既要激励企业,又要激励各级政府班子。与此同时,要把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作为特殊人才来看待,该给市政津贴的给津贴,该送培深造的送培深造,努力培育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中坚力量,推动产业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