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创新“五不五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09:00 上海证券报 | |||||||||
    变则通,通则存。惟有创新,才能破解危局。管理层已为国内证券业指明了重振雄风、创新发展的道路。如何创新,则必须由券商们来思考和破题。     一不抱怨,要绝处求生     证券市场和证券业的病灶已清楚,根治既需良方,又需时日调养。券
    二不图虚,要行之有效     券商无论是内部创新还是外部创新,都不应耍花拳绣腿。抢风头,赶时髦,搞一些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虚招,往往得不偿失,甚至是劳民伤财。虚化的创新,在内部会挫伤广大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事生非,引发矛盾,自伤元气;对外,则会损害券商自身的形象和行业信誉,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滞阻业务的发展。券商作为金融企业,应在经营管理人员中倡导企业家的创新思维方式,以企业家的眼光,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业务发展需要,以及证券市场的实际需求,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完整、务实和可行的创新方案,扎扎实实加以实施,并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在实践中对创新方案进行完善,确保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三不坐等,要只争朝夕     证券业是经营虚拟资本的高风险行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和国家相关法律的束缚。同时,证券业作为国家特许的金融服务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属性。故券商创新的自主性不强,存在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诸多因素的制约。     然而,实践证明,体制内创新与体制外创新、系统整体创新与子项部分创新是一个有机的互动过程,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券商不能片面强调大环境的限制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以致坐失创新发展的商机。目前,由国家证券监管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已拉开序幕。这不仅是国内券商走出困境的契机,而且又是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同业竞争。通过创新力的角逐,证券业必将出现大分化、大重组、大发展。一批创新意识强、行动快、效果好的券商会脱颖而出,成为优而强的主流券商;而那些观念陈旧、行动迟缓、毫无建树的券商则会掉队,直至被淘汰出局。     四不短视,要深思远虑     国内证券业历史短,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稳定的归宿感和明确的职业预期。一些券商习惯于从眼前利益看问题,欠缺应有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浮躁的心态、线性的思维、狭窄的视野,使得其创新发展的步子迈不大、落不准、走不稳,常常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俗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证券市场景气的周期已演化为证券行业的轮回。连续三年多的漫长熊市,整个证券业都已陷入困境。券商们应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既往的所作所为,审视已走过的路和自己留下的足迹。必须跳出狭隘的圈子,找准自己的定位,重新规划创新发展的蓝图。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彻底屏弃投机取巧的"小家子气",紧紧围绕资本供求双方交易中介的角色进行创新,坚决回到规范发展的正道上来。     五不生搬,要融会贯通     国内证券市场以欧美证券市场为样板,但仅形似而已,远未达到神似的境界。证券交易方式和交易技术的接轨,仅仅是证券市场硬件层面的模仿,如同大学校舍,难以据此判断其内涵的优劣。国内证券市场采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由于内在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南橘北枳"的现象。近年来,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每况愈下。为激活市场,一些有识志士不时从欧美证券市场搬来各式"洋枪洋炮",用以驱赶"睡熊",但收效甚微,大多变成了"哑枪哑炮",沦为市场的点缀和摆设。     创新需要借鉴,但借鉴绝不应是生吞活剥、照搬照套。我们不仅要对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机理、产品、工具以及市场参与者作全面透彻地研究,也应对国内证券市场进行深入地剖析;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找出共性的"内核",进行移植和嫁接。国内券商大多拥有喝过"洋墨水"的专职研究人员,这对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十分有利。券商在借鉴创新中,应充分考虑中西方国家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人文环境的差异,结合中国国情,对欧美证券市场中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熟做法积极加以吸收、利用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