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特征:“国退民进”和“有退有进”
国资改革不完全是“国退民进”,也是国有经济“有退有进”的过程。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家以及特大型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有经济在什么领域退出,在什么领域继续存在乃至进入,在国家层面需要规划,需要统一指导,而在各地方
政府层面更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大胆创新。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不能有统一模式。在国资改革初期,“国退民进”自然很明显,但“有进有退”以及国有经济继续存在甚至大幅度增长,也是一种主要的趋势。
二、改革方向: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不可偏废,应当促进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民营经济做不好或做不了的领域,国有经济来做;民营经济做得好并有效率的领域,国有经济就退出,没有必要做。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切忌一刀切,切忌绝对化、简单化和片面化。国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减少,但绝对值是在增加。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战略方向性的一些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不仅不应当退,而且还需要加强。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个轮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三、改革策略:坚持邓小平的改革方法论
邓小平对待改革开放的推进策略是让实践说话,用实践来推动理论创新,用实践来解决争论。在国资改革上,我们要遵循邓小平的那句话,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允许有争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争论上,要干实事,抓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在理论和行动上,勿“左”也勿“右”,要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机结合起来,在国有不良资产处置和产权改革中,积极主动,把握机遇,规范操作。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在发展进程中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四、借鉴理论:产权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国资改革首先要参考借鉴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产权理论的正确性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产权调整是经济体制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民经济改革深入到一定层次的必然要求,改变了原来那种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格局。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又必然改变原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这就是产权结构调整。没有产权结构调整而谈中国经济体制变迁,无疑是在水中捞月。目标就是建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产权结构体系。
国资改革还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某些地方某些行业对于国企改革操作简单化,过于看重速度,人员安置以一次性买断为主要方式,把调整出来的人员推向社会等等。这些做法无疑对于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不是很有利的影响,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和社会负担,整个社会环境没有得到优化,因此,有违于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全社会方方面面相互配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处置方案和手段,使调整出的人员得到恰当的安置,并努力创造可持续就业的社会环境。
五、操作框架:三重架构,两个市场
国资委、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构成了国资体系的三重架构。
国资委是出资人,也是主要的监管者;国有控股公司是“国进平台”:国有控股公司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市场化平台,国有控股公司是国有资本进行战略性投资的资本运作平台,国有控股公司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有辅助功效;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资改革领域中的投资银行,是“国退平台”,专门负责国有不良资产处置。
两个市场是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这两个市场相互配合和补充,可以作为有效盘活国有资产的两个市场通道促进国资改革。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功能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9月27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