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秉喜龙亚辉编辑:刘元煌
曾经风靡一时的日本制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陷入了困境。SONY、日立、松下等大公司都陷入了巨额亏损,大公司病也凸现出来。到了2004年,包括日立、松下等诸多日本公司已经摆脱了巨额亏损的泥潭,开始复苏,日本制造型企业真的复苏了吗?是什么导致了日本企业的利润增长了呢?
笔者以为,日本制造型大公司经常性利润恢复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经历多年的经营改革开始见效。二是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投资有了回报。
这两年,日本企业经营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如下几个:一是事业部的重组。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联盟,非主流事业的分离,兼并购买等手法得到了灵活的应用,使日本制造业重新振兴,其中以NEC、松下、东芝、日立、富士通等公司的重组最明显。在家电领域日立和东芝先后把非主流的家电事业部门从母公司剥离出去。在半导体领域,日立购买了IBM的硬盘部门。二是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的调整。例如2003年,松下强行将松下电工收编为自己的公司,使松下成为日本最大的电机公司。在日本,企业集团的内部改革和治理结构的改革造就了日本主要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新竞争力。代表是“社会基础设施的日立”,“娱乐的SONY”。三是公司在雇佣和工资制度方面的改革,诸多日本大公司一改终生雇佣制,例如松下和日立等公司开始裁员,提高了经营效率。四是日本大公司海外投资战略的调整。将大量的生产转移到日本国外,然后以低价格返销日本。NEC在中国整合的NEC通讯就是这种代表。五是日本大公司内部研发体制的改革。对于研发流程的改造也是一些日本制大公司赢利能力改善的重要原因。
日本制造性业大公司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与回报也成为日本大型制造企业复苏的基础。实际上,日本制造型企业业绩重生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码景气”,而这一轮的数码景气主要是通过把在国内已经淘汰的生产设备以投资的形式转移到中国,而日本国内则投资高端产品的生产设备。例如NEC在日本国内通过设备投资更新医疗和产业用的液晶面板,而将中、小电视机和电脑用的液晶面板在中国生产。
实际上,日本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恢复了。但是,这些大公司如何在中国开展下一步的战略呢?笔者分析有这样几种可能:一是针对中国市场的差异化战略,目前日本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制造优势基本也不存在了,主要原因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的崛起。日本的大型制造企业可能尝试在附加价值不大的一般产品生产中采用将生产技术、工序技能软件化,使之编入到生产设备中,以取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将高端和低端产品在日本国内生产,而将中端产品在中国生产。另外一方面,将以往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防守型”变为“攻击型”。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和专利维护自身的竞争优势。最后,充分利用中国、日本、韩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互补性,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作者系上海卓跃咨询公司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