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种苗法修正案》。作为食用菌生产、出口大国,我国输日的食用菌产品面临新的“知识产权壁垒”。而该法案实施后这几个月,一直令人忧心忡忡的食用菌栽培和输日状况到底如何?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的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尽管日本《种苗法修正案》对我国食用菌栽培及出口造成的影响尚未显现,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忽视。目前,为有效跨越壁垒,我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科研单位已建立了联合公关机制,正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据该负责人介绍,食用菌是我国第六大种植产业。据农业部统计,2003年,我国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772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目前,我国香菇、金针菇、滑菇、真姬菇等食用菌主销日本和东南亚。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向日本出口食用菌原品5.2万吨(干、鲜混计),创汇1.2亿美元,分别占我国食用菌原品出口总量和总金额的15%和26%。其中,香菇出口数量最多。2003年我对日出口香菇2.5万吨左右,其中鲜香菇1.9万吨,干香菇6145吨,创汇近8000万美元。
而目前对日出口的数据显示,今年4至8月,我食用菌对日出口1.5万吨,同比减少3.4%,出口金额5383万美元,同比增加14%,尽管出口数量有所下降,但出口单价却呈上升趋势,《种苗法修正案》对我出口造成的影响还尚未显现。
我国食用菌现存问题也不容忽视。据了解,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农村,由于生产水平有限,现代农业根本无法在食用菌生产中体现。此外,由于食用菌属于无性繁殖,而我菌种来源基本依赖民间引进,在我国尚缺乏有效的菌种管理生产体系的情况下,菌种繁育无序,造成食用菌制种混乱。
同时,我国菌种资源缺乏制度保护,自有种质资源外流情况严重。我国特有的白灵菇就已流失到日本,被大量栽培,并被列入日本食用菌保护物种名单。该负责人指出,如有关部门应对不力,日本《种苗法修正案》将对我国食用菌栽培及出口造成潜在的影响,波及产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的成员国。我国食用菌品种权不只受到来自日本的冲击,而且受冲击的也不仅限于香菇一个品种,其它品种也受到了来自他国和地区的威胁,如我出口欧盟的平菇、双孢蘑菇、杏鲍菇等均存在类似问题。
为此,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行业出口预警体系,启动食用菌改良计划,规范食用菌生产管理,构建食用菌品种保护体系;行业组织应加大对农户和相关业者的宣传,指导他们培育专利意识,防止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专利权;向农户提供全面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指导其采取事前防范措施,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科研单位、中介组织、企业联手互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食用菌出口的矛盾和瓶颈问题。
同时,企业应加大开拓欧美、新加坡等出口市场的力度,促使市场多元化。一些专家认为,市场多元化固然可以降低贸易风险,但是,今后企业在自主育种技术方面也必须加大力度,应尝试使用国外的一些先进生物育种技术,来进行农产品新品种的开发。相关部门也须尽快制订相关的新品种检验、检测标准,加强我国新品种在国内外的注册和保护工作。农业研究和推广机构及从事农业新产品创新的部分农户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申报专利保护,防止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被国外抢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据记者了解,食土商会食用菌分会理事会从2003年下半年即启动了应对措施研究工作。有关各方一致同意尽快组织技术力量研究建立“中国香菇菌种信息库”。今年上半年,应对日本《种苗法修正案》专家组正式成立,开始了“中国香菇菌种信息库”建设工作,并启动了出口香菇菌种育种计划。该项目的实施将在菌种供应、配套栽培技术、菌种及产品的遗传鉴定等方面为香菇栽培和产品出口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