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宏观调控措施与甘肃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 14: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物价总水平是社会总供求关系变化的晴雨表,物价上涨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重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物价总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当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时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一种不景气的状态,表现为市场疲滞,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甚至破产倒闭,经济增长乏力。当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保持物价相对稳定是宏观调控的一项主要内容。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历次宏观调控措施与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走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背景、措施及效果

    (一)面对1988年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我国政府采取对经济全面进行治理整顿,紧缩银根的政策措施。

    背景:1985年国家开始放松计划经济时期对商品价格的严格管制,1988年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全国物价上涨达18.5%,抢购风、涨价风一时兴起。面对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措施对对经济全面进行治理整顿,紧缩银根,把稳定通货、物价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

    措施:压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遏制投资膨胀的态势;提高利率,实行保值贴补,稳定存款;冻结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相应增加国家的物价补贴;对涨价过猛的商品(如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对部分商品实行控购(如控制社会集团的商品购买)乃至清理公司、整顿流通、凭证供应等措施;出台了一些集中财力的措施,如开征特别消费税、征收预算外调节资金、延期归还企事业单位的国库券本息、要求地方对中央做贡献等;适当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控制职工货币收入的增长;开始严格限制银行贷款和大幅提高利率(提高名义利率的同时附加了对储蓄存款的"保值贴补利率"),这是紧急"刹车"的政策操作方式。

    效果: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局面初步得到控制,供需总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缓解,出现部分商品的买方市场;货币供应量大为减少;物价上涨得到遏制,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缓解。但同时,由于采取"急刹车",力度过大,经济增长大幅下滑。致使1989年和199O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4.1%和3.8%。

    (二)面对1993年我国再度出现的过热的国民经济,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措施

    背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1993年国民经济再度出现过热,投资出现严重膨胀,社会总需求急剧扩大,继而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93年和1994年全国物价上涨分别达13.2%和21.7%。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举扭转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中央针对经济过热适时提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遏制通货膨胀是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物价稳定是社会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标志。但是,我国1993年和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顶峰,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么高的通货膨胀率,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无论是对国家、企业,还是对城乡居民个人都具有颇大的危害性,这已为世界各国的实践所验证。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地就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或停滞,因此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便成了当时的当务之急。

    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是另一重要目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虽然对遏制通货膨胀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代价常常是随之而来的国民经济在低谷中运行。实践证明,这种经济过热中的"急刹车"做法,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措施:为了抑制经济过热,1993年下半年,中央果断地出台了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的一揽子宏观调控措施,核心是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并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在财政政策方面,控制支出规模,压缩财政赤字,把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和1994年的24.l%与24.8%压缩至1995年的17.8%、1996年的16.3%和1997年的16.3%;对财政信用周转金进行清理整顿,减少财政信用资金对生产企业的投入。此外,1994年还实施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为中央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财力保证,把与速度和规模直接相联系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作为中央的固定收入,把与经济效益水平直接相关的所得税等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以此限制地方对增长速度的片面追求。

    特点: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适度从紧"意味着在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在消除经济剧烈波动的同时,又保持住经济的平稳增长,即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软着陆"。"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而"适度的增长区间",则是指经济增长的实现与社会物力、财力等的承受力相适应,脱离了客观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快或过慢增长都不是适度的表现。因此,"适度从紧"是为了防止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紧缩力度过大,使经济增长受到损害,不利于改革的深化。

    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两者一般都搭配运用。1993年的经济过热,使中央意识到必须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种宏观调控工具,给经济过热降温,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在经济过热时,把好货币与信贷两个闸门,对于降低总需求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投资需求过度膨胀为标志的经济过热,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提供了舞台。因此,"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和社会集团消费,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把财政支出的增长势头控制住;第二,严格控制信用总量,合理调整信贷资金投向,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严禁用流动资金搞固定资产投资;第三,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严控新形式项目、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投资资金用于保投产、保收尾、保国家重点等等。总的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成功地使经济过热降温,遏制了高通货膨胀。

    效果:实现经济增长的"软着陆"。经过1993年后政府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995年开始得到了抑制,该年的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回落了6.9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维持了10.5%的较高增长速度;到"九五"时期的第一年,即1996年,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消除了过热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面对有效需求不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起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措施

    背景:自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社会供求关系开始逆转,有效需求不足替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使我国经济雪上加霜,加上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根据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措施:这一次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以此拉动内需的。这一政策组合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利息率等来扩大信用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拉动了投资和消费,刺激了出口,极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将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优化了经济结构,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必须看到,尽管在各种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已有所增强,但基础仍不稳固,消费和投资需求继续扩张的难度依然很大,进出口贸易也还存在不稳定性,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针对当时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而采取的宏观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三是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四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效果:既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冲击,又有效克服了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宏观调控也积累了防止通货紧缩的经验。

    (四)200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再度增长过快,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措施

    背景:2003年底,中国钢铁、电解铝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5亿吨、700万吨,预计到2005年将分别形成3.3亿吨、900万吨的生产能力,均大大超过市场预期需求。水泥生产能力也增长过快,且75%以上采用立窑等落后工艺生产,少数地区已淘汰的小水泥死灰复燃。

    这些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和粗放经营,不仅浪费资源,也污染了环境,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2003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增长很快,银行信贷资金占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比例过大,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2004年最突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新开工项目过多,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重;货币信贷增长过快。

    另一方面,从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物价发生了明显的上升,200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都双双上扬。进入4月份的物价仍然不见有停下脚步的迹象,并再上涨0.5%。物价上涨率超过了银行活期储蓄存款利率。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助长信贷规模过度扩张,拉动投资更快增长;势必加剧当前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使经济绷得更紧;势必拉动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上涨,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措施: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增长,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发行量和贷款规模。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利用"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手段控制对投资过快行业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预期。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防止金融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的需求膨胀进行适当控制,在金融方面,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二是从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增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三次成为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一个重点。在土地供应上,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半年内不再审批土地。

    特点:这次宏观调控强调"渐进式",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松紧适度,较为温和。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防止"大起"导致"大落";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不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而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而是物价上升的压力开始显现。

    效果:通过这些宏观调控措施,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遏制,货币供应和贷款增幅下降,生产资料价格回落,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一定抑制。同时,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对外贸易增势不减,经济效益稳定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二、在我国历次宏观调控前后,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及特点

    (一)1978年-1995年兰州呈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国家采取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

    这一时期,兰州经历了三次物价高峰,其特点:一是均是两位数上涨,二是一次比一次通胀时间长。1985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为12.7%,1984年和1986年同比上涨只有2.7%和5.7%,通胀时间只有1985年当年。1988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5%,1989年同比上涨16.1%,通胀时间延长为二年。1994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1%,1993年同比上涨15.7%、1995年19%,1996年10.2%,通胀时间持续四年。

    兰州的这三次物价高峰的到来,都伴随着投资规模过大,需求异常膨胀。

    1985年和1988年兰州的两次物价高峰前后,由于投资规模过大,造成各种物资紧张,如钢材紧,水泥紧,汽油紧等,当时我国实行价格双轨制,一些腐败分子利用双轨制,进行倒卖国家计划内物资,倒钢材,倒汽油…..致使需求异常膨胀,造成通货膨胀。

    1988年居民的抢购风把兰州物价推上顶峰。居民抢购从小到食用盐,大到冰箱、彩电,达到了有什么就抢购什么。

    国家采取对经济全面进行治理整顿,紧缩银根的政策措施对抑制兰州物价上涨过猛起到了积极作用,1990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回落到1.3%。

    1994年的兰州物价高峰,是由于1992年-1994年,这三年间,兰州价格进一步放开,出台项目较多,调价面宽,幅度大,加之生产成本的推动,造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释放加剧,市场物价态势呈大幅度上涨态势。1994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1%,再次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兰州价格水平变化总的特点是价格体系改革放开范围最大,变化最快的时期。

    1、食品类商品涨价面宽,涨价幅度大,构成了涨价项目的集中点。

    2、衣着消费价格水平涨幅大,是影响市场物价总水平的另一主要因素。

    3、兰州的物价比发达城市慢半年多,如全国的第三次物价高峰在1993年,兰州则在1994年显现出来。

    造成这一时期兰州物价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结构性调价的影响。这一时期国家相继调整了基础产品和部分农副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供应价格放开,随行就市,带动了一系列商品价格的上涨。二是供求波动。尽管当时商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一些农副产品供给量仍显不足(如食油、肉、菜等),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从而导致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大。三是成本推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价格改革措施,放开价格陆续出台,特别是出台了电、石油等能源价格调价措施,直接推动了产品的成本价格。另外,税收、利率汇率、工资制度等改革措施的出台,也直接或间接的加大了产品成本。而很多企业自身难以消化涨价因素,均通过商品转嫁,从而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四是受外地调价影响。由于兰州地区商品自给能力有限,来自发达地区的产品基础价格高,再加上运费和经营费用等,势必造成市场价格偏高。

    由于国家采取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也开始回落,1996年同比上涨10.2%,比1994年回落12.9个百分点。

    (二)1997年-2003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明显回落,市场需求呈现不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此拉动内需,效果积极。

    兰州市居民消费同比价格指数从1997年物价指数增幅明显回落为3.5%,1998年至20032年的6年间,除2001年2.1%、2003年0.9%外,其余4年均为负增长。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继1996年和1997年的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后,从1998年起已连续6年低于100。

    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与市场需求双双走低,兰州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就业预期、工资收入预期都趋于下降。

    到2003年,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实行了6年,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累计效应逐步显现,2003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开始止跌回升。兰州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监测指标即价格指标中的先行部分工业原材料价格,在2003年初始已经出现稳步回升势头,以原油、原煤、电力及各种型钢价格均呈现较高上涨趋势,在消费领域中,粮食、油脂结束了近六年的价格走低趋势,粮油整体价格运行出现了局部积极因素,带动2003年食品类价格上扬,使在低位徘徊的价格运行环境出现了一定趋暖迹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收到成效。

    (三)1-5月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小幅上涨,新一轮投资过热抬头,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消除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

    1-5月,兰州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累计上涨0.3%。但反映在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上,其物价波动较大。粮食类价格同比累计上涨12.8%,其中,大米上涨26.9%,面粉上涨8.1%,粮食制品3.3%。

    这次宏观调控对兰州经济影响很大,因为兰州经济的特点就是投资拉动性,从紧的货币政策深刻影响着兰州经济。从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走势看,随出现止跌回升,米价、粮价曾一度涨价平凡,但时间非常短,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大,兰州还未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

    小结: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几次大起大落,均由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我国分别采取了1992年-1993年的"双紧政策",1998年-2003年的"双松"政策和2004年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遏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恢复上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政策的综合效应看,各年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调控目标。但由于存在政策措施不协调、政策调控目标出现偏差等问题,个别时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力被削弱。由此得到的基本结论是:

    1、利率上调是抑制消费的有效措施,可以治理通货膨胀。(如1988年的通货膨胀)

    2、利率下调是刺激投资增长的有效措施,但连续下调利率会降低其对投资增长的促进作用。如1999年利率下调对投资增长的作用比1998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3、利率下调对消费增长有负面影响。由于储蓄存款依然是当前居民投资的主要方式,存款利率下调引致居民利息收入减少,会导致消费增速下降;如果消费增速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收缩效应大于投资增速提高的扩张效应,利率下调就会对整个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因此,利率下调需要其他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配合,才能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4、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是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5、增加财政赤字对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加财政赤字不仅会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也会降低库存水平。

    6、需要加强扩大税收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由于扩大税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收缩效应大于扩大财政赤字的扩张效应,在增加财政赤字的同时扩大税收,会大幅度削弱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力。

    7、其他政策的效力明显高于利率下降或扩大财政赤字的效力,说明在经济总量关系呈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以改善供给结构、刺激消费和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政策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更为有效。

    8、由于一项政策措施会对多种经济指标产生不同影响,要求各种政策措施之间必须加强协调与配合。1999年、2000年和2002年的实践表明,缺乏协调与配合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调控目标,而协调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使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单一政策的作用。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甘肃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