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香港劳工市场及其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 09:25 商务部网站

  香港经济在2003年经历大幅波动。受到SARS的扩散影响,香港经济在年内曾出现严重倒退,但随着SARS的消退以及中央政府一系列支持香港经济措施的逐步落实,香港经济仍取得可观增长,全年合计,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3.3%。

  目前种种迹象显示,香港经济已返回升轨,香港面临的内外环境都有所改善,香港经济复苏的势头将会延续。如果不发生突发事件和政治波动,香港经济复苏的步伐还将加快。

  一、香港劳工事务的管理架构在香港,负责劳工事务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劳工处和入境事务处。劳工处侧重于劳工(包括本地和外来劳工)行政管理,而入境事务处侧重于外地来港就业人士的签证管制,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分工。

  从2003年7月起,香港经济发展及劳工局辖下的劳工科与原劳工处合并,新组织仍沿用劳工处的名称,由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常任秘书长(劳工)分管,同时兼任劳工处处长一职,目的是更有效地把劳工政策制订和执行两方面的职能合二为一,以提高效率和节省开支。

  劳工处的工作分为劳资关系、工作安全与健康、就业服务以及雇员权益与福利等四个方面,涉及执行的劳工法规有27项,其中在劳资关系纲领下执行的法规包括《雇佣条例》、《劳资关系条例》、《小额薪酬索偿仲裁处条例》及《职工会条例》;在就业服务纲领下执行的两条主要法规是《雇佣条例》下的《职业介绍所规例》和《往香港以外地方就业合约条例》。《职业介绍所规例》及《雇佣条例》第七部通过发牌制度、视察、调查和检控,来规管职业介绍所的运作。《往香港以外地方就业合约条例》主要针对前往香港以外地区就业的情况,所采取的方法是通过核签所有体力劳动工人及月薪不超过20000港元的非体力劳动雇员在港签订的雇佣合约,来保障本地受雇于港外雇主而前往港外地区就业的雇员的权益。

  与劳工行政管理工作有关的机构约有18个顾问委员会,就劳工事务提供专家意见,也是劳工处开展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工顾问委员会(简称“劳顾会”)。劳顾会是一个非法定组织,就一般劳工事宜,包括法规及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及建议书,向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常任秘书长(劳工)提供意见,由该秘书长出任主席,另有12名非官方委员分别由雇主及雇员方面的各6名代表出任,下辖5个专责委员会,即雇员补偿委员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委员会、劳资关系委员会、职业安全及健康委员会。此外,由1名高级劳工事务主任担任劳顾会的秘书。

  现时香港的劳工法规总体上比较健全,且相对稳定。完善的劳工法规成为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基础。香港劳资关系总的情况良好,即使出现劳资纠纷也大都在劳工法规的范围内得到解决。良好的劳资关系促进了外商来港投资,同时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二、外地人员来港就业的一般政策及其发展过程

  1、专业人士和投资者

  香港是国际金融及商业中心,凡有意来港投资的海外人士以及能够对香港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只需办理最基本的入境手续,便可获准来港。雇佣工作签证是发给具备特别技能、知识或经验的人士,且这些技能、知识或经验对香港有价值而又无法及时在香港找到。在2002—2003年度,逾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17270名来自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获准来港从事长期或短期的雇佣工作。该计划长期以来存在,但并不适用于内地。

  2、内地专业人士

  随着内地与香港两地经济关系的密切发展,香港雇主不断向港府提出从内地聘请具有中国工作经验的专业及管理人员的要求,港府于1994年4月开始试行从内地聘请专业及管理人员(简称“专才”)赴港工作的试验性计划,并要求赴港人员具有内地国家教委所属36所大学的毕业资格,配额定为1000名。截止1997年10月,港府共批准602宗专才申请个案。由于审批过程复杂、时间长,原定为1年的试验性计划最后用了3年,于1997年终止该计划。

  1999年12月17日,港府开始实施输入优秀人才计划,不限名额,不限行业,对象以内地优才为主。有关受聘人士必须有助于提高香港制造业或服务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知识为本、高科技、高增值的业务方面;他们必须具备优良而香港缺乏的资历及专业知识或技能,通常须持有著名学院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及具备在认可学院相关范畴经证实的研究经验,或在著名的公司经证实的工作经验。截止2003年3月31日,有269名优秀人才根据该计划获准来港就业。

  2001年6月1日,港府推出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这计划旨在吸引一些具有认可资历的内地专业人士来港就业,以满足香港人才的需求,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计划只适用于资讯科技和金融服务业。截止2003年3月31日,有287名内地专业人才获准来港工作。

  2003年7月15日,港府启动新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正式取代上述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和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新计划亦旨在吸引具有认可资历的内地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港工作,以满足香港的人力需求,提高香港在全球化市场的竞争力。不过,新计划不再设定行业限制,并允许内地驻港公司内部调派高级管理人员及专业人才到港工作。计划也适用于输入艺术、文化、体育以至饮食界的优才和专才,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输入的内地人才必须拥有香港缺乏或渴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亦必须能为香港本地企业的日常运作及有关的行业作出贡献,以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

  3、海外中国专业人才

  港府自1990年9月起实施一项允许居于海外的内地人士来港工作的政策,但他们必须在海外递交申请,而且在申请前必须在海外居住不少于2年。为带动香港的经济发展,海外中国公民来港工作的海外居住年限,已由2000年11月1日起宽减为1年。在2000年11月至2003年3月期间,已有610名海外中国专业人才获准来港工作。

  4、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资助院校内地毕业生

  由2001年8月1日起,在1990年或以后毕业于教资会资助院校并取得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的内地学生,如受香港企业聘用,即可来港就业。这项政策旨在挽留更多优秀的内地学生在港工作,从而提升香港在全球知识型经济中的竞争力。截止2003年3月31日,已有133名内地学生根据这项安排获准来港就业。

  5、外地劳工

  长期以来香港严格控制从港外输入劳务人员,而对普通技术劳工更是严格禁止从内地输入。1989年以前内地向香港只派出少量高级技术劳务、以研修为名义的变相劳务以及不能登陆工作的海员劳务。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普通技术劳工出现短缺,1989年4月香港政府决定放宽输入普通技术劳工的限制,允许从港外输入普通劳工。从此,内地公司开始了上规模的输港劳务业务。期间港府推行了数次输入劳工计划,以缓解劳工短缺对经济增长可能造成的制肘。内地向香港输出的劳务人员几乎遍及香港的各个行业,高峰期在港劳务人数达2万多人。香港曾是内地外派劳务人员人数最多的地区,也是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

  1995年底,港府就上述一般输入劳工计划进行调整,并于1996年2月实施“补充劳工计划”,大幅减少输入外地劳工。其政策目标是要确保本地工人优先就业,雇主确实未能在本地聘得所需的合适人选后,方可申请输入技术员级别或以下的劳工以填补职位空缺。该计划不限行业、不设上限,所有申请均可按照个别情况审批。计划由劳工处执行,负责处理雇主递交的申请,并由劳顾会监察,所有申请必须经劳顾会审研,政府在参考劳顾会的意见后作出批核。1997年9月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失业率由1997年年中的2.3%一度升至6.3%,香港政府收紧输入外劳的政策,越来越多的职位被列入“通常不包括在补充劳工计划下的职位类别”,只有不可缺少的个别没人愿意干的行业的少数职位如养猪场的养猪员、护老院的护理员尚可批出少量名额,内地输港劳务规模急剧缩小。截止2003年底,港府通过该计划累计批准了2828宗输入外劳的申请,期间共有10380名外劳来港工作。获港府批准人数最多的行业是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以及渔农和制造业。若以工种划分,最多是禽畜、鱼场技工和护老院的护理员。

  香港商界认为,目前的补充劳工计划的严谨程度足以令有意输入外劳的雇主却步,导致厂商将生产线搬离香港,反而损害香港本地员工的就业机会。为配合CEPA,港府曾有意另辟一个新的输入外劳计划,然而在劳工界的反对下计划流产,港府唯有改为放宽现行的“补充劳工计划”,以回应商界的要求。

  当前香港劳工黑市活跃,两地需积极研究对策,联手打击内地利用旅游、探亲、过境、偷渡等渠道来港打黑工的活动,这样既有利于香港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香港就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6、外籍家庭佣工(外佣)

  自1973年起,港府准许外籍人士来港受雇为家庭佣工。外佣的雇佣条件及逗留期限均清楚载列于港府制定的为期2年的标准雇佣合约内。劳工处出版的《雇佣外籍家庭佣工实用指南—外籍家庭佣工及其雇主须知》以及入境事务处出版的《从外国聘用家庭佣工指南》,均可供雇主及外佣参阅。

  外佣市场是香港最大的劳务市场。目前在港外佣有21万多人,最多的是菲律宾人,有12万多人,其次是印尼人、泰国人。

  三、密切两地关系,携手共同发展内地向香港派出的劳务人员大部分素质较好,工作努力,基本满足了香港雇主的要求,曾经部分缓解了香港地区的劳工短缺情况,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地向香港派出的专业人才涉及金融、贸易、电子、资讯科技、法律、建造等诸多行业,部分填补香港人才的不足,为香港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加强了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技术交流。

  目前香港的失业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失业特征。内部经济结构问题和经济转型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香港内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过度向服务业倾斜。随着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地位的下降,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产生,庞大服务业支撑体系开始萎缩,服务业的内部需求减少,经济的发展出现困难,结构造成大量失业人口。

  另一方面,香港经济正进行第三次经济转型,处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新兴工业化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阶段,其特征是向高增值产业发展。转型能否成功,关键是有没有充足的掌握现代知识经济的人才,而这恰恰是香港的弱项。根据普查资料显示,香港1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专科以上教育的仅为16.4%,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一些低技术劳工难以适应新的工作,遭到淘汰,满足不了香港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信息科技人才。据调查,香港信息科技人才每年缺额超过1.3万人,其中半数为大学学历的操作人员,到2005年,需求数为9.82万人。从目前香港社会的情况看,届时很难提供充足的需求。从中长期发展前景来看,由于香港发展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匮乏,将制约香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高失业问题将伴随着经济转型在较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希望依靠港府,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全体努力,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比如调整人口政策、人才政策,引进国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包括劳务合作,在CEPA的总体框架下,内地根据香港经济的发展需要,向香港提供其需要的人才和劳务,同时,鼓励香港青年北上就业,实现两地人员的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两地经济的发展和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凝聚力,也有利于两地居民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密切关系,更有利于“一国两制”的实现以及香港的繁荣稳定。

  作者:艾音方(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经济部) 摘选《国际工程与劳务》2004年第8期《国际工程与劳务》(月刊)简介

  《国际工程与劳务》创刊于198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主办。

  本刊以宣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事业方针政策,传播国际工程承包先进管理、技术和前沿市场信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已任。以中国驻外经商机构、国外驻华使馆、国外企业驻华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国内外大承包商为资源依托。本刊主要栏目:专栏、战略、市场、论坛、在线、管理、金融、案例、实务、资讯等。欢迎读者向编辑部直接邮购。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