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局势变化中的新质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 07:46 中国经济时报 | |
    世界局势总是复杂多变,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带有质的变化的因素。伊拉克战争作为一次特殊战争,其进程和后果体现了美国单边主义之狂热程度及其付出的沉重代价,导致了大国关系变异特别是美欧矛盾加深,影响了其他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方式,也造成了能源领域的争夺日趋激烈。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却使自己深陷困境     纵观当今世界,可以说,导致国际环境复杂化的是美国政策影响下的地区热点,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局势的是以美国为主要矛盾方面的大国关系。这表明美国具有无可争议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为所欲为地称霸世界。     反恐的合理性曾使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得道多助,利用反恐谋求霸权的不合理性却又使美国在伊拉克失道寡助。反恐离不开美国的作用,但布什政府借反恐之名,不惜编造假情报以推翻一个合法政权,这是美国不得人心的最突出的原因。     美国虽已向伊拉克临时政府交权,但并不心甘情愿,仍想通过各种手法对其实行控制,特别是石油资源。美伊之间、与之相关的伊拉克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以及美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矛盾斗争仍将不息,伊拉克局势一时难以平静。     伊拉克战争是对美国单边主义能量的一次检验,标志着“先发制人”方针受挫,单边主义难以如愿。联合国作用虽有局限,但其不可替代性无从抹杀。国际舆论认为,美国“耗尽了道德资本”,美国的失利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伊拉克范围,世界又回复了全球力量关系的根本模式:多边和多极。布什政府的行为陷入恶性循环,恐怖活动更加猖獗,国际反恐阵线遭到削弱。在这种背景下,面临总统大选考验的布什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国际战略与军事部署。     大国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特别是美欧矛盾加深     美国在与其他任何大国的关系中,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最近一个时期大国关系中的新质点,突出表现在美欧(法、德)关系趋于紧张和美国不断向俄罗斯逼进。     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与法、德之间的矛盾凸现,是利益冲突的反映,包括经济利益、石油资源利益以及战略利益。利益受损越大,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抵触越强烈。法、德对美态度的重大变化,使得建立多极世界的主张更具普遍意义。     美欧之争促使人们重新考虑“东西关系”与“西西关系”的传统概念。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借口下支配他国的欲念日益强烈,致使“西西”之间的利害关系发生变化,摩擦增多。冷战后国家利益原则上升,成为一切大国而不仅是“西西”之间矛盾的起源。这与是否属于昔日盟友,乃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异同关系不大。     欧盟东扩对美国并无大碍,美国通过动员那些支持它的国家,抵制法德在欧盟的作用,对欧盟的政策施加影响。前不久美国就借此手段阻止了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美国的近期目标是要防止法德与俄罗斯结成反美阵线。至于流传的“法德俄集团将超越欧盟重新实现世纪势力均衡”一说,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从长远看,欧盟必将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目前欧盟的年经济总产值已超过美国,其成员国讨论要制定一部适用于整个欧洲的宪法,组建一支可独立于美军执行任务的快速反应部队。德国总理施罗德呼吁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和更为扩大化的欧洲”以抗衡美国霸权。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称,欧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欧洲大陆上的超级大国”。     欧盟仍有必要寻求与美国的妥协。鉴于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和全球化,不能仅凭军事手段和传统军事联盟加以应对,这种状况给美与法、德关系提供了某种黏合剂。至于有的西方学者称“下一次文明的冲突将在美国和欧洲之间发生,这可能导致西方的终结”,此说值得寻味。     美国对俄罗斯的进逼向纵深发展,是又一重要动向。这突出表现在美国对原苏联范围的渗透,从中亚地区向外高加索地区扩张,从军事基地突破向政权领域突破。加上北约和欧盟东扩,这一切意味着独联体将变得更加松散,俄美关系和俄欧关系要在新的复杂形势下加以调整。     美国的被动处境有助于形成解决朝核问题的新模式     朝核问题的严峻性,意味着中小国家的核扩散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人们担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被恐怖主义分子掌握,后果不堪设想。     朝鲜半岛无核化不仅是东北亚,也是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普遍要求。朝鲜本无意研制和拥有核武器,而且曾就此与美国前任政府达成有关协议。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将朝鲜纳入“邪恶轴心”,声言可以对其采取先发制人打击,包括动用核武器。这对朝鲜无疑是极大的刺激和威胁,是迫使朝鲜考虑借助研制核武器应对外来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时,暗示下一个打击目标可能就是朝鲜。这又促使朝鲜加快了研制核武器的步伐,解决朝核问题也就变得越发迫切。美国在伊拉克陷入困境,按照“伊拉克模式”解决朝鲜问题的意图受阻。于是谈判解决朝核问题出现了机会,亦即后来运作的朝、韩、中、美、日、俄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行过三次,逐步取得一些进展。今年6月26日结束的关于朝核问题的第三轮六方会谈,在巩固以往成果基础上达成新共识,朝着无核化目标迈出了新步伐。朝方表示愿有透明性地放弃一切核武器相关计划,强调核冻结是弃核的第一阶段,愿为此接受核查。朝方还首次提出关于实施核冻结的具体方案。美方重申,对朝不奉行敌视政策,并首次提出全面解决核问题的综合方案。韩国首次提出了弃核第一阶段的具体的实施方案。日本表示愿在一定条件下,对朝实施核冻结提供能源帮助。中国和俄罗斯都为推进和谈进程、解决面临的难点提出了重要的设想和建议。     问题的症结在于,在推动朝鲜无核化的同时,美国该不该承诺不对朝鲜进行侵略威胁?在朝鲜实行核冻结阶段,该不该允许其为了经济建设而和平利用核动力或者给予利用其他能源的一定补偿?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决非朝夕之事,还会有反复,人们期望得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日本将伊拉克战争当做实现扩张政策的契机     日本利用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加紧调整安全战略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人们记忆犹新,从1995年制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和1996年出台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到2003年颁布的有事法制相关3项法律和今年7月提出的7项有事相关法案,日本加快了谋求军事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日本自卫队实际上已将行使武力的时间从“遭敌人入侵后”提前到“受敌人威胁时”,其作战区域也由“国土”扩展到“周边”,又由“周边”开展到公海以至别国领土。小泉首相在参议院声称日本的自卫队“实际上就是军队”。日本高官还多次扬言要对“敌人”实施“先发制人打击”。7月26日《朝日新闻》报道,日本防务官员目前正在考虑使自卫队具有攻击敌方基地的军事能力,要从防御转向实施战略打击,要落实先发制人。为实现军事战略向“海外进攻型”转变,日本自卫队近年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发展海空远程打击上,投入了70%以上的军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6日日本防卫厅公布的《防卫白皮书》,勾画了日本组建导弹防御系统的庞大计划,并且为政府向伊拉克派兵进行辩解。日本防卫政策不仅违背了“专守防卫”战略,而且挑战《和平宪法》;《防卫白皮书》借口“国际活动”完全符合日本的安全利益,实为自卫队松绑。日本《时事解说》周刊指出,小泉政权主动选择了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作布什政权政策承包人的道路,其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实现日美一体化;日美两国政府将这种关系表述为“强化日美同盟”,但实质上是一种从属关系。     小泉政权的做法引起日本国内外强烈反对。世人正密切关注着日本政府在危险的道路上还将走多远。     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争夺更具战略意义     在国家利益支配下,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和争夺态势加强。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更激起各国在能源问题上的争执。5月24日德国《明镜周刊》文章称,未来战争根源即在于石油争夺。有人甚至说这是“未经宣战的石油战争”,石油争夺拉开“世界大战”帷幕。     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日益具有战略意义。在美国和欧洲,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能源需求的增长;巴西、印度和中国,能源需求飞速增长,到2020年可能翻番。据有关数据,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1/3的近20亿民众几乎完全无法接触电力或液体燃料,只能在落后的条件下生存。一些发达国家在能源方面寻求新出路。美国重新发展矿物燃料,德国和日本开始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和其他能源的研究,并为替代技术建立了新市场。     国际舆论认为,争夺最后的丰富油气资源的斗争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目前围绕能源的竞争轮廓鲜明。在里海地区,欧洲、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都希望在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大型油田获得份额。在非洲,美国正在建立军事基地和外交使团的网络,主要目的是保证美国获得尼日利亚、喀麦隆、乍得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石油,同时也为了阻止其他急需能源的大国插足。世界剩余的石油蕴藏大部分在中东;中东以外的全球石油生产,即使加上俄罗斯和非洲新发现的石油,也很难满足需求。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俄罗斯和法国希望本国公司能够在萨达姆被推翻后染指伊拉克石油,结果与美国矛盾激化。沙特一度被美国视为最可靠的石油盟友,最近几年中国也希望进入储量占世界首位的沙特油田。     伊拉克战争引发的能源问题,甚至触及中俄这样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国家。中俄石油管道问题引发争议。日本竭力拉拢俄罗斯,固然有其自身对能源的特殊需要,同时人们也不能不怀疑其离间中俄关系的政治用心。在俄中“安大线”可能落空情况下,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意义重大。美、日、印度不同程度地对此线的建成施压,美国甚至想切断中哈石油管道。     总之,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争夺,将直接影响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