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涛 张向永
“中国市场竞争往往具有‘血拼’色彩。‘血拼’式竞争的积极意义是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是被‘逼上梁山’的自主竞争,一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9月18日在2004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一语惊人。
金碚认为,市场经济并不否认各国通过发挥比较成本优势来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就是要各国发挥你的比较优势,但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却反对将任何优势运用到极端,无论是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还是资本。极端竞争所导致的后果是高代价的和不可持续的。
他列举了“血拼”式给中国产业发展为优势付出的七种代价。第一是税费减免,减税退税是各地竞争资本的重要手段。早年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各地竞相减免税收,无节制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愈演愈烈,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国家利益的流失,这种情况国家已注意到了,并采取了措施,但目前这现象还存在,只是在制度上有了限制。
第二是土地和资源,各地为了产业发展获得成本和价格优势,将土地作为竞争手段,一直拼到“零地价”。第三是牺牲劳动者权益,一些加工企业的员工工资一二十年没有增长,而且超时加班、欠发工资现象严重,以至出现“民工荒”。
第四是牺牲环境,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任何工业发展都会花费环境成本,但花费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度,否则也将引发严重问题。
第五是牺牲市场开放,为了提高产业发展优势,“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有些产业对外资的开放实行了非常宽容的政策。
第六是利润让渡,中国竞争性产业的企业以让渡利润的方式(低价格、加工贸易)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利润迅速摊薄。所以竞争性产业经过一段时间利润会下降,正是因为我们用让渡利润的方式获得了竞争力。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在一些产业中“挤压利润”现象越来越突出。
第七是垄断行业靠行政性管制维持着高利润。这实际上是让消费者为其低效率支付代价,而如果放松管制,同样会出现价格“血拼”的现象。
他指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将面临比较成本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血拼”式竞争在早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血拼”式的竞争方式将完成它的历史过程,因为它是高代价的消耗战,不可能持续发展。
《市场报》 (2004年09月21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