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8月份吸收外资呈现总体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并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是上海的长处,但其在技术、人才以及区域辐射等方面的优势还相当大
北京:跨国公司踊跃增资
北京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显现
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梅影 发自北京
9月17日,北京市商务局公布2004年1-8月份北京市商务运行情况,其中提到跨国公司增资踊跃,北京市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功能地位进一步显现。
今年1-8月份,又有5家跨国公司在北京市设立投资性公司,分别是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联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长实(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使北京市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性公司达到135家。1-8月份还有壳牌、欧姆龙、电装、松下电器、卡夫食品等30余家投资性公司纷纷增资或入资,合同外资增加近16亿美元,实际入资3亿多美元,成为今年1-8月份北京市吸收合同外资大幅增长的重要动力。
自商务部出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办法以来,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成为设在北京市的全国首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此后,佳能、欧姆龙、松下、索尼、西门子、爱立信等6家公司先后通过商务部认定,截至8月底,北京已有7家经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而根据商务部关于设立研发中心的有关规定,1-8月份北京市新设包括英特尔研究中心、法国电信研发中心、THOMSON宽带研发在内的研发中心18家。截至8月底,北京市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已达185家,北京市作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功能地位日渐突出。
北京市1-8月份吸收外资呈现总体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并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1-8月全北京市新批外资项目1191个,项目总投资87.6亿美元,吸收合同外资4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5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7%、1.3倍、1.6倍和29.5%。
上海:投资魅力依然明显
上海作为跨国企业管理中心和研发高地的趋势日益明显
国际金融报记者 吴天一 发自上海
当联合利华将日化产品生产基地陆续由上海迁往安徽合肥时,这家拥有75年历史的跨国公司并没有像外界所传的那样———完全撤离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的上海。
9月16日,联合利华与上海市科委举行了“上海—联合利华研发基金”签字仪式,双方各出资30万美元资助基础科学研究,这已是双方自1998年起所签署的第三期同样的合作协议。据悉,自2002年联合利华投资1.66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成立其全球第六个研发中心后,该公司中国地区总部的办公楼也于今年在上海兴建。
出于降低商务成本的考虑,一些跨国企业决定将制造基地搬出上海。8月3日,已在上海“定居”20年的美国3M公司把它在中国的第5家工厂开到了苏州。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在信息、人才、市场以及区域位置等方面的吸引力,使得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将上海作为自己的管理中心和研发高地。
8月31日,陶氏化学将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大中华地区总部定在了上海。同样在8月份,跨国巨头霍尼韦尔与杜邦也分别宣布,其在上海的世界级研发中心将于今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而此前,继GE(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在上海开业后,欧姆龙、罗氏制药、香港和记黄埔等企业表示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记者从上海市外经贸委获悉,截至8月底,上海已吸引了131家外资研发机构,有81家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上海。
联合利华中国公司对外事务董事曾锡文告诉记者,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是上海的长处,但其在技术、人才以及区域辐射等方面的优势还相当大,所以目前联合利华的管理等中心在上海,日化、食品和冰淇淋等三大类产品生产分别设在安徽、广州和北京。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成帅华博士向记者介绍,上海吸引投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相对成熟的法制和市场环境以及国内外顶尖的人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强永昌教授向记者表示,这其实都是企业进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整合的举措,将制造基地放在内地可降低劳动力与土地等方面的成本,而上海信息发达、市场潜力大而集中、高端人才充足,企业可利用这里的人才与信息资源、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聚焦市场的研发工作,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分析人士称,虽然在最主要的两项硬性商务成本———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上海无法与周边地区相抗衡,但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更重视投资环境的其他要素,包括投资的软环境、政府的服务、产业链配套以及高素质的人才等,而不仅仅是商务成本。该人士指出,正如早些年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香港、而在其他地区生产一样,如今企业将制造基础从上海迁往内地也很正常,这并不表示上海的投资魅力正在消退,反而意味着其投资优势日趋明显。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9月21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