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成长性崇拜误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1:45 证券时报 | |
    如何甄别、判断和选择成长股呢?不同的投资者选择标准不全然一致,但大体相当。     菲力普·费舍在其名著《怎样选择成长股》中提出了15条标准,这些标准偏于定性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难以轻易确定一只股票是否属于成长股。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至少在今后若干年里销售 收入是否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当前受欢迎的产品系列的市场潜力被充分开发之后,公司是否决心以及能否开发出新产品,发现新方法,保持销售收入的继续增加等?公司的研发工作对增进业务规模有多大的效能?公司是否有出众的销售组织和网络?公司是否有值得投资的领域,其利润率水平怎样?公司为维护和提高利润率水平做了哪些工作?公司在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是否有效?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是否有某些环节表现出色,以致可以在同行业的竞争中体现竞争优势?公司在股本扩张以及收益分配方面是否积极?公司内部是否和谐协同等等……    欧奈尔认为,成长性的股票是那些销售和盈利持续增长的公司,通常过去三到五年的增长率在20%以上,其典型特征是具有能带来超额利润的高质量、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其股东收益率至少在17%到50%。同时,市场对未来一至两年的高盈利增长估计具有一致性。     彼得·林奇则主要从利润增长率/市盈率的比值关系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当中寻找目标。     洛威·普莱斯对成长性的看重显得十分另类。他认为,投资者成功的捷径就是寻找成长性好的行业并长期持有该行业内优秀的上市公司股票。“洛威·普莱斯股票”的评价标准是:非同凡响的市场和产品开发能力;行业内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受政府的严格管制;人力资源总成本极低,但单个雇员待遇较优;每股收益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当然,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以细致的研究,即林奇经常讲的认真做好“功课”为前提的。     值得提醒投资者的是,选择成长股需要着重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成长股未必与新经济产业相挂钩,成长股也可能出现在传统行业甚至是夕阳行业里。在大众心目中,成长股总是与网络、IT、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联系的。但事实上,钢铁、石油、汽车、电力、商业等传统产业领域,也经常出现高速成长的公司。在中国的当前阶段尤其如此。普莱斯认为,夕阳行业如果脱胎换骨进入了新的成长期,不管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老产品有了新用途,都可以成为成长股的投资对象。巴菲特更是从来没有染指过新兴的科技类股票,但他选择的也是那些成长性非常优秀的股票,不同的是它们处于传统行业中。     (2)成长股未必与高增长行业相挂钩,成长股也经常出现在增长放缓的成熟行业。当前中国正处在市场爆炸的特殊历史阶段,几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市场总量的快速放大,从而表现出行业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行业内的竞争结构问题,我们更易见到的现实是,在行业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内的厂商却因为过度竞争而经营维艰,比如中国的彩电、软件、旅游等行业。相反,世界经验表明,那些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行业里却往往出现高成长公司,比如快餐和软饮料行业总量增长幅度很小,但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却以其出类拔萃的竞争优势获得了企业的高速成长。     (3)成长股未必与小盘股相挂钩,大盘股甚至是蓝筹股也可能保持快速成长。中国的小盘股公司,大多没有产业地位、资源优势和核心能力,成长为大公司的概率不是很大。而中国的大盘股公司,或者经历市场竞争成长而来,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力,或者由具备一定行业地位或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国企转制而来,其中的优秀企业,反而前景更可期。国外的经验也显示,大规模未必与高成长不兼容。典型的例子如沃尔玛,在超大型规模的基础上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成长速度。     (4)成长股未必与企业的历史成长速度相挂钩。中国有很多公司,因为抓住了一时的商业机会而一夜暴发,表现出高成长的历史纪录和势头。实际上,这些公司的高速成长是一时机会导致的,而不是企业的系统能力和竞争优势造就的,往往是昙花一现。所以,选择成长股,要谨防被过往成长的历史假象所迷惑。     如今,成长股投资已经成了市场共识,甚至成了投资者人人高喊的口号和下意识趋之若鹜的本能。然而,在群氓市场里,究竟有多少投资者真正理解成长股投资的本义,又有多少投资者真正具备识别成长股的慧眼呢?     如果不考虑对群氓心理的借势和利用,理性的结论应该是:投资者需要重视成长股投资,但必须破除成长性崇拜。首先,必须区分创造价值的公司成长和不创造价值的公司成长。成长性本身是没意义的,关键在于成长是否意味着经济利润或EVA的增加。其次,需要十分讲究市场估值的时间差,只能买进那些未来成长尚未被贴现进市价的成长股。不能不顾价格高低,凡是成长性股票就买进。最后,企业成长是有极限,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业成长。投资者随时都要有清醒的意识,即公司高速成长本身或许就同时意味着高速地奔向毁灭。巴菲特对此就极其清醒,他说:“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高增长率必定自我毁灭。如果这种增长的基数小,那么在一段时间内这条定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数膨胀,那么机会就将结束:高增长率最终会压扁它自己的支撑点。”总之,成长股投资并不能唯成长即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