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天堂”已成美国公司“聚宝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07:45 经济参考报 | |
    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1999年到2002年,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在低税率和零税率国家创造的利润大幅增加。与此相反,在这些公司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的国家及地区中,它们创造利润的能力却有所下降。     公布这份研究报告的是一家名为《税收笔记》的美国非盈利性读物,专门刊载全球范围内税收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这份刊物指出,在2002年,美国公司从18个所谓的“避税天堂”国家中总共获利1490亿美元,比1999年的880亿美元上涨了68%。与此形成对照的是,1999年至2002年中,美国公司在海外获利的增长幅度达到了23%。    美国商务部的经济分析师马丁·苏利文主持了上述研究工作。这位国际税务专家将百慕大这样的国家称作“纯粹避税天堂”,因为该国没有收入所得税,而商业活动也不甚发达。爱尔兰和新加坡等国因商业相对发达而被称作“局部避税天堂”。伴随着国内税收制度的渐进改革,瑞典、丹麦等国也将有望步入“天堂”行列。     马丁·苏利文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公司在“税收天堂”获得丰厚利润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并无直接关系。以百慕大为例,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字,2002年美国公司从该国获得的利润高达252亿美元,而它的全年财政收入不过343亿。苏利文称,很多公司在“税收天堂”建立分支机构以实现“高效避税”,这样就可在高税率国家中承受全部成本开支,而将巨额利润转移到零税率或低税率的国家了。     《税收笔记》同时对美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投资收益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公司2002年在卢森堡投入1美元可以获得4.56美元的利润,在百慕大可以得到2.96美元,爱尔兰为2.01美元,新加坡为1.72美元。相反,在一些业务活动相对繁忙的市场,美国公司的投资收益就要少很多,比如在英国投入1美元得到的利润为67美分,与1999年的盈利水平相同,而在德国就只能获利46美分了。     马丁·苏利文在报告中不无忧虑地指出,考虑到美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所创造的大部分利率均来自“避税天堂”,而不是其主要业务地区,这种利润外流趋势将对美国本土公司构成极大压力,还将影响原本就复苏乏力的就业市场。马丁·苏利文称,“避税天堂”无疑降低了美国大公司的投资成本,但最终结果将是美国本土流失掉更多的工作岗位。     《纽约时报》援引批评家布鲁斯·巴特莱特的话说,利用“避税天堂”获取高额利润是资本流动性大大提高和不同税收体系并存共同引发的结果,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终将导致人们对现行税收制度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还有一些税法专家指出,纵容跨国企业利用“避税天堂”获得高额利润,相当于把它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转嫁给仅在国内发展的企业和普通消费者身上,因此美国税务机关应采取行动阻止这一情况再度恶化。此外,有人提议美国税务机关应借鉴他国经验,将欧洲模式的增值税纳入本国税收体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