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大城市群论坛金融板块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03:08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钱 政宜

  时间:2004年9月15日

  地点: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会议:国际金融报·大城市群论坛

  主办机构:国际金融报社

  学术支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特别支持:第一东方投资集团

  承办机构:第6城市群周刊

  讨论议题(五):第6城市群金融合作的契机与实务

  主持人:王国良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嘉宾演讲:李小加 中国香港摩根大通中国部主席、行政总裁

  方星海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何迪 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副主席

  康燕:

  下面我荣幸地向大家介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良先生。和王董事长接触,你会有强烈的安全感,因为他为人坦诚、行事稳健。他经常在业界同行和公众面前宣称:我们做的是保险公司,不是冒险公司。事实上,他的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一个有着27万员工的大型保险企业,太平洋保险集团近年来取得的骄人业绩,充分体现了他为企业制定的八字理念“诚信天下、稳健一生”。1998年以来,太平洋保险集团在王国良董事长的领导下,在金融创新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业内率先完成了大手笔的合资行动,最近又创办了太平洋金融学院。两个月前公布的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太平洋保险集团有7项“综合满意度”指标名列全行业第一。关于王董事长本人,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他长期在金融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对证券、保险、银行三大领域非常熟悉,个人出版了许多关于金融行业特别是保险行业的专著,并且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经济新闻人物”和“2003年金融风云人物”。

  下面有请王董事长主持我们的核心议题———金融板块的演讲和讨论。我所说的核心,一是指金融本身是经济的核心,二是指金融是国际金融报报道内容的核心。有请王国良先生。

  金融合作助推第6城市群经济发展

  王国良:

  谢谢康社长。金融领域是非常敏感的领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定离不开金融,因为小平同志有过精辟的论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没有金融整个经济的服务体系便不健全,它难以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必须讲没有金融杠杆作用的发挥,经济秩序将一片混乱。

  尤其第6城市群苏浙沪,我在江苏出生,在上海工作很长时间,对这个地区的情况有所了解,现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应该排在最前列的位置,规模已经相当大了,而且人均GDP的水平也很高,人均富裕程度在中国也是最高的,经济的发达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证明金融的发达。

  但如何发展呢?如何发展得更好、更快,这就涉及到金融问题。这个地区的经济如何加快增长?我们要探索几个问题,有的问题还是局限于我们在论坛上探索,真正怎么做也不是在座的人所能够决定的,我们没有那个权力。

  第一个问题,金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到了现代经济的时代,金融又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一个因素。涉及到区域经济,谈金融难度就更大一点了,现在讲的现代金融是整个金融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金融的资源要合理配置,我个人体会是谈何容易。道理很简单,没有一个市长愿意让自己行政区域内的金融资源外流,这个钱就是我市长的,我要发展本地的经济,经济上不去,我市长可能下一届就没了。本地市长是这样,外地的市长也是一样,所以他也得不到各个地方的金融资源。这就人为地把整个金融板块分割得支离破碎,金融整体的功能被削弱了。

  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我们这个国家还是资源短缺,需要大量的资金,有的时候筹集不起来,或者是筹集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还有很多钱没地方用,像鄙公司的1000多亿就没地方用。用钱的没钱用,有钱的没有地方用。涉及到第6城市群这对矛盾将更加尖锐,我想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一定会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更大的支持。

  现在的金融体制,有几个层面,从银行来讲,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络非常健全,但相互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少的。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跟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因为它是股份制,它更具有活力。再往下,纯属地方的银行,大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就是为城市服务的,农信社就是农民组织起来的金融机构,它们的范围就被严格限制在它所在的地区,所以它的资金的流动就只能在小范围流动,流动风险也是它的,因为它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选择投资机会,去找商机,资源不足,选择的余地很小。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恐怕是当前要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研究城市群经济首先要探索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只能探索,无权决定。当前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仍然是金融领域的重要任务。

  第二个问题,由于前面讲到的分割局面,现在在一个区域内金融信息、经济信息渠道是很不畅通的。我想季建业书记所在的扬州市,一江之隔的镇江是不可能掌握它的,同样扬州市的金融情况镇江也不可能完全知道的。如果都能了解得那么清楚,有些异地金融诈骗案从哪里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导致盲目投资造成巨额的金融资产的流失。

  第三个问题,现在讲金融,应该讲广义的金融概念,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讲的金融应该是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等。因为中国历史的原因,现在金融资产90%多一点是银行资产组成的,所以讲到金融首先想到的就是银行,其他几个行业想得不多,正因为如此,在应用金融资源的过程中很多资源被浪费了。比如,以保险行业为例,因为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更多的了解是这方面的情况。现在一方面是大量保费预算,另一方面大量的保险资金应用的渠道不够,手上能动用的金融工具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带来一个问题,保险业务发展越快,当老板的心理压力越大。说不定我发展慢一点还不会造成金融亏损,在快慢之间我要选择不能亏损的速度。这就跟整个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冲撞,社会对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你怎么能不去做呢?我想做,但我是商业保险公司,我如果成为亏损的商业保险公司就将倒闭。另一方面,因为渠道不多,钱用不出去,保险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资源是越来越雄厚了,它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贡献也是越来越大。

  最近保监会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目前整个保险行业所持有的国债、企业债券余额分别占到国家国债、企业债发行余额的7.2%和46%。

  如果这些问题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随着全国金融改革的深化,有些矛盾得到逐步缓解,我认为第6城市群的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就简单说这些,接下来我们听其他嘉宾的高见。

  金融为第6城市群带来第二次大飞跃

  方星海:

  刚才听到嘉兴市长陈德荣的发言,非常有启发。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没人否认。我们那么多路做起来,海、陆、空同时上去之后,我们干什么呢?

  如果我们还是支持本地区的制造业的发展,可能对交通投资会有瓶颈。复旦大学的教授也谈到环境的污染,因为我们现在的制造业还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能不能一下有那么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我们还有很多的限制。我们成为国际的金融中心,我们吸引全球的资金到这里来,我们吸引全中国的资金到这里来,取得其他的较高的收益,我们会不会有第二次大的飞跃?

  刚才王董事长谈到地方割据,嘉兴的陈市长也谈到这个问题。金融行业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分割的现状,要成为长三角金融中心还比较远。保险、银行、证券这三个行业从融合来看,证券是最融合的。比如说上海的证券公司,它可以给新疆企业提供服务,反过来新疆也可以把钱投过来。无论是从服务的提供还是资金的流向,我们上交所是为全国服务,全国是一盘棋,通了。

  银行业是最糟糕的,比如说我以前在建行工作,王董事长在交行工作,银行完全是以省市划分,所以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各省市分行对项目评估的能力很不一样,如果某个很大的项目由相对来说评估能力较弱的银行来评估,那这样很容易产生不良贷款。像王董事长所提到的,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也得到了贷款。或者说有一家企业在上海有一家工厂、在江苏有一家工厂、在浙江有一家工厂,这样就容易出现授信不同。第三个行业就是保险行业,国有独资的保险公司是以省市为单位提供保险服务,而不是以区域为中心。

  比如说银行的公司业务方面完全可以有所突破,零售业务现在还没有必要形成统一的中心,可能信用卡也有这个必要,但主要的是在公司业务上。不妨说长三角的大银行业务中心可以放在上海,通过这个公司业务中心可以为整个长三角区域提供服务,资金上的实力会大大加强,我觉得这可能会是突破的地方。

  金融本身就有一个融合的趋势在里面,更多的金融活动在上海集中。上海作为这个地区的领头者,它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不应该和周围的省份进行恶性竞争,它应该有所让开,这样形成互相都获利的局面。对周边城市放弃金融的,可以得到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金融支撑下也会发展更好,风险也会减少,应该说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但要形成这种局面,恐怕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机构来发挥作用。我们国家的金融是分业金融、分业监管,不太容易形成区域统一的市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必要更高机构来协调。

  长三角第6城市群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因为我们整个背靠的是中国经济,到那时候本地区的金融发展不会过度依赖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都非常大的制造业。可以设想,如果今后能够形成国际性的金融中心,有一个管资本运作的官员,他们可能在扬州就可以管所有的东亚的资产。这样扬州的整个生活环境也会比较好,而不是在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上猛烈投资,使整个区域不适合居住。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王国良:

  谢谢方星海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请李小加先生。

  寻求第6城市群核心竞争力

  李小加:

  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是非常不熟悉的题目,我学到的一个东西是“第6城市群”概念,本身对这一概念也在加以理解。我们今天谈的是金融和主题连接在一起谈,我现在谈谈自己粗略的想法。

  我想谈两点:第一,在金融行业里、区域发展里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如果什么都是可为,那我们要很快作出决策可为什么。无论可为还是不可为,第6城市群在长三角地带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这跟我们的金融是非常有关的。

  刚才各位专家们也谈到很多,但我认为金融这个问题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我们作为金融家是要把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需要投资的人结合在一块。也就是说,我们等于是一个水库,这个水库的水到处流,所以金融在很大意义上讲是“水”,这个水就意味着要水到渠成才行。什么时候会成为割裂性的行为呢?只有大家觉得水不够,感觉自己的水要肥水不流外人田,才会形成割裂性。如果大家在综合区域里,感觉彼大于我,我可以使用的资源远远超过我自己的资源,那大家都会有一个拆渠的动作,要使所有的水流过我家。

  我们拿自己的银行放款也好、融资也好,最终是以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主动解决问题。但我认为这还是在于自家的水怎么用的过程中,这种行为还是解决不了堵截行为。如果真正把水引到自己家门口,我们要把所有的区域壁垒取掉。我们就又回到第二个问题,到底长江三角洲干什么能够把外省的资源吸引到这个区域,大家不会进行恶性竞争。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平衡。但较好的发展是全国资金往这里流,全世界的资金往这里流,这样才是一个城市群。

  我们相比其他城市群来说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们到底是价值链的一点还是价值链的一块?如果一个城市觉得自己什么都有,又有消费、又有金融,它自成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采取自我保护主义,因为它没有把自己放在价值链的一点上,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这个价值链,我们在价值链上面,只要钱流过我们,我们就是胜利的,我们就是赢家。

  再回过头来看,长江三角洲和珠三角及其他城市群相比,看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这个城市群要发展,就依托于上海。那我们就要看为什么有人去珠江三角洲,它依托香港,它为什么依托香港?我们上海有什么?上海有什么上海以外没有的东西?上海对全国的资源来说、对全世界的资源来说是巨大的吸引力。我们有延伸的利益和延伸的金融流入上海以外,我们依托于上海周边地区。

  长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什么地方?价值从哪里来?纽约经过100多年的工业革命,最后成为很重要的城市群。20年以来东京由纯粹是制造业的城市成为了金融中心。这些发展速度多是加速度的城市100年的事情50年完成了,50年的事情20年完成了,20年的事情10年完成了,我们长三角必须要在5年内完成,否则就会被抛到后面。在中国最有可比性的就是珠江三角洲以制造业为主发展起来,成为今天的世界工厂。可你看看今天的世界工厂,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原始的基因是劳动成本低廉。而现在它是一个价值链、一个供给链已经形成了,就是说企业不要劳工,你的原材料提供者都在这个区域,你要想成功,你就必须到这里,这就超越了简单的生产成本,这种现象在中国的经济现象里已经很明显了。

  这种经济具有一定的讽刺性,现在经济是在带着高额的失业率的情况下增长,这是非常综合的矛盾体。大家都谈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经济过热在什么地方呢?建筑过热、资源过热。我们把大多数的钱付给其他国家,但反过来看看我们的出口产品有没有涨价?那么钱就不可能转嫁下去,原材料国家大赚,中国在出口时把自己最好的、最便宜的劳工成本输出了。

  是不是制造业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药灵丹呢?在这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有大量的价值在流通系统里得以实现。我们在我们的流通领域里面、消费领域里面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价值得以释放。

  回归到我的主题,我认为长三角不可能回头走加工业、制造业,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走出硬件,走进软件,使它体现出大规模的流通领域中的价值。这个消费群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器消费,应该是推广到个性消费,我们的流通领域有大量的生命力,这个消费者要进入很多的软性消费,因此我认为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长期以贸易为基础的基地,一定要发挥这个优势,我们长江三角洲要超过别的城市群,必须要靠大规模发展流通,使得高附加值是在高效率的环境下产生的。金融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最快找到流出的方向,人只要不给它设槛,它就可以最快流出。

  上海市政府一定要认识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它不是摊薄的,对它是增厚的,如果它一天不认为这是当务之急,那上海就发展不起来。从浙江、江苏这一带来看,他们的心态一定要表明不把上海发展好,长江三角洲也不可能发展好。真正的金融板块的形成必须是利大于弊。纽约的“三州地带”都有各自的税收系统、法律系统,可为什么他们能够坐在一起呢?他们认为只有把三个州的壁垒完全打通,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就像水一样,真正能够流到最有效率的地区。就像全球化是什么意思?就是把地球变平了,使水能够流到更有效率的地方去。

  王国良:

  李小加先生讲到要打破壁垒,完全靠嘉兴讲嘉兴的事、杭州讲杭州的事、宁波讲宁波的事,到时候谁都搞不上去,会形成恶性竞争。

  下面请何迪先生发表演讲。

  依托市场优势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何迪:

  有幸受到康燕的邀请,能够听到众多精彩的发言。如果我讲的有不对之处,希望引起大家讨论。

  我讲的第一点,上海要成为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口号的提出有相当年头了。将金融中心作为长江三角洲第6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这种目标概念的提出,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反响。第一个反响就是香港,如果上海成为了国际金融的中心,那香港地位怎么样?所以引起了相当多的讨论,包括目前长三角代替珠三角、上海代替香港,依然是未解决的话题之一。

  我记起7年前我参加过一个会议,当时的市长徐匡迪为了化解香港这方面的问题时说“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定位是不同的”。我们看到国内的一些反映,第一个是北京市提出的口号,北京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5月19日我也参加了金融高峰会,同时这个月初在香港召开了金融圆桌会议的论坛。北京能够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依据是:第一,决策机构都在北京;第二,外汇储备、社保基金的钱都在北京;第三,占据中国银行业最主要资源的四大国有银行和两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平安保险,这些都在北京;同时,它又有环渤海经济圈的支持,他们的目标是利用2008年的奥运商机,希望以这样的运作将北京建设成为国内的金融中心。

  广州和深圳也提出了建立金融中心的概念,两年前我参加过香港贸发局在广州开的一个会议就是这样,他们的依据就是要利用香港亚洲中心,或者是世界金融在亚洲的地位,这个地位和珠江三角洲的金融融合,以至包括香港的金融机构,把后台转移到珠三角地区。所以我想广州有什么呢?广州有地利,它就依托香港,依托香港这个跳板和国际的联系。

  相对来讲,上海有什么呢?怎么应对呢?我认为上海有市场的力量。像方星海领导的上交所、有外汇交易中心、有期交所,平台都给了上海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上海这样的市场力量,最终能否导致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哪些制约因素?我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这不是上海说了算的,市场的框架有几个重要因素在里面,比如说混业经营、跨区发展等等,还有利率、汇率的市场化,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金融中心的开放程度就如李小加所讲的,如水一样,是否能够畅通是金融中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我觉得市场的核心是有一个硬件所提供的交易平台,它必须在你这个平台上完成,不可能在别的平台上完成。第二,我觉得交易环境的软件建设包括了我们刚才所讲的会计制度、法律制度、中介机构,像投资银行都是依附在产业上,我们是为大企业服务的。我们要这些中介机构,从银行、保险公司到会计、法律评估机构,而且以这些机构吸引到人才,而且这个地区能够把人留住,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市场的信念。

  可以看到一些国际上的例子,他们怎么互相影响,把金融中心落位在哪个城市,金融业是服务业,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金融的高速发展,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亚洲有三个金融中心,第一个日本、第二个香港、第三个新加坡。日本我们看得很清楚,它有它国家的地位,日元作为国际货币,它的经济体量和经济活跃程度决定了它成为金融中心,实际上它并不像香港和新加坡那么开放。所以讲到香港和新加坡,从香港来讲是股权交易、证券交易的中心,而新加坡是外汇交易,它得益于市场化的自由程度,而且新加坡政府也非常支持,让外汇交易在那里可以得以实施。

  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是市场发展,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是资本、资金的自由流动,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时候,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相隔离的时候,我们只能做一些准备工作;第二是监管,我们还是有限度的;第三是金融政策。国际金融中心要有足够的参与者在这里设立公司、设立总部,我们要搭好渠,能够使水自然流到这里。我们要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的大的金融机构在这里发挥。

  王国良:

  谢谢何迪先生的精彩演讲。谢谢参会的嘉宾!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9月20日 第十四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