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通胀应是目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8日 10:30 上海证券报 | |
    众所周知,控制通货膨胀是任何一个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本周陆续公布的8月份月度系列经济数据表明,我国已经实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地阻止物价及通货膨胀的上升势头,也没有有效降低投资增速仍然偏高的变化趋势,反而引起了企业资金紧张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因此,央行应该重新评估已滞后的加息决策,将货币政策操作的首要目标锁定为防止通货膨胀,并通过提高利率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和投资增速过快的双重目标。     其实,当CPI连续8个月超过1年期存款利率和连续3个月接近1年期贷款利率时,市场已经纷纷预期人民币利率肯定会上升。但是,在面对物价及通货膨胀持续上升时,央行却因为担心货币供应下降太快,可能导致经济疲弱而没有及时地采取提高利率的通常应对措施,结果是通货膨胀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抑制,而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仍然高企,无形之中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却提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增长了5.3%,虽然涨幅与7月份持平,但环比却上涨了0.7%;8月份 PPI同比上涨6.8%,环比涨幅提高了0.4%;8月份企业商品价格同比上升9.5%,环比上升0.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大核心物价指数近几个月来环比增幅小幅下降的趋势已经改变,环比增幅开始回升并扩大,并有望形成又一轮物价上升的新趋势。由于构成物价上涨压力的基本因素没变,因此可以判断我国通胀压力仍然很大,通货膨胀还将继续上升。     回顾我们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货币政策,在抑制投资增速过快的政策选择上,我们忽略了投资增长与利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没有及时选择加息政策,而是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果却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高,没有降下来。数据显示,一方面,目前货币供应增速回落的速度太快。6月份M2同比增长为16.2%,比上月末回落1.3个百分点;7月份为15.3%,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8月份为13.6%,增幅比上月末低1.7个百分点。     M2已处于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比经济紧缩时期还要低;另一方面,这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在逐步回升。1至6月份为31%,比1季度回落16.8个百分点,1至7月为31.1%,增幅与1至6月份基本持平,1至8月份为30.3%,增幅比1至7月回落0.8个百分点。这表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过热的效力正在逐渐"淡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投资增速回落的基础不实,7月和8月份工业生产开始反弹,预示了投资增速仍将平稳上升,可以预期今年GDP仍将维持在9%至10%的增长率水平。     在物价及通货膨胀持续上升、经济继续维持高增长、投资增速仍然偏高,而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逐渐淡化之时,央行除了加息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而且加息还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标,既抑制物价及通货膨胀上升,又抑制投资增速偏快。     在我们看来,这将是一种货币政策操作路径的重大变化。虽然央行原来也非常关注通货膨胀,但并没有付诸实践,而是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想通过抑制投资增速过快及局部经济过热的迂回路径,来控制物价及通货膨胀上升。但是,过"硬"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带有行政干预色彩),不仅引起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而且并没有达到原先的预期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地改变这种操作路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一轮高速增长阶段,通货膨胀压力会越来越大。目前CPI等物价指数的持续上涨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所以,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主要矛盾是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而不能被其他目标所"干扰"。有鉴于此,有关加息的各种"顾虑"不应成为我们决策的绊脚石。而且,央行应该有独立自主的主张,不能放任各种杂议,导致误导市场的错误信息滋生。因此,我们认为,变被动为主动,顺势加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当然,有鉴于目前社会资金过于紧张的现状,加息又是货币紧缩的一种市场信号,为化解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矛盾,央行在选择加息政策时,还需辅助使用其他的货币政策手段,如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与频度、或者让人民币汇率适度升值等,以此来"烫平"加息的冲击与影响。这样的话,运用加息这一市场化手段,央行可以有效地化解目前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