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世界经济论坛首席执行官何塞·玛利亚·菲格雷斯(Jose-Maria Figueres)
中国的GDP增长果真像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达到每年7%,1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比现在增长一倍。那时,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应当如何应对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经济和贸易环境呢?
在有些国家统计数据中的各项指标高低不一的同时,也有些国家在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之间取得了平衡。中国是否有能力在未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有能力控制这条分界线。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及其近期表现出的过热势头一直为众多国际媒体所关注,但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是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人们应当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表现。假如在未来10年间,中国的GDP增长果真像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达到每年7%,那么,根据复合增长率理论,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在10年以后比现在增长一倍。但是,如果仅把目光放在数字上,就会对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深刻变化视而不见。举例来说,中国目前的GDP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的三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试想一下,数十年后这种经济对比关系完全颠倒过来,我们就会明白,中国及其贸易伙伴们需要重新思考:到了那时,各自应当如何应对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经济和贸易环境呢?适应性: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过去20年里,流行一种被称为“国家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各个国家用其评价未来的经济发展。简言之,竞争力研究的是一个国家使本国的人均GDP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亚洲国家的成功无一例外地证明了政府政策的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恰当的框架和支持(如:向教育系统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投资新技术领域、保护产权、刺激居民储蓄、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升级等),使企业实现兴旺发达。亚洲的挑战在于,政策制定者虽然大都非常适合于解决“技术性问题”,却没有意识到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适应性”问题。
近期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挑战,无论是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还是打击侵权盗版、制假售假问题,都不乏应对之道。相比之下,人们会发现,中国的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和人口问题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挑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适应性挑战”。
亚洲各国为了获得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稀缺能源而重新结盟,亚洲的地缘政治地图将因此而改变。美国仍是世界上头号石油消耗国,中国和印度去年的需求增长名列前茅。中国目前的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总消耗量的13%。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内能源供应仍以煤炭资源为主,而煤炭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中国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同时也是世界面临的适应性问题是:如果中国按照其主要贸易伙伴的消耗模式发展下去,就将危害到环境,进而危害到人民健康。
中国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适应性问题与国内需求和基本建设投资相关,尤其与城市周边地区息息相关。其正面效应是中国不会对全球贸易不平衡状况推波助澜,并极大地推动亚洲经济的增长,其负面效应是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根据目前的预测,20年后,中国城市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60%。与这种人口转移对应的基础设施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巨大的,这将导致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基础材料消耗量的大幅增长。增长:速度与质量必须平衡
竞争力作为一个有力的分析框架,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价值。它可以让你明白一系列变量是如何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的,这些变量包括的问题有:教育问题、公共管理、法律控制、环境保护和技术。这种框架对中国这样的经济增长型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最终都要影响到竞争力。一个联系到中国的能源和环保问题并设法进行控制的框架,对于决策者解决这一适应性问题大有裨益。
年初中国制定了试验性的框架,根据这个框架,中国选择了几个试点省份,要求这些省份计算“绿色GDP”,这是值得称赞的。当然,由于缺乏标准变量,这仍是一个挑战,但毕竟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承诺:中国能够在“快速”增长和“理性”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人们大都承认,在有些国家统计数据中的各项指标高低不一的同时,也有些国家在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之间取得了平衡。在今天这样一种石油价格接近每桶50美元、城市不断接纳新的居民的形势下,我们多数人应当同意,中国是否有能力在未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有能力控制这条分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