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建明
2002年和2003年,南阳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两节一会”,展示了南阳人文和资源优势,打响了张仲景医药品牌,加速了南阳中医药产业开发,带动了南阳中医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南阳中医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张仲景人文优势得到弘扬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其高规格、大规模举办的“两节一会”,为南阳扬名全国乃至世界医药界搭建了舞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卫生厅以及国内、省内的专家学者对南阳举办张仲景医药节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南阳借助张仲景这一人文优势,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不仅可以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思想,加速南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南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进而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市场活跃、文化丰富、人心凝聚、振兴南阳经济的良好效果。
中医医疗网络初步形成
2002年“两节一会”后,南阳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全市中医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市中医管理局,对全市中医工作进行了规划安排。并通过排查,摸清了南阳中医队伍的情况;通过论证,确立了几个大医院的中医发展思路。南阳市政府还向省中医管理局并呈报国家中医管理局申请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的先进市,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南阳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三个以地级市为单位的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单位。两年来,南阳按照“注重质量,突出重点,全面建设,示范引导,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健全一个网络(中医三级服务网络),突出三个重点(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科技创新),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以中医为龙头,县、市、乡的中医医疗格局已初步形成,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县市正借助医药节的机遇,加快了南阳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邓州、内乡、淅川、卧龙、宛城、桐柏、唐河等县市区先后成立了中医管理局。
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随着《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的实施,南阳市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以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及天麻、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参、内乡黄姜、镇平杜仲、唐河桅子、邓州麦冬、社旗板兰根为主体的十大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还有柴胡、二花、丹皮、银杏、五味子、连翘、射干等二十多种中药材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南召辛夷,全国市场占有率为70%,现已被国家确定为“辛夷之乡”。西峡等县的山茱萸全国市场占有率为60%。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已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据2003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市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为164万多亩,十大基地的种植面积为150多万亩,十大基地的面积按20%的速度逐步扩大。
从全市的药材种植来看,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并向纵深发展,种植模式由过去的自发分散为主,逐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集中连片种植转变;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不断深入,一批按GAP标准建设的基地正在逐步形成。随着中药材基地与境内外企业对接、联姻的不断深入,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加速了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进程。
中药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南阳市崛起了宛西制药,南召华龙辛夷开发有限公司、内乡皂素加工厂等11家中药龙头企业,年产值10亿多元。规模最大的宛西制药跻身于国家中医药工业50强,成为国内最大的浓缩丸制剂生产基地和中原最大的口服液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月月舒痛经宝颗粒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召辛夷面积达18.5万亩,县华龙公司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提取辛夷挥发油,开发生产的辛夷精油、辛夷含片、辛夷饮片等系列产品供不应求。按照公司年产40吨辛夷油算,可就地转化辛夷2000吨;内乡投资5000万元,建立了年处理黄姜10万吨的皂素加工厂。
中药企业的迅速崛起也带动了中药材基地的发展。以宛西药厂为例,为保证中药材原料品质,他们把药材基地作为第一车间,选择了8个山茱萸基地,全部按GAP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30年不变的合同,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使20万粮农变药农,不仅加速了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又带动了其它产业的联动发展。根据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的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市中医药产业总值将达50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市场报》 (2004年09月17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