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保险夹击银行储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 08:01 上海证券报 | ||||||||||
    最近有消息称,银行的储蓄正遭受着近10年来前所未有的分流压力。尽管基金的市场表现飘忽不定,百姓储蓄的大量分流仍有待时日。尽管人们的保险意识仍带有强烈的储蓄替代观念;然而,不可否认,储蓄在实际利率负水平的重压下,增速开始减缓。除了传统的国债渠道之外,保险和基金双双出击,对银行储蓄形成强劲的分流潮。     银代险出现"保底"潮
    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下属五个支行的理财专柜前,前段时间陆续出现了市民踊跃购买"生命金泰两全保险"的热闹场面。这款由生命人寿在上海市场推出的三年期的两全险种,在上市当天就销售了近千份,不到10天时间销售就突破了4000万元。     此前,太平人寿推出的"稳得福两全保险",平安保险推出的"聚宝盆两全保险"等五年期银保产品,也均打出了"收益保底+保障"的概念,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这种收益有保障,而且略高于同期银行税后利息的保险产品,对于普通客户来说还是有着相当吸引力的。     事实上,推出收益保底,同时兼顾保障的银代险并非寿险公司首创。几年前华泰保险等财产险公司就曾率先推出类似产品,并一炮打响,在市场上一销而空。     可以说,在目前证券市场前景不明朗、债券收益不高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在银代险领域正大打"保底+保障"的营销战。     基金销售顽强推进     上半年市场火爆时,基金一时成为了银行的热门产品。即便是行情的淡季,银行的基金销售尽管惨淡,但仍保持着净增长的态势。据分析,在这些银行网点购买基金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储蓄。自觉不自觉中,同在银行柜台,资金开始从储蓄转向了基金。     基金品种的多元化,使得基金公司在银行的吆喝词不再一味是"长线投资"。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基金几乎成了银行储蓄最佳的替代品,而连连走高的收益率,又被所有基金公司作为持续营销时的"撒手锏"。示范效应的作用,正驱使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慢慢地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并呈现出一定的加速度。     有人说,基金销售有存量调整的迹象,即有资金从一只产品流向另一只产品的行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银行的基金销售总量在滚动上升,这从目前整体基金所占资金量呈上升趋势中可以得到验证。目前,人们对于基金产品的接受度已大大提高。有业内人士称,从长远来看,储蓄资金有进一步向基金转化的潜在动力。     基金公司销售手段的变化,也是未来基金分流储蓄的另一大诱因。定期定额目前成了诸多基金管理公司持续营销的一个重点手段。有消息透露,一个行业内较大规模的联手营销计划正在酝酿和加紧推进中。     一些专家指出,货币基金对于储蓄分流的影响将是长久的、持续的。     安全和收益率成关键     业内人士在分析前面提及的"生命金泰"热销的两大原因时表示,一是投资期限较短,收益较高。该产品是市场上唯一的短期银代寿险产品,期限仅三年,其年固定回报率为2.1%,且免征利息税;二是高额意外保障,附加住院补贴。这其中,前者是本原,后者像"增值服务"。而在分析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会赢得个人客户的高忠诚度的原因时,良好的流动性、高于一年定存的回报率是两个最大的卖点。     可以说,在储蓄意愿还相当强烈的普通投资者心目中,安全性和相对收益率仍是两大最重要的指标。在股票投资文化尚未真正培育起来的中国市场现实环境中,收益保底的保险和货币市场基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储蓄主要分流渠道。     对于上述两类产品,应该看到其所产生的分流作用是不同质的。通过迎合投资者的需要推出短期储蓄替代型保险,能在短期内掀起销售热浪,这对于新公司迅速建立市场品牌认识度,打开市场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然而,一味地依靠简单产品来苦拼市场,最终将使保险公司再度面临尴尬。品种创新是银保产品最终让保险公司盈利稳步增长,投资者持久获益的根本。可以说,收益保底类保险既非保险公司长期可为的产品,不是保险主业的展现,也不代表未来保险产品的主流。     无论是保险,还是基金,相比较储蓄和购买国债来说,都是新生事物。这一方面为其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必将遇到更多的曲折。     传统的剩余现金现在面对着更多地选择,走向分流是必然的,而新产品的成熟度和完善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则决定了分流的时间和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