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预计今年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 01:02 经济参考报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较高的活跃度,突出表现为GDP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投资和物价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5月份数据表明,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但是,我们注意到,本次经济过热与以往几次经济过热最大的区别是投资热、消费并不热。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和去年非典低基数的影响,消费增速基本与上年持平。预计全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速比2003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点点通个性天气 让眼镜成为历史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1- 5月消费品零售额运行特征分析

  1、 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创近年新高

  消费需求增长较为缓慢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1998-2003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分别为6.8%、6.8%、9.7%、10.1%、11.8%和9.1%,远远低于“七五”时期14%和“八五”23.2%的增长速度。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呈现逐月加快的走势,前5个月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8%、9.2%、11.1%、13.2%和17.8%,1-5月累计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3.4个百分点。特别是5月份零售额增长高达17.8%,增速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名义增长来看,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似乎与目前经济和投资快速增长的节拍相一致,如果深入分析,消费需求的增速可能要打一些折扣。不过,从总体来看,居民消费保持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步上升的增长态势,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消费需求继续处于上行的通道。

  2、 餐饮业零售额快速增长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消费品零售额继续保持稳步回升的走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餐饮、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增长。今年以来,餐饮业零售额增长逐月大幅回升,4月份增长28.3%,增量为115.6亿元,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个百分点。

  3、 物价涨幅大和去年基数低导致消费高增长有一定的水分

  今年1-5月,我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99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4和5月分别增长13.2%和17.8%,成为近年来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今年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具有往年没有的不可比因素,如果扣除这些不可比因素,消费需求的增长热度远没有数据表现的那样高。

  一是商品零售物价持续走高,导致现价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

  二是去年“非典”期间消费基数较低,今年同比增速必然大幅度提高。

  4、 城乡消费增长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民消费不足是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的消费数据表明,城乡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今年1-5月城市居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49.5亿元,增长13.0%,县及县以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52.3亿元,增长8.1%,城市消费增幅高于农村增幅4.9个百分点。

  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物价涨幅较大,制约了农民消费的增长。最近几年我国物价水平较低,但总体趋势是农村物价涨幅低于城市,但是今年前5个月农村居民消费物价涨幅一直远远高于城市。一季度,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城市高1.9个百分点,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物价上涨4.4%,其中城市上涨3.9%,农村上涨5.2%,农村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据调查,农村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价格大幅上涨是造成农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民恩格尔系数较高、消费中农副产品占较大比重,目前农副产品涨价对农村市场影响较大。

  三大原因导致消费需求增长平缓

  相对于经济增长、投资需求以及部分行业的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确实显得缓慢,可以说消费增长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消费需求增长平缓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受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呈下降走势

  以往我国经济过热,表现为投资和消费双重膨胀,紧缩调控政策实施下去,既控制了投资也抑制了消费,经济步入正常运行。可是,本次经济过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资热、消费不热,紧缩的调控政策将使经济增长步伐减慢,部分行业的较快增长受到抑制,企业效益下降,工资增长的可能性减小。人们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不乐观,消费者信心受到较大影响,消费需求重现平缓增长局面。今年前3个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95.4、95.2、95.4,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3%、2.6%和2.2%,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再度降低为95.0,比3月份降低0.4,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2、 持续负利率使居民对财产保值增值前景担忧,消费更加谨慎

  随着居民消费物价的快速上涨,从年初开始,我国就已进入负利率时期。我国储蓄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一部分居民储蓄是为了用于应对未来日常支出,另一部分居民储蓄则是为了积累结余收入并增值,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消费作准备。但是,连续几个月出现负利率后,居民储蓄出现严重分流。截至5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已连续四个月同比少增,1-5月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长17.6%,比去年增幅降低约2个百分点。居民将一部分储蓄存款分流到国债、基金等方面,银行不再成为居民财产保值增值的最佳选择,而要寻找风险较大的理财途径,进一步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对积蓄已久准备实现的消费支出产生动摇。可以说,持续的负利率不仅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也对消费支出产生间接的影响,导致消费行为趋于谨慎。

  此外,物价涨幅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增长。

  利弊双重因素将对下一阶段消费走势产生影响

  今后一段时间消费需求的增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

  1、 政策因素

  积极方面:长期以来,政策因素对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保护性,从今年来看,国家近期出台的鼓励汽车消费、严格控制房地产涨价的政策,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成为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汽车和住房等重量级消费品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不利影响:政策因素对消费结构升级增长也有不利影响:一是燃料价格上涨和汽车产品价格走低不利于汽车消费的增长。二是下半年各地区水、电价格上调措施将陆续出台,不利于耗用水、电较多的相关消费品的增加。

  2、 收入因素

  积极方面:从农民来看,今年农民增产增收有望,将力促三、四季度消费的增长。从城市居民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低收入阶层,在扩大就业、提高低保水平、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出台了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有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促其潜在消费能力释放出来。

  不利影响:收入因素对消费增长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实施,经济速度放慢,大多数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减弱,不利于居民扩大消费增长。

  3、 物价因素

  物价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物价水平高将促使居民消费名义增长较快,但物价水平高又会抑制部分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增长,今年下半年,物价回落的走势对消费的影响也将是双方面的。物价水平降低将使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幅有所回落,但是也将一定程度上刺激低收入阶层和农民消费的较快增长。总体来说,在收入变动不大的前提下,物价回落将促进消费的增长。

  消费需求稳中有升,实际增速略高于去年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预计,二季度消费品零售额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二季度有可能实现14.6%的增长,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7.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去年二季度消费增长缓慢、基数低是今年消费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进入三季度以后,消费增速将有所回落。一方面,由于去年7-12月消费增长明显加速,基本保持10%左右的较快增长,基数抬高,因而今年7-12月的同比增速不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增长11%左右。另一方面,三季度以后秋粮将陆续上市,夏粮和秋粮大幅增产,将抑制农副产品价格继续上涨,而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也将使投资和部分行业的过快增长进一步降温,生产需求减小,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也将缩小。届时,居民消费价格和零售物价涨幅也会减缓,因而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将比4、5月份明显下降。

  初步预计,全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1113.8亿元,增长11.5%,名义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零售物价上涨1.7%,扣除物价因素,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9.6%,实际增速比2003年提高0.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呈现稳中有升的走势,但增幅加大仍需努力。分城乡来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将达33618.6亿元,增长12.9%,农村居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495.2亿元,增长8.9%,城乡消费增长差距为4个百分点,比1-5月份的差距缩小1.7个百分点,但仍大于近几年的平均水平。作者:祁京梅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7-7星 级: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