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经济概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 17:25 新浪财经 | |||||||||
一、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西藏党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基本上改变了西藏原有的区域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主,支柱产业、优势行业较多的工业和发展快速的第三产业并存的较合理的现代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开始由单纯数量扩张向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一)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西藏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在加快发展、增加总量中实现优化升级。把重点放在培育和发展旅游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饮料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建筑建材业上,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快”、“特”、“强”、“大”上下功夫,抓落实。首先,要抓紧制定加快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规划,并完善相应的优惠政策予以重点扶持,使各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争取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次,要加大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力度和广告宣传力度,树立西藏特色知名品牌,大力开拓市场,在“特”上做文章,确保各产业的特色优势持续发挥,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第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大力培育优势企业,组建股份公司和企业集团,力争在“强”和“大”上取得突破。 ——用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把促进农牧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先进适用的养殖、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推广,努力扩大农业机械使用的规模。重视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产品,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要坚决淘汰。要围绕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切合我区实际的高新技术,积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提高这类企业的比重。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所有制结构。认真落实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规定,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比例、不限数量、不限方式”,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同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资产的充足和经营,支持基础好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发挥区域优势,增强整体竞争力。我区地域辽阔,各地人文、自然、地理和资源状况差异很大,发展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全局、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避免结构雷同、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 (二)产业布局 西藏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以拉萨、日喀则两市为中心的全区经济核心区,把昌都逐步建成新的增长极,对其他行署所在地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中部经济区 主要包括拉萨市、山南和日喀则地区2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13%和46.8%,是西藏经济、科技、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未来西藏经济起飞的依托所在。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完善交通、邮电、水利设施;积极发展食品、建材工业;改造提高民族纺织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重点搞好“一江两河”中部流域18个县(市、区)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尽快建成西藏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轻纺手工业生产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科技试验推广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的全区经济核心区。 西部经济区 包括日喀则和阿里地区的13个边境县,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19.9%和7.6%,其中部分边境县比较贫困。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农牧业生产,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加强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建设;发挥毗邻“五国一区”的边境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贸和旅游业。 东部经济区 包括林芝和昌都地区,共18个县,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18.5%和28.7%,其中昌都地区的部分县比较贫困。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搞好以尼洋河流域、“三江”流域为主的农牧林综合开发;加快玉龙铜矿建设和芒康井盐的开发;大力发展以中药材、林副产品、毛纺为主的加工业。 北部经济区 包括那曲地区及拉萨市的当雄县,阿里地区的革吉、改则、措勤等共15个县,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48%和16.9%。该区是西藏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畜牧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加快藏北金矿的商业性开采和藏北石油勘探进程。 二、 主导产业 (一)旅游业 千百年来,藏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区已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00多处,其中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4处,县(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主要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白居寺、萨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诺遗址、古格王朝遗址等。 主要的自然景观有:墨脱自然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林芝巴结巨柏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羊卓雍湖、雅鲁藏布大峡谷、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错高湖、纳木湖等。 目前,西藏现己开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座(拉萨、日喀则),对外开放山峰44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可参观景区10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徒步、登山、朝圣为主的后藏旅游区;以科考、生态为主、以雅砻河谷风景名胜为中心的藏东南旅游区;以草原、湖泊、野生动物观赏为主的藏北高原无人区,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辅以徒步、探险、朝圣、生态、旅游节庆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复合型产品体系,在已上市销售多年,发展比较成熟的产品中,最经典的路线有:3—5日的短线:拉萨---山南(文物古迹游) 拉萨---那曲(民俗风情游,如:雪顿节、恰青赛马节)拉萨---日喀则(后藏探险游),5—15日的长线:拉萨—江孜—日喀则—萨迦—定日—聂拉木樟木口岸 (黄金观光线),拉萨—日喀则—阿里(圣地朝圣游)拉萨—林芝—山南(东线环游)。 西藏旅游业是1980年起步的,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区旅游企业的近140家,其中涉外宾馆饭店66家(客房4461间,床位9710张),其中又包括星级宾馆饭店15家,国际国内旅行社42家,旅游汽车公司3家,定点餐馆19家(餐位1528个),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6000多人,全行业间接从业人员30000余人。 2000年旅游接待人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其中海外游客14.94万人次,增长38.1%;全区旅游总收入65153万美元,增长4.6%;旅游创汇4790万美元,增长33%;上交税金2032元,增长6.8%。 “十五”旅游业发展方向: ----按照“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步发展国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采取一切促销手段,实现与欧、美、日、韩、新、马、泰、尼泊尔、港澳台及国内其它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联网,加大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开放旅游市场,拓宽旅游区域,力争扩大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区的对外开放区域。 -----树立精品意识,围绕我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开发建设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档次高、创汇能力强的旅游产品,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区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的状况。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高档次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富有体验性的探险旅游产品,力争把西藏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大力改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加强现有旅游线路、景区(点)建设,提高景点质量。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区(点),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连接6个地区、5个周边省区和尼泊尔的旅游线路。基本完成拉萨—林芝—山南—拉萨,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拉萨,拉萨—那曲—昌都—林芝—拉萨三大陆路旅游环形线路建设;改扩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巴松错、藏王墓、纳木错三级黑色路面旅游公路,初步完成巴松错、茶马古道、环珠峰景区、纳木错景区配套建设等。 ------丰富景点的吃住行游购娱内容,开发特色精美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配套体系,营造安全舒适卫生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带动民族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强旅游导游队伍的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扩大西藏旅游品牌效应。强化行业管理措施,实施标准化管理战略,促进旅游管理逐步迈上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 (二)藏医药业 藏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内容和浩瀚的医学文献,是藏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几千年来位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 党和政府对发展藏医药学十分重视,1959年西藏建立了拉萨藏医院。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现已成为全区藏医教研中心。198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重新建立了自治区藏医院住院部,新建立了6个地区藏医院和7个县藏医院,此外,在60多个县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1984年,西藏正式成立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开设藏医系。多年来,藏医教育机构为全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中等藏医药人才。各地(市)卫生学校、干部进修学校和藏医院也开设了藏医提高班,培养提高基层藏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目前,全区藏医药人员发展到近2000人。 2000年西藏共有藏医药生产企业19家,从业人员777人,注册资金18374万元,生产有批号的药品144种,实现工业产值29338万元;销售收入18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7%;实现利润7321万元;上交税金2582万元。目前西藏已有14种藏成药进入国家药典,有41种藏药药材、94种藏成药被国家卫生部列为首批藏药部颁标准,12种藏药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3种藏药被列为新药品种。此外,还有31种藏成药、制剂被列为西藏地方标准。传统名贵藏成药“然纳桑培”、“常觉”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自治区藏药厂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药生产企业,也是西藏地区目前唯一按照国家GMP标准建成的现代化藏药生产企业。该厂在传统藏药配方基础上,采用现代生产技术研制而成的十味龙胆花颗粒、六味能消胶囊、六味枸杞口服液、十味蒂达胶囊等4种新剂型藏药,均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目前,全国已有350多家医院使用自治区藏药厂的新剂型产品。同时,可生产传统藏药350个品种,年产量达10万公斤。1997年,奇正消痛贴荣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998年荣获第2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金奖,实现了西藏科技成果在国际舞台上零的突破,充分显示了藏药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十五”期间,要实现藏医药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结合GMP标准,加快传统藏药的剂型改良,促进藏医药生产与国际国内接轨。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吸收先进的管理、营销经验,做大做强藏医药业。要坚持改善条件和内涵建设并重、突出藏医药特色与完善服务功能并举,继续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努力提高藏医药临床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藏医药科研工作,推进藏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藏药研制、开发、生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注重藏药材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加强藏药材基地建设。广泛采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加快研制新药步伐,实现藏红花等传统藏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国最大的藏药材基地,形成全国藏医药研究开发生产中心。 (三)矿产业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区已发现矿产100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36种,发现矿产地1858处,各类物化探异点1300个。探明储量的矿床132个,其中能源矿产25个,金属矿产33个,非金属矿产37个,地热资源4个,矿泉水11个;己探明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的22、中型25个、小型48个、矿点37个。有17种矿产在全国排序前9位:第1位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第2位铜、火山灰;第3位菱镁矿;第4位硼、自然硫、云母;第5位砷;第6位陶磁土;第7位石膏;第8位泥炭、晶质石墨;第9位锑、重晶石。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967亿元,全区矿产资源总量潜在价值6505亿元。铜、硼、金、锑、高温地热、建材等为西藏优势矿产,能源为短缺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西藏矿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矿业已发展成为西藏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区矿山企业250家,从业人数8000多人。2000年底,开采铬矿石19.66万吨,硼矿19591吨,原煤2.13万吨。 “十五”期间,西藏要加大对地勘工作的投入,搞好地质勘查,进一步摸清我区资源状况。围绕矿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抓紧开展对优势矿种和国家紧缺矿种的地勘工作,保证我区矿业发展有可靠的后备储量。逐步推行地勘成果有偿转让制度,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潜在的、稀缺的矿产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状况,矿产勘查与开发的重点是铬、铜、黄金、铅、锌等金属矿产,以硼、锂为主的盐湖矿产资源,建材用灰岩、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地热、煤炭、林产品、石油等能源矿产资源以及矿泉水资源。对玉龙铜矿、扎布耶盐湖、甲马赤康铜多金属资源等重大开发项目,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入股,进行合作开发,在“十五”期间,力争完成开发前期工作,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鼓励通过联合等方式在内地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同时,要建立健全矿业管理体系,制定全区统一的矿业发展长远规划,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配置矿产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除特定保护性矿种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外,各种投资主体都可以参与开发,自治区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小型矿山的开发以集体、民营及其他类型企业为主,由地(市)、县政府主管,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管理的模式。 (四)建筑、建材业 建筑、建材工业是西藏自治区工业企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0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87亿元,增长17.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约15亿元,增长25.1%。建筑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个百分点,约占1/3。 2000年底,年底在西藏注册的区内外建筑施工企业有233家,企业人员达3.6万人。勘察设计单位28个,资质40个,其中工民建设计类13个,规划设计类7个,工程勘察类4个,专项设计类7个,水电设计类5个,公路、桥梁(函)设计类4个。建材企业达112家,建材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增长18.7%,其中水泥产量45万吨,增长8.4%,新型建材的生产与使用开始兴起,建材产量结构和品种得到调整扩充。 西藏建材工业稳步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建材工业企业约40家,主要建材产品产量:水泥49.32万吨,比上年增长26.3倍;水泥排水管54千米,水泥电杆6053根,水泥预制构件8.7万立方米,釉面砖20万平方米,水磨石板材3324平方米,花岗岩板材7100平方米,石料4.95万立方米,均比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五”期间,建筑、建材业按照培育强势企业、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建筑建材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要加强建筑建材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对现有建筑企业的改造,增强区内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建材业重点抓好新型建筑材料开发、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现有建材骨干企业的改造,彻底关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业,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装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五)民族手工业、畜产品加工业 1、民族手工业 西藏民族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民族手工业产品,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实践,形成了独有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受到广大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1988年,西藏开展了民族手工业艺人评聘工作,首次评定了具有工艺美术专业职称共79人,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9人,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员33人。地毯(卡垫)、氆氇、围裙、藏民族鞋帽、民族家具、木碗、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列为自治区轻工业发展重点产品,其独特的风格和生产工艺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西藏地毯行业是民族手工业的一大支柱。地毯生产已有600多年历史。其织法独特,纹样均以山水、花草为题材,古朴大方,绚丽多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2000年,全区地毯行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年共生产地毯近2万平方米,其中出口约1.2万平方米,出口产品合格率为100%。地毯产品外销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卡垫是藏族人民群众喜爱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结构紧密、花色鲜艳、全料纯毛、经久耐用、色泽不褪等特点。卡垫主要出产于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人们称江孜是“卡垫之乡”。 围裙是藏族已婚妇女普遍喜欢的服饰。山南地区贡嘎县姐德秀镇是闻名遐迩的“围裙之乡”,姐德秀围裙很早就畅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西欧一些国家。姐德秀的围裙花色品种已发展到近20种,所生产的谢玛围裙,多次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远销国内外。 氆氇是藏族人民一种普遍的家庭手工业产品。氆氇盛产于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氆氇的品种很多,总的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氆。普通氆氇藏语称为“朗布”,细氆氇中以“协玛”为最好。工布一带地方出产一种厚呢子,名为“泽仁”,结实并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出产一种手工毛哔叽,藏语叫“泰尔玛”。2000年底,全区氆氇的生产能力大约在35万米以上。 西藏民族画、民族雕刻和金银首饰,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游纪念品,很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手工业产品得到较大发展。创作和生产出大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2、畜产品加工业 从60年代开始,西藏着手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拉萨、那曲、日喀则、昌都、阿里等地(市)建立了皮革加工厂,在林芝地区建立了毛纺厂,在拉萨、格尔木、那曲建立了绒毛分梳及成衣制品厂,使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依托特色农牧资源,大力发展牦牛、优质青稞等农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结合农畜产品结构调整,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深度,通过产业化经营,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 (六)、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是针对西藏特有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目前已开发的生物资源有高原红景天、食用菌、人参果等,其中西藏大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伯乐保健食品年销售额已超过一个亿;绿色食饮品业主要是开发西藏的天然优质矿泉水、青稞酒、野生果汁饮料、啤酒等绿色饮品和高原特有的牦牛、绵羊、香猪等肉食、奶制品。以及青稞、绿色蔬菜,目前已上市的西藏圣地股份公司、拉萨啤酒股份公司开发的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市场,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 西藏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仅处于开发的起步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十五”期间,西藏将大力发展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饮)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区饮用水资源蕴藏量大、含微量元素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国家级绿色饮料生产基地,力争在创出品牌、形成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的科研与开发,逐步建立藏东野生菌类开发基地、藏东野生生物食品生产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开发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物资源种子库,并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