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关注加息预期下储蓄持续分流动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 06:0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近来,人们对加息问题再次表现出强烈的关注。而加息与否的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对储蓄持续分流的忧虑。今年1到8月,随着物价走高,存款实际利率持续为负,且负的程度不断扩大,居民储蓄存款增速逐月减缓,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速由1月末的20.5%下降到8月末15.3%,累计下降了5.2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分流的主要渠道有:增加消费;调整理财思路,选择更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
目前尽管储蓄出现持续分流,储蓄高增长的势头确实有所减缓,但就此判断拐点出现,还为时尚早。就居民存款动机来看,居民储蓄可分为积极储蓄与被动储蓄。积极储蓄的存在意味着遇到合适的时机,这部分储蓄会随时进入投资和消费。被动储蓄的存在决定了储蓄增长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速,短期内难以逆转。 随着8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陆续披露,人们对加息问题再次表现出强烈的关注。而加息与否的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对储蓄持续分流的忧虑。那么,储蓄分流情况怎样,对加息的影响如何呢? 今年以来,随着物价走高,存款实际利率持续为负,且负的程度不断扩大。受此影响,居民储蓄存款增速逐月减缓,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由1月末的20.5%下降到8月末15.3%,累计下降了5.2个百分点。人民币储蓄存款已连续7个月同比少增,1-8月,人民币储蓄存款累计增加10863亿元,同比少增1406亿元。 负利率造成居民储蓄倾向下降 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与储蓄倾向。居民收入是居民储蓄的基础,而储蓄倾向则决定了居民将多少收入用于储蓄。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11.95%和16.15%,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2.8和1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储蓄存款却不升反降,这说明居民储蓄倾向有所下降。储蓄倾向的减弱在于去年10月份以来,存款实际利率持续为负,使得一些居民觉得储蓄不合算。去年10月以来,我国存款实际利率出现负利率的情况。最高档储蓄存款利率--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目前为2.79%,扣除20%的利息税后为2.232%。而8月份CPI同比上涨5.3%。可见,目前所有档次的储蓄存款利率均已是负值。 据央行所做的今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2.9%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2.2%,较上季减少2.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的主要分流渠道 居民储蓄分流的主要渠道有:增加消费;调整理财思路,选择更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种,例如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或购买住房等固定资产等。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城镇居民储蓄倾向有所下降,但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仍保持谨慎。二季度,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1.2%,较上季提高0.4个百分点,但仍处于2002年以来的较低水平。今年前7个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尽管名义消费增长出现提速,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消费增速同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这说明居民储蓄分流的主渠道并非是用于消费,而是流出银行体系,选择其他类型的资产。 1.购买商品房增多。今年以来,在国家采取收紧土地与信贷两个闸门的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业--这一被定性为过热的行业,增势不仅不减,反而愈加火爆。商品房价格也不降反升。1-7月,全国累计销售商品房1.3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5.2%;商品房累计销售额3657亿元,同比增长41.4%;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724元/平方米,同比提高12.9%,是1996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分地区看,全国有12个地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的提高幅度超过10%,其中,江西、甘肃和天津等6个地区价格提高幅度超过20%。 伴随销售价格的上涨,商品房空置面积快速下降。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92.38,比6月份下降0.03点。自4月份以来,该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下降。从地区分布看,上海、天津和湖北等12个地区的商品房空置面积均为负增长。其中,上海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下降37.7%,是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 2.购买基金与国债增多。今年基金发行一度出现爆发性增长,成为分流储蓄的主渠道。年初以来,发行成立开放式基金达30只,发行基金(不包括仍在发行尚未成立的基金)总规模为1436.89亿份,超过了2001年至2003年三年基金发行规模的总和。数据显示,2001、2002、2003年的基金发行规模分别为182.26亿份、565.95亿份、678.45亿份,共为1426.66亿份,比今年上半年的1436.89亿份少10.23亿份。居民在投资基金处于亏损状态下依旧选择继续投资基金,一方面是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股市的快速上涨中,基金表现出众,104只基金在2003年创造了9.3亿元利润;另一方面,一些基金在发行时巧做文章,强调低迷市况下蕴涵的机会,并推出低风险类型的产品,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国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并不征收利息税,居民购买国债的热情一直很高。而股市自今年4月份以来就步入熊市,可以估计4月份以后增持股票的居民为数不多。因此,股票对储蓄的分流较为有限。 3.部分储蓄变为民间借贷。今年以来,为了治理经济局部过热,货币政策适度从紧。银根的收紧,使一些企业面临资金紧张。这时,一些个体、私营业主不得不将原来以储蓄的方式存入银行的生产经营间歇资金取出,变为企业的流动资金。而贷款的压缩也迫使企业纷纷通过集资和民间借贷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据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统计,7月份温州市民间借贷加权平均月利率为12.03‰,利率和发生额均创下自去年1月份开始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 4.消费信贷牵引储蓄分流。自199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信贷有了惊人的发展。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末,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5736亿元,人均2010元,年均发展速度超过50%。今年上半年消费信贷持续快速增长,达到17000多亿元。个人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对储蓄分流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居民申请消费信贷时需要付一定比例的首付。如果用于购房,则首付至少要数万元。另一方面,落实消费信贷后,居民要开始每月拿出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还款。这就使得居民可用于储蓄的资金大为减少。需要看到,消费信贷的开展必将使部分居民由资金供给者变为资金需求者,家庭债务率上升,储蓄率下降。 储蓄增长难言拐点 面对目前储蓄持续分流的势头,有媒体惊呼,持续近10年的居民储蓄高速增长将面临拐点。笔者认为,储蓄高增长的势头确实会有所减缓,但就此判断拐点出现,还为时尚早。就居民存款动机来看,居民储蓄可分为积极储蓄与被动储蓄。所谓积极储蓄是指为了将来更好地进行投资和消费所做的积累,例如用于将来买车购房、子女教育或投资经营等储蓄。而被动储蓄则主要是为了养老防病而进行的储蓄。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所做的一项城市家庭财产调查显示,有78.9%的人表示,其家庭现有储蓄中,存在着部分可随时用于其他投资项目但暂时尚未动用的存款。积极储蓄的存在意味着遇到合适的时机,这部分储蓄会随时进入投资和消费。可以说去年10月份以来,物价走高带来的负利率确实使部分积极储蓄进入了投资和消费。但由于就业矛盾及社会保障体制缺欠等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被动储蓄的存在决定了储蓄增长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速,短期内难以逆转。 储蓄分流的隐忧 1.银行可贷资金减少,经营风险加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而其贷款来源的80%以上是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如果下降太多,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保持和扩张能力将受到制约。而贷款少增就意味着收入的减少。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能力较差,储蓄存款增幅的回落速度会更快,这样就有可能会有支付风险。同时,由于信用度较低,它们从其它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也较弱。目前,面对储蓄存款的持续少增,销声匿迹近6年之久的各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手段吸储的情形已经卷土重来。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存款底子比较厚,拉存款的现象不太明显,而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中小银行中,吸储已成为头等大事。有些银行除了给出较高的利息收益外,甚至违规提供储户诸多好处。另外,从储蓄存款构成看,定期储蓄存款比重不断下降。定期储蓄存款增量占全部储蓄存款增量的比重一季度为62%,二季度为31%。目前,贷款长期化与储蓄存款短期化的倾向都有所加剧,这两种现象结合在一起,将使我国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银行贷款资金运用期限错配的矛盾加剧。 2.警惕资金体外循环引发的混乱。在存款利率持续为负的情况下,由于民间借贷给出的利率很高,一些居民乐于将储蓄转向收益优厚的民间借贷。7月份温州市民间借贷加权平均月利率为12.03‰,而银行最高档存款利率也只有2.232%。目前,在浙江,就有很多人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只要借贷的企业是可靠的、熟悉的,他们都愿意借贷给企业。 尽管民间借贷在解决个人、企业生产及其它急需,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正面作用,但民间借贷目前仍处于不规范、不受法律约束和保护的范围。民间金融中介组织多处于无序的地下经营状态,很容易发展成为非法吸储放贷的私人钱庄。任由民间借贷盲目扩张,会对整个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由于无严格的借贷手续,易引发民间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3.房价持续高涨加剧房产泡沫。央行在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必须高度关注房地产价格。可见,房价的持续上涨已经引起政府的担心。但上半年密集的宏观调控措施带来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减少,而对房地产需求在负利率的刺激下,不降反升。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更是推动更多的居民在价格处于高位时购买房产。房地产供求矛盾不断加剧,房地产业所蕴涵的泡沫成分也在加大。上海证券报李若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