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内忧外患 难“困”汽车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产业分析张宇贤

  最近,中国汽车行业比较烦——银行限贷、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产品降价、老百姓“持币待购”等等,似乎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方面是市场快速下滑的“内忧”,一方面是银行信贷“紧箍咒”的“外患”。于是,有人说,中国汽车产业的暴利时代结束了,好日子到头了。又有人说,这全是宏观调控惹的祸,中国汽车产
点点通个性天气 让眼镜成为历史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业将象1993、1994年宏观调控时一样将进入一个漫长的调整时期。那么,中国的汽车市场和汽车产业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目前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困局呢?

  2002年和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行情,使中国汽车产业长久的“压抑”和“郁闷”得以集中的释放,汽车企业和经销商也乐于忙着造车、卖车,忙着数钱,根本无暇去想“井喷”之后的事情。其实,只要头脑稍微冷静一下,就可以明白,“井喷”并不是市场的“健康态”,靠“井喷”行情来支撑发展更不是产业的“健康态”。

  对这次由汽车市场波动而引发的行业困境,很多人认为是由宏观调控政策引起的。对此,我不敢苟同。第一,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看,政府部门从来没有把汽车产业列为重点调控的行业,限贷完全是银行的自主行为,是银行对汽车行业风险增加的正常反应,即使没有宏观调控,银行的限贷行为也可能发生;第二,引发这次行业困境的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快速下降,汽车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对此缺乏足够的准备而造成的,银行限贷只不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银行限制汽车消费信贷,但我国的分期付款购车只占购车总量的20%,因此,总体上对汽车需求影响并不大。经销商资金面紧张,根本原因在于产品销售不畅,库存急剧增加,而银行限贷只不过加剧了这一状况。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汽车行业面临的困境主要不是由宏观调控引起的,而是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调整,它根本不会像93、94年宏观调控那样引发汽车行业长达6年的疲软行情,因为,市场环境完全变了。93、94年时,我国轿车市场的需求主体是公务用车,约占总需求量的70%,而私人用车只占30%。现在,私人用车占轿车总需求量的75%左右,公务用车则只占25%左右。宏观调控一般对公务用车和经营用车影响比较大,对私人用车影响则比较小。因此,93、94年的宏观调控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而现在则相对较小。

  老百姓“持币待购”无疑是这次市场波动的直接导火索,而且我预计这种“持币待购”现象还将维持到2006年上半年。其理由在于:第一,从今年开始,中国汽车产业才真正进入了一个激烈竞争时代。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价格竞争的重点从低档产品转到了中高档产品;二是竞争主体从非主流企业转到了以跨国汽车公司为背景的大集团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你死我活的,是极具杀伤力的。因此,近两年将是我国汽车价格急剧变化的时期。第二,在我国加入WTO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会出现“持币待购”现象。一个是正式加入WTO之前。大家往往寄希望于加入WTO之后汽车价格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而采取“持币待购”。近两年汽车市场的“井喷”行情实际上就是前几年“持币待购”所积压的购买力的集中释放。一个是过渡期结束前。大家都在等待关税最后调整到位,进口车和国产车价格趋于平稳。目前出现的“持币待购”现象就是这一阶段消费者的正常选择。第三,目前的“持币待购”是对过去两年“持币抢购”现象的休养生息和纠正。今后老百姓的汽车消费将由非理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

  但老百姓的“持币待购”现象是暂时的,它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是短期的。从中长期看,中国汽车消费的“百姓化”趋势刚刚开始,个人需求将是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只不过经过这次调整后,市场不可能再有“井喷”行情的出现,平稳发展将是今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常态。中国汽车产业的暴利时代结束了,但好日子并未结束。不知道中国的汽车企业作好应变准备了没有?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