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部分过热引发困境(记者感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 02:17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邵一乙 去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专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指出,虽然在20世纪后50年中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中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之列,未来50年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三角对教育的投入是庞大的。以上海为例,“九五”期间,上海在挖掘教育资金来源、改造专业课程、聘用优秀师资、转让科研成果、改革后勤管理、推进“大学城”和“科教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其中,仅建设松江大学园区和部分高校迁建浦东所需的30亿元资金,就是通过高教存量资源置换和社会多元投入而筹集的。上海还注意在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在土地开发、基础建设、部分共享设施和定额贷款贴息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 我们看到,国家为培育大学生已经投入了很多财政支持。但另一方面,这些投资的效果我们暂时却看不到。 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非常严峻,让人无法乐观。复旦大学在读的MBA乔军华向记者透露,现在MBA实在太多了,杂牌的就不提了,国内清华、北大以及复旦毕业的MBA总数就已接近700人/年,更别提还有很多“海归”,虽然读的是名牌大学的硕士,但就业压力还是很大。 很多MBA在读书前已经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但因为想提升自己,或者准备充电后重新起航,开拓新的事业版图,很多小企业主或者白领放弃了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回到学校重新做起了读书郎,但有的人毕业后竟然找不到工作,或者就业情况比没读前差。因为毕竟与社会脱节了两年,比一直延续工作的人,经验上就空白了两年,并且整体而言,两年的时间,市场上对人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在国家大举投资教育,一向很吃香的MBA也感叹就业压力大的同时,长三角企业对应用技术人才需求猛增。但很多技术学院由于没人报考,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面临要关闭的境地。 在长三角的人才库中,新型技术人才紧缺正成为经济发展中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 在江苏无锡,有关部门专门调查了无锡新区700多家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发现普遍存在“管理人才好找、技工人员难觅”的问题,技工缺口高达上万人。 矛盾已经很明显,国家为教育买单不在少数,但中国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多达2400万,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增加68万人,农村1.5亿富余劳动力转移更加迫切;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造成的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变化,“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依然普遍。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9月13日 第十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