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混合所有制”烹制国企改制第二轮盛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 13: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母公司来不及改造,下属企业细胞是活的”

  “混合所有制”烹制国企改制第二轮盛宴?

  【·管理圆桌·】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让眼镜成为历史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本报记者 陶春宇 重庆报道

  地点:重庆市金源大厦三楼会议厅

  主持嘉宾:张承耀(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贾小梁(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

  嘉宾:孟小苏(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

  徐源(小天鹅集团副总裁)

  周福仁(西洋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第三条出路:混合所有制?

  贾小梁: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国有企业改造与民营企业机遇这个话题,请我们各位专家讲一下他们自己的故事。先请500强排位第109位的中房集团董事长孟小苏来讲一讲。

  孟小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本身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积极发展股份制,要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预见,今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将不断趋同,这是一个大趋势。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多元化,而且是不同所有制结构所构成的一种新的股份制。这既为国有企业提出了任务,也对民营企业的改革指出了方向。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会强大起来。

  大型国有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通过重组、分割、海外上市。有人说,这是国有企业做好了,还上市了。其实,它们已经不是国有企业了,而是股份制企业了,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者说是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我曾跟着经济学家厉以宁研究经济学。马克思认为国有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利益,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公有制。传统的国有制是一个找不到所有者的所有制,说它是一个虚幻的集体,没有说错。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公众个人持股,持股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股权在哪里,这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理想制度。

  张承耀:世界500强多数都是上市企业。世界大企业的形态大多不是国有企业,而是社会所有的。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发展,现在才讨论国有制企业怎么改。

  2000多家国企“政策性破产”难题

  徐源:我们下面的五家子公司探索中外合资、公私合营有些经验教训。我们在武汉、沙市、营口、宁波、长春五个地方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也搞过投资。去年,把小天鹅集团这个母体65%的股权溢价转让给南京斯威特公司。我们对斯威特公司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因为在这之前,斯威特收购了上海科技和上海中纺机的国有股以后,这两家企业的经营很稳定。而且,在重组过程中,我们没有以牺牲一部分员工的利益,换取一部分员工的生存,被收购后,没有任何一个员工下岗。

  重组五家企业的四点体会就是,重组企业,千万不要忘了文化重组,没有文化重组,注定不会成功的;而且,资产重组必须符合政策,还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在1998年1月5日,我们在营口的饭店里和合作方吃了一顿离婚饭,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当地的政府不支持,再好的愿望,也没有办法。另外,企业重组,千万不要是几个领导人的冲动,需要得到员工的支持。我们把股份转让出去,是经过职代会批准的。如果仅仅是领导人的冲动,难免会碰到麻烦。

  贾小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搞好企业要靠制度和机制,但是更要与人结合。任何制度不产生效益,要和人结合,才能产生效益。

  周福仁:西洋集团是辽宁海城市的企业,发展过程还是比较艰辛的。从1988年建厂到现在,从一个农村生产队的企业发展到现在这样的一个大集团,体会非常深。

  从1998年开始,西洋集团6年间兼并了7家国有企业,其中6个企业是破产倒闭的。目前这7个企业效益都非常好,没有一个亏损。西洋集团发展非常快,每年都以60%的速度增长。1988年,销售收入只有100万元,而今年就要达70亿元,增长了7000倍。发展这么快,主要是靠合作兼并这条路子,但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

  1998年,我们合并了第一个国有企业———锦州一家复合肥厂。这家企业生产最好的时候,年销售额才2000多万元。我们接手的时候,已经停产一年了。但是,我们经营到第三年的时候,销售收入已经达是6个亿,利润是8000万元。经验就是,一个企业的机制、体制非常重要,同时,增加了员工敬业的思想,把企业的生产能力发挥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贵州息烽县的核工业276厂。2000年1月,西洋集团接手276厂的时候,它已经停产四五年了。通过改造,到现在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复合肥厂,年产100万吨,效益非常好,而且还拥有复合肥行业惟一的驰名商标。但是一开始,职工觉得一个民营企业,而且是一个生产队的企业改造一个国家部级的企业,觉得不可接受,曾经三次上访。可是西洋集团通过努力,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做到年销售20多亿元。这就是变化,不仅使企业得以改造和变化,最主要的还是改造了人的思想观念。

  西洋集团力争到2010年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在西洋集团,只要亏损了,就换人。如果几次换人还不行还亏损,那是行业的问题,就会让企业就停产。

  贾小梁:周总介绍了收购国有企业的经验。他提到,通过体制、经营机制来转换国有企业运作方式,不换体制就换人。换了人还不行,就退出市场。他们已经收购了七家国有企业,每家企业都盈利。从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来看,我们现在对待民营企业,都应该按照平等的、公民的待遇,因为宪法给予他们这种待遇。

  张承耀:据国资委透露,目前中国还有2000多家国有企业因经营困难,急需通过“政策性破产”退出市场。有些民营企业想收购这些企业,但是有人却说,对不起,我不卖。这实际上是给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设置了种种障碍。

  目前,民营企业在参与国企改造,在政策上、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问题都要小心翼翼的,还要将所有的历史负担扛着。在国有企业改造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已经做了很大的贡献。国家应该给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造更宽松的政策。

  不转让就不流失?

  孟小苏:中房集团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有340多家企业,历史上这些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有独资企业。目前,母公司还是国有独资企业。但是,我们积极在下属企业中推进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改革。其中做得最好的是在房地产企业推行经营者持股。一般经营者在项目公司中持20%-30%的股权。这样的股权是激励性的股权,经营者和所有者就心往一处想,经营者成了所有者的一部分。

  在北京,中房集团曾向下面一家企业投资2000万元,经过三年亏了50万元。后来,我们调整了这家公司的人员,更重要的是在新的项目上实行了经营者持股。经营者凑了600万元,持有公司30%的股权。四年后,这家公司推出了40万平方米的颐源居,目前现款收入已经有1亿元,逾期收益也有6亿元。有人问,我们的股权少了,从100%股权变成了70%,我说,我怎么看到了这家企业从2000万元发展到了7亿元。

  这是不同的数学,我们追求是绝对值。经营者为了自己事业的实现,也是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也是为了自己致富的需要。他把30%做起来,也把我们70%带起来了。他挣3元,我挣7元,就是这个道理。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者持股比较方便。我们不是把老企业拿出来,而是拿新项目成立新公司,让经营者和原始股东共同投入进去。国有银行不给贷款,国有企业不给借钱,还钱由他们想别的办法。这样做,完全符合公司法和所有的规定。结果就是,像点燃火箭以后,不是我想让他飞,而是他自己要飞。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说,每个人追求个人富裕的努力,是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不需要任何帮助就能够独立地使国家富裕繁荣。

  我们在企业里面实行新的项目时,都要求经营者持股。虽然母公司还来不及改造,但是下面的细胞是活的,保持了活力和创造力。

  徐源:我们曾经有过青春的萌动。小天鹅和上海家化、青岛海信、春兰集团都有过实行MBO的想法。但是后来,上面有批示,叫停了。所以我们想,先把企业发展起来再说。

  张承耀:现在争议非常大的就是MBO。在前一段时间,媒体炒得很热的郎顾之争,郎咸平先生就对企业的MBO提出了质疑,也提到一些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造过程中,有吞食和蚕食国有资产的现象。

  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激励非常隐蔽,不仅“零董事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而且直接收购本公司的股权麻烦太多,因而发明出了一种叫做“间接MBO”或“曲线MBO”的方法,即经营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职工)组成团体,收购集团公司也就是上市公司母公司的股权。在这之中有许多办法可以降低收购成本,如扣除债务、职工补偿金等等。其结果,经营者用最小的代价达到了收购的目的。由于集团公司的信息不需要披露,人们看不见面具后面人的真面孔。这是国有资产转移大潮中最精彩的一幕,完全可以申请诺贝尔奖金,名字就叫“收购他妈的股权”。

  既然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后难以激励和监督经营者,那就不如干脆由经营者持股,让他们自己激励自己、监督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哲学否定”。在中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已有通过各种股权设置经营者的探索,其特征是将国家股的收益权暂时转给经营者,一方面没有“流失”的危险,另一方面又调动了经营者们的积极性。目前,国有企业自身也想了很多办法,像中房集团这种办法,上面不动,下面改革。

  可惜“只要不转让就没有流失的嫌疑”的错误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国有资产在这样的糊涂理念下流失了许多,造就了一大批蛀虫。

  当然,也确实有经营者“自买自卖”的情况,他们当然会廉价地把国有资产卖给自己。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归根结底是国有产权的明晰。可惜,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成立过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被撤消了,现在又重新成立了。就是到现在为止,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体制也没有真正确立。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