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升息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过热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 06:10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博士

  北京消息加息,当属近期关注度最高的名词。在由于CPI指数上扬引发的争议尚没有完全平息时,连续保持增长态势的居民储蓄存款出现了负增长的信号,又将加息的话题重新推向前台。该如何看待是否加息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博士。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为什么美国人打错靶?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利率升降目前还不能真正发挥出市场杠杆作用

  记者:许多专家认为此轮经济过热是结构性的和体制性的,而非典型的周期性过热。在这种环境下,加息对经济调控作用有多大?

  王小广:升息与降息手段被认为是标准的市场手段,主要是因为其间接作用机制,即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行为,而是通过间接地提高或降低成本,既利息率升降,来影响企业的微观行为,这在西方的确是很有效的市场调控手段。但要想使利率升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真正起到市场杠杆作用,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微观经济基础是完全或至少是相对完全的市场化,二是利率市场化。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转轨阶段,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结构问题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在市场化上仍是低层次的,离高层次的成熟市场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主要是有效的市场规则缺乏、市场透明度低、政府职能错位(不到位和越位并存)等。就金融市场来讲,利率仍然受到高度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在这两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升息对经济增长过热或过冷的有效调节作用就大打折扣。

  但并不是说,升息不能促使经济增长降温,不能控制通货膨胀,可以说,利率政策在控制典型的经济过热时十分有效,但对此轮非典型的经济过热的调控效果,将明显不同。

  记者: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为什么升息并不能抑制非典型的经济过热。

  王小广: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此轮经济过热并不是总量过热,而是结构性过热。升息可以使总需求降温,但会使增长更加失衡,经济协调性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升息既明显地影响总供给,也会明显地作用于总需求。但就总需求而言,最近几年我国消费增长一直不存在过热问题,此轮经济非典型过热的重要表现,是投资存在明显的过热、消费增长相对偏冷,两者之间严重失衡,而升息对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造成下压力,结果两者仍然处于失衡状态。

  二是结构性过热的驱动机制是房地产等行业的暴利增长模式,升息对这种暴利增长模式不会形成实质影响。房地产在不到位和不完善的政府监管机制作用下以及房地产市场发展严重不规范的条件下,过热(或泡沫化倾向)十分明显,过高房价(短期内暴涨)、过高投资增长和过高利润是其主要表现。毫无疑问,对暴利性的房地产投资来讲,一般性升息手段对其没有多大影响;

  三是较大的力度升息,如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将存款利率由年利率1.98%升至4%至5%,可以使房地产等过热行业降温,但整个经济也会再次陷入新的通货紧缩状态。此轮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促使过热行业投资明显降温,促进需求内部结构协调、需求与供给结构相对均衡、产业发展相对协调,这明显不同于过去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中心的宏观调控,它针对的是经济增长中一些严重的不协调问题,即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升息力度不够会不起作用,力度过大会伤害近几年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自主增长机制,使经济再次陷入通缩状态。

  价格扭曲的消费行为与实际利率高低没有什么关系

  记者:目前在社会上有几个加息的理由,一是实际利率为负,这不仅会使过热投资难以控制,而且还会加剧通货膨胀;二是低利率是本轮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投资过热必须加息;三是国际上处于新的加息周期,特别是美国连续两次加息,中国也应加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纳入全球化体系。您是否认同?

  王小广:许多年的经验表明,居民储蓄行为对实际利息并不敏感。因为储蓄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投资行为,它是一种保险机制,在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明显。

  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储蓄资金并没有因名义利率低或实际利率为负而转出银行,流入股市或房地产。但这里面不能忽视结构性的差异,关键是看你购买的产品结构,如果主要用于工业品的消费支出,那么它的实际存款利率仍然为正,而且是一个大大的正值,因为工业品价格在继续下降,而用于购买房地产就是一个很大的负利率。对一些低收入者来讲,食品消费支出占有的比重超过了一半,那么,他们面临的就是负利率,但大家都清楚这些人的储蓄水平最低,升息对他们的好处有限。

  在这种实际利率结构下,居民似乎应该增加工业品的购买而减少对房地产、教育和医疗的支出,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价格上升了,实际利率为负,但这些消费是必须的或被迫性的;同时,房地产又被过度渲染为具有极大投资价值的产品,因此,有许多消费者把房价上升看成是收益增加而不是成本增加。这实质是资产泡沫效应,虽然与一般商品价格膨胀有一定的区别,但我认为并无本质的区别。由于这些支出是刚性的,它们价格的不断上升只是更多地消耗社会有效的购买力,对它们支出的增加将以减少一般工业品的支出为代价。

  因此,这种扭曲的消费行为与实际利率没有什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只能增加少数高储蓄率居民的收益,而不会使普遍居民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因为利率的上升,远远不能抵消刚性需求产品价格上升而造成的实际利率损失。

  再看看贷款利率,情况也相似。因为理论上的实际利率为负,企业便乐于借钱投资,这是一般的情况,但在我国现阶段因价格结构的扭曲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对许多从事一般工业品生产和经营服务的企业来讲,由于价格仍在下降,因此它的实际贷款利率是一个比名义利率更大的正数,不是什么负利率。提高贷款利率等于使它们的实际贷款利率更一步提高,意味着财务成本的明显上升,这对许多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影响尤其严重;而中小企业由于其就业的战略地位,恰好是国家需要扶持的部门。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提高贷款利率来加强宏观调控将会适得其反。同时,对那些实际利率为负的部门来讲,如房地产业、钢铁行业,因其产品价格上升幅度远大于贷款利率,是一个大大的实际负利率,提高0.5个或1个百分点的贷款利率对它们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影响。

  总之,在利益结构扭曲所引起价格结构扭曲的情况下,用实际利率的多少作为是否加息的理由不仅不充分,而且一旦实施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

  记者:那么,另外两个观点能否成为加息的依据。

  王小广:我看不能。特别是去年以来,低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投资过热,但产生此轮房地产、钢铁等投资过热的原因并不是低利率,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作为近几年流行的经营城市模式的核心,被赋予不合理的投资增值预期。由于经营模式中房地产居于战略地位,各种鼓励政策,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房价上涨予以鼓励,使房地产成为最大的暴利行业,暴利成为促进房地产投资虚火过旺和结构性失衡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使其回归理性非常困难。

  我们承认世界正在进入加息周期,利率调节确实有升、降息周期性变化,但有三个原因决定了当前中国不必随美联储加息而加息。一是目前的中国经济过热不是典型的周期性过热,而是结构性的,加息效果极为有限。二是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并不太低,在世界上还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三是人民币与美元的利率差的缩小有利于抑制国际游资的过度进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息与降息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根据经济运行周期变化而实行的常规性调控工具,不应成为国和国之间的利益平衡工具。

  通胀压力有逐步减弱的迹象加息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记者:加息与否与通货膨胀水平和预期有相当的关系,加息是控制通胀的主要手段。目前经济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是否表明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王小广:我认为此轮经济强劲增长并没有带来明显的通货膨胀。尽管最近三个月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明显上升,但物价继续加速上涨的动力不足。况且,实际通胀压力并不如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主要是受粮食短期大幅反弹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通胀预期正在下降,价格指数增长有望出现拐点性变化。

  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千万不能估计过高,通胀不是此轮宏观调控的动因,控制通货膨胀也就不是主要的调控目标,这与上一轮宏观调控有很大的不同。上轮宏观调控是以通胀的承受力为限,此轮宏观调控则是由于局部领域的投资增长过快而引起的部门间增长严重失衡,是针对增长的结构性严重失衡而实行的非典型宏观调控。

  记者:许多专家认为,CPI增长有望在三季度达到高峰值,并逐步形成向下趋势,您同意这种判断吗?

  王小广:我是认同的。

  首先,粮食价格呈稳中回落的态势,将促进CPI增幅回落。自4月份以来,尽管粮食价格同比仍持续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但同比增幅逐月小幅回落,7月份增长31.8%,比4月份的高点33.9%回落2.1个百分点,这种趋势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将会继续。因粮食的大幅上涨而带动的食品类价格上涨是造成本轮物价上升的主因,因此,随着粮价增长的放慢或回调,三季度以后CPI上涨的压力将明显减轻。目前继续保持5%主要是时滞因素的作用。

  其次,CPI的环比增长率连续三个月负增长,成为CPI增长将见顶的一个重要信号。5月、6月和7月CPI的环比分别下降0.1个、0.7个和0.2个百分点。去年8月份以来除今年2月份CPI一直为正增长,最高环比增长出现在去年9月份和今年1月份,分别增长1.2%和1.1%。但5月份后连续3个月出现CPI环比的下降,这具有相当的转折意味。意味着CPI的继续上升仅仅是时滞作用,没有更强的新因素的推动。

  第三,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幅的持续放慢,将会在经过半年左右的时滞后对CPI形成向下的拉力。一年来,价格已经基本完成了一轮从粮价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明显上涨到最终消费品价格回升的完整传导链,即因去年生产资料价格和粮价的上涨而引起的总体价格上升效应已较充分体现。人们应该担心的不是物价的继续上升,相反,应该担心的是合理的价格回升是否能够得到保障,特别是明年有可能出现轻度通货紧缩的风险。

  第四,最近几年商品房价格的过度膨胀负效应将会显现,即因房价上涨过多而消耗了过多的购买力,从而抑制其他消费需求的增长,可能对价格上涨起短期促进而长期抑制价格的作用。

  总之,CPI上涨的拐点将在三季度出现,通胀压力有逐步减弱的迹象,因此,下半年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上海证券报记者卢晓平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