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折射中国经济四大变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 05:53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
“珠水流金日月,客囊万千下广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千上万外来民工南下广东。今年夏天珠三角令人意外地出现了大面积用工短缺。许多企业都在喊缺工,普遍缺工在30%至40%左右,一些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订单也不敢接了。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反映和折射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刻的变化。———编者 “跑远不如就近”
全方位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崛起 “由于在家乡也能找到工作,现在很多民工不愿来广东。”今年以来,东莞市劳动局办公室主任宁康多次随政府赴内地招工,但每次招到的工人都比预料的要少得多。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东部发达地区企业、资本西进渐成气候,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经济圈初步形成,珠三角首次大面积用工短缺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各地对产业工人需求猛增,广东从吸纳全国劳动力的“就业洼地”变成了“平地”。 过去湖北、安徽、江西到广东打工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去长三角的人数,现在已经基本持平。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至1999年东莞市职介中心每年发布到外省招工的信息约2万人,实际到劳动部门安置的约1万人。而自2000年开始这一数字逐渐减少,2002年发布招工信息约4万人,实际到位仅8000人。 与此同时,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不少农民工认为在薪金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原地就业既熟悉当地情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又可节省外出打工的出行成本,于是“跑远不如就近”成为许多民工的共识。 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 市场力量为农民工落实“待遇” 部分企业工人每月加班150小时以上;不少企业随意打骂工人,扣押身份证、暂住证;工作生活条件恶劣,工人频频遭遇职业病的危害……珠三角部分企业的劳动用工状况,一直以来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各级政府也力图通过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加以解决,但大都收效甚微。在这场“民工荒”中,政府行政力量一直致力于改善却未能明显改善的民工待遇问题,正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化。 “民工荒”在珠三角企业中造成了巨大反响,一些企业已在调整工资以吸引劳动力,广东省也在着手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基层干部还提出,政府要加大在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上的投入,为民工营造一个具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 东莞虎门镇的台资企业老板陈战锋认为,在劳动力的“短缺市场”中,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依赖感和归宿感,以一定的代价获取比较稳定的用工储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经历了这场“民工荒”,珠三角的不少企业主已经开始注意企业用工环境这个问题。 “这是市场法则作用的结果,”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所所长郑梓桢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行政力量一直对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珠三角的‘民工荒’中,市场力量涉足原先由政府政策和行政力量掌控的领域,并表现出巨大力量。” 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低劳动成本不再是主要竞争力 面对大面积的用工短缺,上月底广东省职介中心对佛山、中山、深圳等地的306家企业进行调查。其中有128家企业反映有技工缺口,缺口数为1.8万人;有166家企业反映招用普通工比较困难,需求总数为8.7万人。招用普通操作工比较难的工种主要集中在制衣、制鞋、电子、玩具、家具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技工主要缺高级工以上的模具、数控机床、汽车涂装、电子测试等技术人才。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宝颖说,现在劳动力市场呈“哑铃型”缺工的特点:即两头需求大,中间基本饱和。一方面,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缺乏,很多企业开出了较高的工酬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大量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的岗位需求量也很大。体力型工人的缺乏与珠三角薪酬状况、外省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密切相关,而技术性工人的供给不足,则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传统产业转移的结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珠三角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低劳动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发生改变,旧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实现技术升级或者向内地省份转移。 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介绍,珠三角企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十五”计划,到2005年广东对技能工人的需求总量为502.4万人,而目前只有365万人,缺口达130万人。 “工人挑老板” 第二代民工登上经济舞台 “上个星期,我去东城镇的一家电子厂工作。那个企业地方偏,车间乱,每月薪水只有500元左右。”22岁的丁玉珍,在东莞某劳动力市场已经找了三次工作,但她嫌介绍的企业不好,这次还是只做了一天就走掉了。 而在这个市的塘厦镇,一家名为“鸿利”的手袋厂由于待遇比较低,不断有工人辞职。企业用工最多时曾经达到200多人,但现在只剩下70多人。由于招不到人,这家工厂不敢再接大的订单。这种“工人挑老板”的现象,近年来在珠三角频繁出现。 东莞市劳动局局长莫海明认为,中国的第二代民工正在形成并登上经济舞台。区别于普遍文化水准不高、“有工就打”的第一代民工,第二代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自我保护、自我价值承认意识不断加强,对一些企业的侵权行为,不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目前珠三角地区大量的打工者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普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这是第二代民工。他们在寻找工作上有三个明显的特点:敢于挑肥拣瘦;敢于频繁跳槽;敢于为待遇同企业主“叫板”。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报告: 待遇低等四原因致民工短缺 【本报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9月7日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等多种原因造成局部地区民工短缺。 近日,就国内一些地区出现民工短缺的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主要的劳动力输入地区,以及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进行了重点调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的有关专家分析:“有四方面的原因造成民工短缺,其中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据悉,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 用工不规范、劳工权益受侵害也是产生用工短缺的重要原因。据课题组专家介绍,去年底深圳市在企业工资发放情况大检查中,发现欠薪企业653家,占被查企业总数的40%多,涉及员工十多万人次,欠薪总额达1亿多元。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的高流失率。 东南沿海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变,是企业用工短缺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只赚一点“人工钱”,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实现低成本,企业利润空间狭小,无力提高工资。 另外,企业需求迅猛扩张也加重了用工短缺。如深圳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近3年来每年增长10%。(刘声) 作者: 新华社记者蔡国兆车晓蕙赵东辉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