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认识到,遥远的事也会影响美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 09:48 中国经济时报 | |||||||||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外交室主任李晓岗博士 9·11事件三周年系列报道本报记者 孙超 编者按:在世界范围内恐怖袭击的阴霾下,9·11三周年即将来临。那场惊天浩劫的景象仍然弥漫在眼前,很多事情都因此被永远改变了。二战以来,没有哪一个事件可以与9·
冷战后美外交政策处于漂流状态 中国经济时报:9·11恐怖事件后,“保护美国,使之免受恐怖分子的袭击”是否成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李晓岗:这是显而易见的。9·11之后,反恐和保护美国国家安全是美国的首要任务。冷战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对抗苏联;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没有一个固定目标。从冷战结束到9·11事件的发生,美国的外交政策处于一种漂流状态。美国出兵索马里、干预海地事务、发动科索沃战争,很多美国人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所以美国右翼保守派提出中国是潜在敌人,实际上是为了找一个目标。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人一下子形成了共识,认识到了什么是美国的威胁,即恐怖主义。9·11之后,反恐成为美国人主要目标。 美国安全长远看仍存隐患 中国经济时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国内的安全,美国的安全是否真正得到了加强? 李晓岗:从短期看,美国的安全明显得到了加强。基地组织被瓦解,据报道,基地组织2/3的头目被抓,其余的是死的死,逃的逃。基地组织已经没有能力对美国发动有组织有系统的恐怖威胁。另外,支持基地组织的塔利班政权被摧毁,基地组织失去了一个威胁美国的基地。阿富汗正在重建,而且马上要进行选举,阿富汗的和平进程正在比较顺利地进行,恐怖主义少了一个大本营。 再有,反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本来美国是恐怖主义袭击目标,9·11之后美国成功地组建了一个国际上的反恐阵营,俄罗斯和中国也加入了进来。虽然现在反恐阵营中在反恐的手段和方式上存在分歧,比如说,中国和俄罗斯强调要通过国际机制、通过联合国,但是在把恐怖主义作为共同威胁的这点上是没有分歧的。 另外,美国成立国土安全部、成立反恐中心、情报部门改组、通过《美国爱国者法》,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内安全保障措施。所以从短期来看,美国的安全是加强了。 从实际效果看,9·11至今,虽然不断有恐怖袭击警报,美国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的恐怖打击。但是从长远来看,还存在着隐患。恐怖组织的头目本·拉登在逃,支持本·拉登的奥玛尔不知去向。恐怖组织的象征性人物还在,还时刻想要对美国发动袭击。 更重要的是,真正对美国发动恐怖主义袭击只是一种形式,而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是伊斯兰极端主义。9·11之后,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激化,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成为伊斯兰极端势力对抗美国的一个前沿阵地。同时在美国所称的大中东地区存在着强烈的反美情绪。这种反美情绪意味着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继续采取恐怖主义行动。 还有,国际社会合作反恐的可持续性的问题。9·11之后解决恐怖主义的威胁是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非其他国家的首要任务。美国把自己的首要威胁当成是国际社会的首要威胁,通过单边主义的形式来推行,一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这种单边主义的做法也在削弱国际社会合作反恐和反恐成果。所以,从长远来看,美国社会的安全问题还面临着隐患。 克里被动追随布什的反恐步调 中国经济时报:布什把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选在遭受过恐怖主义袭击的纽约市召开,还特别突出9·11的主题,您觉得这是否会为布什的竞选加分呢?另外,布什和克里在这次大选中会如何打“反恐牌”? 李晓岗: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历次大选中基本上都是内政占首要议题,内政主要是经济问题。就像克林顿和老布什竞选的时候,老布什刚刚取得海湾战争的胜利,威望非常高。但克林顿的竞选阵营提出来“重要的是经济,傻瓜”的口号,从国内经济角度出发,赢得了大选。 这次大选,经济议题位居次要,反恐成为首要议题。从传统角度来说,民主党擅长的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过去民主党打经济牌和社会牌;共和党则擅长外交,克里刚出任总统候选人的时候,他和他的竞选班子希望经济和社会议题成为竞选首要议题,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没有成功。相反,克里和民主党的竞选班子是跟着布什的步调走的,即反恐。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像刚才所说的,恐怖威胁成为美国人关注的首要议题。以前,美国人觉得索马里的种族屠杀、苏丹政局混乱、科索沃问题都很遥远。9·11事件让美国人认识到,遥远的国家、遥远的问题也会影响到美国。世界上的任何问题都与美国有关系,都会对美国的安全造成威胁。比如,阿富汗距离美国很遥远,但是其国内政权失控,出现混乱,那么恐怖分子就会以这个国家为基地。像恐怖活动、毒品走私等,都能对美国造成伤害。 三年来,美国不断有恐怖威胁的警报。今年6、7月份,华盛顿和纽约又接连发生好几次恐怖威胁的警报,一下子让美国人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曾经的9·11的冲击和当前恐怖警报威胁的现实感,于是在美国选民心目当中安全是首要的,安全成为竞选的主轴,谁能在美国安全和反恐问题上让选民信服,谁就有可能当选。这方面,布什有切实的反恐业绩,阿富汗战争很顺利;尽管现在伊拉克国内局势还比较动荡,但毕竟伊拉克政权实现交接;萨达姆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利比亚的卡扎菲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也改邪归正了;伊朗在核问题上也做出让步,这些都是布什可以宣扬的反恐业绩。克里必须向选民表明他能赢得反恐战争,他也是强有力的总司令。但是在反恐问题上他只是追随着布什的竞选调子,没有具体的反恐计划,也没有切实的反恐业绩。所以,克里在竞选中只能靠宣扬自己在越战中的经历,因为他在越战中是英雄,所以他有毅力和胆识领导美国人民反恐。可是越战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克里给自己造成了一个两难处境,要证明自己有能力保卫美国就要宣扬越战的功绩,而一宣扬越战功绩就让美国人想起那不愉快的过去。所以在以反恐为竞选主轴的情况下,克里是面临着被动的局面。 美调整全球战略部署 为增强单独行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三年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全球战略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晓岗:美国战略上的变化首先是反恐、防扩散成为美国外交首要问题。恐怖主义可以给美国人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心理威胁,虽然是一个和美国不对称的非国家实体来对抗一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合起来就会给美国造成致命打击。9·11之后,反恐、防扩散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改造中东。恐怖主义只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一种表现。伊斯兰极端势力又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要彻底根除恐怖主义就要消除伊斯兰极端势力,要消除伊斯兰极端势力就要改造中东,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提出大中东计划,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处理国际事务上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过去以国家为实体出现的威胁,美国可以通过威慑、通过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利用其压倒性优势吓唬住对方。但是恐怖主义威慑不住,所以美国意识到必须先发制人。可能的话,利用多边主义、对外协商、与国际社会合作,如果行不通的话,就采取单边主义。 第四,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相配合的就是大国合作。美国称大国有相同的价值观,例如俄罗斯、日本,甚至包括中国,大国同属一个阵营,或把大国拉到美国的阵营当中,孤立反美势力。 第五,建立美国绝对的军事优势,包括调整全球战略部署。过去如果美国从欧洲撤军,人们就会认为美国不管欧洲的事务了。现在这种从欧洲撤军的做法实际上是单边主义的表现。美国不愿意驻军受到束缚,希望有行动自由。美国的科技手段、运输手段都比以前先进的多,可以通过高科技,迅速灵活地投放军队,可以把军队撤到本土。调整全球战略部署实际上也是增强美国自身单独行动力量的一种表现。 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是取得了成果的,这种做法在美国国内也得到了民众支持。美国人认同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战争。但是这样做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即其在价值观和国际机制方面的作用。伊拉克战争师出无名、情报门事件、虐俘丑闻、绕过联合国等问题,都使美国在盟国的形象受到相当大的损害。不光是国家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民众之间也是一样。美国卖的法国薯条现在已经改名为自由薯条,美国的法国餐馆生意下降得很厉害,因为美国人罢吃法国餐。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也遭到挑战,西班牙新任首相萨帕特罗刚刚当选就提出从伊拉克撤军;挪威、菲律宾纷纷撤军;丹麦的国防部长由于支持美国开战后来辞职;波兰民众反对开战。实际上,世界各地民众的反美情绪很强烈。 中国经济时报:布什从欧洲撤军的计划是对没有很好支持伊拉克战争的欧洲国家的一种惩罚吗? 李晓岗:说不上是惩罚。在伊拉克战争中,法国和德国反对美国的这种不经过联合国或者不通过国际机制的做法,加快了美国和法、德为代表的欧洲的矛盾。美国更想保持这种单边行动的能力。从德国撤军表现出美国想摆脱德国和法国的束缚,行动得更加自由;而且法国和德国不合作的话,在那里驻军也没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大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于欧洲,而是在中东和中亚地区,从欧洲撤军可以更方便地应对在中东和中亚地区的威胁。 反战示威是弱势群体的一种表达 中国经济时报:您刚才提到美国人认同战争手段保护自己的安全,但是有相当多的美国人强烈反战,比如不久前纽约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有10多万名示威者游行反对布什政府和伊拉克战争。 李晓岗:伊拉克战争开战之前,我就在美国,当时在华盛顿有一场十几万人的反战游行,同时有一个几千人支持战争的游行。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好像是反战的呼声更高,但是实际上,支持战争的人往往并不需要站出来。有的时候,抗议示威是弱势群体的一种表达,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给政府施加压力。相反,强势群体不需要通过这种形式,直接通过政府机制就可以实现自己的要求。纽约市的大规模抗议示威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国民意。在当前情况下,这种抗议示威可能是对克里提出的加强和盟友合作、利用国际机制、不轻易发动战争的认同。另外,纽约是美国自由派势力比较大的地方,所以能够聚集这么多人来。 美国实力仍是世界首屈一指 中国经济时报:9·11之后,美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而另外一方面,外国人到美国却困难重重,如何解释这种矛盾?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会不会造成美国强势的衰弱呢? 李晓岗:我觉得这正好是排外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结合。9·11之后,美国人开始关注国际事务,以前美国人只关心美国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他们觉得很遥远。地理上有东西两大洋的天然屏障保护,美国本土没有安全威胁。9·11之后,美国人认识到,即使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甚至是距离美国很遥远的地方发生的重大动荡和动乱,也可能影响美国。苏丹、阿富汗的动荡有可能给恐怖主义提供基地。美国认为世界上发生的问题都和美国有关,都可能影响美国的利益,都需要关注;同时美国又具有压倒性的力量,所以要把任何地方都管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单边主义获得国内的支持。至于你所说的其他国家的人到美国更困难,与刚才提到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美国人认为威胁都是外国造成的,所以美国人的排外情绪上升。外国人到美国并不是不受欢迎,只是越来越严格和苛刻。 这会不会造成美国强势的衰弱?我认为短期内是不会的。美国的实力超出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军费是排在它之后的十几、甚至二十个国家的总和。短期内,势力格局对比是不会改变的。再有,美国政策有一定纠偏功能,一种做法另外一个人上台后会有所调整。美国国内的市民社会强大,还有各种利益集团,政策是各种集团和势力发生合力作用的结果。所以其排外和单边政策走到一种极端之后,美国国内会有一种纠偏机制。就像我们过去说的,看美国的问题,要把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分开,也可以说,美国人有一种纠正政府偏差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