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Google颠覆华尔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5日 09:30 证券市场周刊

    

“被逼上市”的Google执拗地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2004年全球最大的IPO

    如 果你以为远在美国纳斯达克的那场另类IPO与你无关,那么就请千万忍住,别用Google搜索“Google”。不过,这有点难,因为你不仅会因此错过了一场高潮迭起的好戏,并且你肯定会失去从华尔街那帮老家伙忽红忽白的脸上“读出点什么”的良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咨讯尽在华夏近视网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机。

    “我来了。我喊价。我获利。”

    “Down,not out。”美国投资者Peter Wang在谈到Google最终下调股票拍卖价格空间时对《证券市场周刊》说。他最终以每股85美元的IPO价格买进1000股Google股票,在8月19日Google股票上市交易的一个多小时之后,便以每股100美元的价格卖出。“市场对我不薄。”Peter Wang认为,刚刚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标题很好地描述了投资者参与Google IPO拍卖的状态:I Came, I Bid, I Profited(我来了。我喊价。我获利)。

    Google上周三将其首次公开募股发行量从2,570万股下调至1,960万股,将IPO价格从108美元-135美元区间下调至85美元—95美元区间,并最终定价85美元。如果不是Google下调了IPO价格区间,Peter Wang将准备花费每股百元以上的价格买进股票。“价格下调并不意味着Google在与华尔街的较量中出局,” Peter Wang不同意“Google终于向华尔街低下了高贵的头”的说法。

    2004年最大的IPO似乎正在受到投资人追捧。上市当日Google以95美元开盘,在交易的头一个小时里跃升18%,两小时后交易价为102.74美元,令该公司市值直至278.5亿美元。

    美国硅谷的法拉利跑车代理商终于可以庆幸自己多进口了几部车子,而百万豪宅的房价在此之前已经上涨。

    Google曾预计股票融资金额为2,718,281,828美元,当时有媒体评价这一数字如同言笑,因为它正好等同于自然常数e。“上市后Google将被要求正规和严肃。”

    这个星球上再也难找的另类公司真的很容易改变吗:上千名穿着休闲服的软件工程师可以尽情享用公司提供的丰盛的免费午餐,甚至免费的按摩服务;更刺激的是,这些工程师不会被固定在一个团队里,他们可以为了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自由组合,半年甚至几个月,再继续寻找下一个“自由组合”。“不经意之间,你就会发现这个公司的大老板、创办人之一佩奇穿着溜冰鞋在你身边呼啸而过。”一美国记者对此画面印象深刻。

    “这是一家罕见的初创公司,它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以至于它可以坚持按自己的路线完成了IPO过程。”《华尔街日报》也不得不感叹Google的魔力。相信华尔街的老家伙们对于Google的IPO同样没齿不忘,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佩奇们穿着溜冰鞋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狂妄而异端,而非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按照华尔街的老调舞蹈。

    荷兰式拍卖

    风光无限的年轻的互联网公司——Google,倒是首先打出了一种古老的纸牌——荷兰式拍卖,这无异于向华尔街宣告挑战——对于华尔街而言,这种方式古老得近乎创新。

    我们不妨看一看Google的玩法。荷兰式拍卖是一种一次拍卖多件相同物品的拍卖方式,其基本原则是出价最高者得标,全部得标者都用最低的得标价买进。我们暂且把Google的股票等同于诱人的红苹果:如果苹果只有4个,而10个人都想得到,那么就只有选择竞标。这10个人的出价分别是2元、1.8元、1.8元、1.7元、1.6元、1.5元、1.4元、1.3元、1元、0.9元,则出价最高的4个人得到购买苹果的机会,而他们的买入价都是4人当中出价最低的1.7元。

    与一般拍卖方法确定最低起拍价向上叫拍的方式不同,荷兰式拍卖是确定拍卖的最高价格向下叫拍,最终根据投资者的每股竞价来确定发行价,将所有股票都能售出的价格确定为最终的发行价格。

    这种充满了平等主义的股票拍卖方案似乎给更多的投资者带来了一些清新的东西,但它显然令华尔街不快。以往投资银行家们在决定上市报价时,会坐在一个房间里,说“每股16美元”,如同一群计划经济决策者宣布橙汁将卖每磅60美分。因此,专业人士都对华尔街有关首发上市的询价圈购(book-building)方式驾轻就熟。投行在股市上任意折价,把大宗股票分销给自己看中的客户,并从中收费7%。这使得股票上市第一天会出现“热销”。

    Google公然在其招股说明书里言称,这种拍卖旨在于消除第一天股票价格暴涨。

    市场人士认为,“只有Google这样具有足够强大的市场地位和足够高的知名度的公司才敢得罪华尔街。”

    大部分公司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与金融机构把关系搞僵。因为即便在最好的时候,他们也有不断求助于这些金融机构以获得额外融资的需求。“华尔街的力量已经强大到可以扭曲一切”。因此,至今美国只有不超过12家的企业在IPO时采用这种方式。在许多国家,这种拍卖方式被废弃的原因是“烦琐费时”。

    Google当然与别的公司不同,它有充足的现金保证它有充足的时间玩得起这种古老游戏。

    不要变得邪恶

    “自从Google决定采用荷兰式拍卖方式,各种质疑之声就从来没有中断过。现在他们可以闭嘴了。”显然,直至现在,华尔街也没有闭嘴。他们仍在使用“大混乱”和“业余”之类的措辞来描述Google的上市过程。尤其是Google不得不削砍了其股价和减少了将要销售的股票数量之后,华尔街将此解释为Google所犯严重错误的证据,这个错误是该公司决定绕过传统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发行)程序,以“荷兰式拍卖”直接与投资者们打交道,而不是让某家投资银行承销其股票。“不要变得邪恶”(Dont be Evil) ,是Google的座右铭。

    对于华尔街,Google 显然“太不够慷慨”。早就有说法认为,Google的高层官员实际上并不看重投资银行的圈子,也不愿意为这个圈子内的银行交钱。

    Google的股票如何定价演变成了硅谷和华尔街之间的意愿之争。这迫使华尔街一致投入悄悄的诋毁运动,企图破坏这次IPO。“最直接地挑战华尔街掌控筹资活动的公司,也正是华尔街近几个月来花费了最多时间加以攻击的公司,这很难说是一个巧合。”

    相比投资银行家们闭门造车式的操作方法,荷兰式拍卖很大的优点是,它更能接近人们真心实意希望付出的价钱。“在一般的IPO运作过程中,主要承销商不仅可以得到较高的酬金,而且可以获得较高份额的股票进行发售。这些投资者已经习惯了一只热门股以较低价格认购然后在上市后走高的情形,现在不太习惯在IPO过程中支付全价。”究竟是Google特立独行还是华尔街恶习难改?

    承销Google IPO的佣金费率只有2.8%,而普遍的费率是7%。即便是像Google这样大规模IPO,这一比例也往往可以达到4.2%。在美国10亿美元以上IPO交易中,Google承销商的费用排名倒数第三。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各获得了2340万美元的“可怜”收入,而非之前曾经设想的上亿美元。

    美林等3家承销商甚至因不满酬金微薄中途退出。机构投资者抱怨说,该公司的路演毫无新意,无异于网上已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或其简短的视听演示。

    对Google耿耿于怀的还有眼下在美国如火如荼的对冲基金。

    一般而言,新发行股票并不拒绝对冲基金,因为它会使股价“看起来活跃”。而Google提交的证券发行推荐书S/1可能是SEC所见过的最独特的文件。公司创始人在文件中写到,他们根本不需要上市也不会为了讨好华尔街的短期兴趣而操作公司。这一点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对冲基金所做的事情就是:利用不同的策略(比如卖空和套利等)对股票及其他资产进行博彩。

    你只要看一看现在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状况,就会知道,Google在与多少人作对。

    尽管可以毁Google于口,但真的可以弃之于手吗?

    在Google IPO推介晚宴上,“围坐着的人们互相拿眼角观察着对方,他们的眼神正在说:‘我会不会因为不参与购股而将成为这里的傻瓜?’” 这是对当时华尔街心态的典型描述。许多人希望Google的股票拍卖以失败告终,但心想终未事成。

    交易数字显示,在Google上市首日开市头几个小时中,大部分交易似乎均由小投资者推动,其中包括对冲基金。

    “被逼上市”的无奈

    没人能对股神巴菲特的言论置若罔闻。Google也不例外,尽管他高举“向巴菲特学习”的大旗,但似乎有些“过头儿”。

    Google在宣布推出IPO案时,曾引述巴菲特的话表示,无意美化账面以满足华尔街分析师。佩奇在致投资人函中表示,以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假如到达总部的数据欠佳,你们收到的数字也会欠佳。布林和佩奇还表示,他们将向巴菲特学习,不宣布季度财测,不和投资人举行电话会议。

    这也很合Google一向低调的风格。事实上,Google上市并非自愿。早在1998年其诞生时,佩奇和布林曾为Google订下企业发展的“三不”原则:在条件不成熟时不上市,不增加也不乱花过多的风险投资,不立即收购其他企业。

    更重要的是,Google并不缺钱。布林曾公开表示:“我们现在是在盈利,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现金。“事实上,当时Google的银行账户上已经有了5.5亿美元的资金。

    Google之所以上市,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证交会的一些要求促使它尽快做决定。二是让公司的投资者以及员工能够有机会将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及期权通过股市套现。

    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第12章g款,拥有超过500名股东、资产高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必须公开其商业信息,而且应该在财政年度结束后的4个月内,公开他们的财务状况。Google显然符合这一规定:它有1000多员工拥有公司的股票或期权,而资产早已过亿。

    “与其必须公开信息,不如干脆上市。”与中国不同,美国的证券交易法律与美国证监会的“势力范围”并不止于上市公司,这一点让Google无处可藏。它的上市多少有些无奈。

    不过,Google的员工可不这么认为。根据一些说法,上市后,员工人均200多万美元入袋。

    “创业之初,办公室虽然简陋,但他们在屋外的草坪上种上蘑菇,养了条狗,专门请厨师为员工做饭,每星期举行两次曲棍球比赛。他们必须让办公室成为员工们乐意待的地方。”最重要的,“他们已将当时流行的股票期权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有能力且忠实的员工,哪怕级别再低,都能获得一定的股票期权。” Google在这方面的慷慨比其他同行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据7月27日公布的一份财务报告数据显示,自2002年年底开始,Google授予其员工的股票期权高达2,070万股。而Google内部股的最低价曾到每股49美分。

    抓不住的红鲱鱼

    上市筹集到的近20亿美元究竟该怎样花出去?这样的问题会让任何一家公司浮想联翩。而Google却似乎因为“没有想法”而遭受质疑。显然,这个问题比员工拍拍骤鼓的口袋买车购房复杂得多。

    布林与佩奇这两个小家伙终于在纽约路演时穿起深色西装,“但他们对公司产品、赢余或策略展望均只字未提。”

    “这家只有短短6年历史的公司在谈及筹资用途时态度似乎不很严肃。”在其提交给SEC的IPO文件中,Google一如既往地直言不讳:“如何使用由IPO筹集到的资金我们目前还无具体的计划。” “那是一条让人抓不住的红鲱鱼。”媒体如是言。“招股书”由于封面使用红色印刷而被投资银行界俗称为“红鲱鱼”。

    那些熟悉Google的人也困惑该公司并没有一个总体发展计划。Google的管理层更关心培育创造性而不是设立特定的目标。Google鼓励员工分出20%的工作时间来检验他们的新创意,公司还有一份列有100个头等重要的项目单子,并会时常对其进行修改。这套机制也推动了Google的某些创新,比如其新的网站以及Gmail。公司首席执行长埃里克·施密德特(Eric Schmidt)曾经说过公司每9个月就会对战略进行调整。

    “Google成长得非常迅速,以至于雇员和商业伙伴都搞不清楚谁在做什么。”《财富》说。

    业界甚至感到,对Google盈利做出预期也因此变得尤为困难。

    在通常的IPO活动中,牵头的投资银行对新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前景都会有一个大概的预测模型和预期数字,但这次人们没有听到这方面的任何数字。“建立Google的利润预期模型很困难,因为这家公司自己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要把握它的增长势头很不容易。”

    目前,市场对该公司明年每股收益的预期是2.60美元-3美元(未考虑薪酬支出)。

    双重表决结构

    不过,在紧紧把握住公司决策权这一点上,Google却从来没有含糊过。

    Google负责人曾在发表一封给有意投资的大众的公开信中表示:“在转型到让大众持股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公司的架构,让Google不致轻易地被外界掌控或是影响。”Google在文件中称,“我们知道一些投资者不支持双重表决结构。我们认为,双重表决结构能够使我们保持作为私营企业的某些积极的方面。”

    为保证上市之后能继续对公司的决策行使决定性的控制权,Google上市采用了二级股权制,即公开上市A股和内部持有B股,而B股的股权是A股的10倍。这意味着,A类股票每股仅有一个表决权。而投资者拥有的B类股票每股拥有10个表决权。这种结构能够让拥有将近33%的B股股权的几位Google的创始人牢固地控制这个互联网搜索公司的命运,使Google很难被其他公司收购。Google的创始人是该公司最大的股东。佩奇拥有3860万股该公司的B类股票。布林拥有3850万股B类股票。

    这种双重表决结构在媒体行业是很普通的,但是,在IT公司中却很少见。对此,佩奇承认:“新投资者对于本公司战略决策的影响将大大小于他们在其他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影响。”其潜台词不外乎,买我的股票,其他的你就别管了。

    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中的记录也说明了这种极端:在总分为100的“公司治理系数”中,机构股东服务公司对Google的评分为0.2,几乎为零,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所有其他公司。

    Google时代?

    在S/1文件中,Google把微软明确地界定为主要竞争对手。Google与微软有许多共通之处,首先是:这两家公司其实并不需要钱。它已经在大量赢利,是股市有求于微软和Google这样的公司,而不是相反。20年前,当微软首次上市时,公司已经开始赢利,尽管数额要少得多。

    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何微软和Google存在另外一个共同点:公然漠视公共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存在。

    最近,微软这个软件巨头终于被迫去做其他公司不得不做的俗事:支付红利,把额外的现金返还给股东。“这说明微软已经走过了大量需求资金的快速成长期,人到中年。” Google则刚刚开始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导力量,正在从投资者腰包里掏钱。

    实际上,Google比这走得更远:它希望改变股市的游戏规则。如果我们仔细地审视一下它的执拗,就会发现,“与华尔街作对”表象背后是“一切从需要出发”:需要发现股票价值——荷兰式拍卖;需要牢牢掌控公司——双重表决结构;不需要短期投资者——拒绝对冲基金;不需要美化数据——吝于公开信息。当然,有一点似乎并非完全从需要出发——“被逼上市”。

    不过,这一点也许最令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羡艳。当然,中国企业还会同时感叹:如果我们姑且把Google的异端举动称为创新,则金融创新产生于需求,但它只会在市场制度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发生。

    无论如何,Google两位创始人已经想得更远,他们甚至谈到了建造太空运输机和生产能够植入人大脑中的芯片。当然,他们并没有表明,这些听起来遥远的东西现在是否已经成为需求。Google现年31岁的佩奇是一位计算机教授和数据库顾问专家的儿子,30岁的布林是一位数学教授的儿子,Google取的其实是数学名词“googol”(10的100次方,意为巨大的数字)的谐音。投资人喜欢定数,但同样喜欢想象。

    已经不需要想象的定数是,Google并不需要任何人的钱。过去,年轻的创业公司要到股市上去筹资,可如今再也不是这样了。

    Google时代到来了?至少华尔街感受到了震动。

    Google曾预计股票融资金额为2,718,281,828美元,这一数字如同言笑,因为它正好等同于自然常数e

    华尔街的老家伙们眼睁睁地看着佩奇们穿着溜冰鞋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狂妄而异端

    Google宣布将向巴菲特学习,不宣布季度财测,不和投资人举行电话会议

    Google是一条让人抓不住的红鲱鱼: “如何使用由IPO筹集到的资金我们目前还无具体的计划。”

    布林曾公开表示, Google 不需要上市:“我们并不需要现金。”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Google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