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住证背后是落后的观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5日 03:12 新京报 | |||||||||
《新京报》9月4日报道,北京不会取消暂住证。笔者认为,在北京市是否取消暂住证的背后,除了法律的争论,还有文化的较量:宽容、平等的现代公民意识与等级、地域观念的较量。暂住证的存在,给了被现代社会所诟病的文化以无穷的生存空间。 为什么北京市民没有“永久居住证”?在所有答案中,最有力的只一个:市民没必要办证。既然市民没必要,同在一个屋檐下,外来人为什么就有必要?显而易见,在这种区别
同为北京市的建设者,外来人口应该享有更多的城市服务,应该更多地参与城市决策。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人忧虑。而这种差距更深刻地表现在人的观念中。 从一定意义上讲,消除原有的带有歧视色彩的观念,比取消暂住证更加重要。 否则,暂住证之后,难免出现“临住证”、“短住证”。不仅如此,暂住证还代表着一种格调不高的地域观念。传统意义上,大城市的地域优越感最强,但暂住证的存在,让小城镇也找到了地域上的优越感。笔者一位朋友曾想回老家做生意,对这种文化有所感受:“办照?先办个县城的暂住证!”“北京人怎么了?只要是外地人都得办!“笔者承认,对方肯定是按规定办事,但背后的地域观念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事实上,相比国家机关工作证、记者证、律师执业证等“强势证件”,暂住证不但赐予持有者天生的“弱势”地位,而且让持有者永远跳不出地域标签。在思想观念上,大城市人以此“提醒”乡下人,乡下人以此“反击”城里人。有关取消暂住证的呼声存在已久,和户籍制度一样,一直是北京市的“敏感话题”之一。如今,《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让这种呼声找到了有力的法律支持。武汉等地的实践已证明,暂住证的取消应该是一个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取消暂住证,并不代表其背后文化观念的较量戛然而止。 在暂住证的问题上,有些人爱拿户籍制度说事,但制度不是问题的全部。为外来人口提供方便,北京需要在政策制定方面拿出应有的博大的胸怀,但同时,更应从观念上接纳外来人口,消除对外来人口地域出身的歧视。 川越(北京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