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频频:股市将成“死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19:40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蔡未名 《证券时报》日前刊载刘兴祥的文章说,今年6月以来,新股跌破发行价已从偶然现象逐步演变为常见现象。尽管这种现象是国内市场各方均不愿意看到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这一现象对于股市的长远发展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新股不败”神话上演了十余载,投资者也一直将新股申购视作一项无风险投资。不论企业好坏,也不管行情如何低迷,投资者只管盲目参与,毫无理性可言。现在新股投资出现风险,投资者再参与新股申购时就必须谨慎从事,对企业及市场作出具体分析,这显然将促进一二级市场上的理性投资理念进一步形成。其次,有利于降低新股发行速度,避免新股发行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管理层可能会考虑顺应市场要求把新股发行速度降低下来。另外,新股跌破发行价意味着一级市场风险确实来到,更多投资者将会对新股发行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出现新股发不出去的状况。如此一来,券商与企业在制定企业融资规模与发行定价上无疑将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从而让股市的融资功能得到比较正常的发挥。第三,新股跌破发行价使新股市值配售政策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新股发行方式改革不容拖延。 点评:刘兴祥先生对近来新股频频跌破发行价行话称之为“破发”这一现象的上述分析,颇有点祈愿“坏事变好事”的味道。而在主持者看来,股市频频“破发”,不但说明投资者对股市的信任度日渐下降,而且是进入股市的民间资金愈来愈少的明证。 记得一年多前,笔者曾预言,假如不实行全流通改革,假以时日,中国股市将成为一个“死市”,也就是说将丧失其融资及交易功能。为什么我们不说会“崩盘”而说是“死市”呢﹖因为所谓“崩盘”,无非是指股指在短期内的超幅下跌并长期得不到恢复,就这一点而言,在中国股市可以说已成事实:股指已经跌去差不多一半左右而至今仍未见底,这不是“崩盘”又是什么?如果说“崩盘”是指彻底崩溃,投资者全部跑光,则此种情况近期在中国也不大会出现。因为由于长期深度套牢,中国的个人投资者几乎已无路可逃,逃与不逃已没多大区别,无奈之下,多数人选择的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这可能就是前几次股市多次逼近1300点的历史底线而又总会稍做反弹的重要原因。 笔者称之为中国股市和股民的一种“自保”表现。然而,投资者虽然会如此“死捏”,但你要叫他们再追加资金入市,恐怕也难。西谚有云: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中国股市因股权分裂而形成的“圈钱”陷阱,在张卫星等有识之士不遗余力的揭露之下,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现在已成为“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 在这样畸形的制度背景下,如果不痛加改革,除了那些“职业投机者”,真正的投资者怎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钱继续扔进这个“无底洞”呢﹖如此,则作为股票的需求方,股市内的资金量即使不会减少,至少也不会再有明显的增加;而作为股票的供给方,新的上市公司包括一些巨型“航空母舰”却仍在旧制度下源源不断地推上市场,一些老的上市公司又在以各种方式谋求增发或“整体上市”最近、最典型的一例是宝钢股份——两头夹击之下,股票的总体价格焉得不会逐渐下降﹖“新股不败”的神话焉得不会破灭﹖“破发”的事情又焉得不会发生而将越来越多﹖长此以往,股市的融资功能的丧失即“死市”的出现难道不是可以预见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