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毅 冯青 北京报道
8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开始对水泥等三大行业进行了清理善后工作,并要求金融机构对三个行业的在建项目区别对待发放贷款。
截至7月份,全国累计水泥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6.97%,累计产量增速和单月产量增
速均为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累计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7.04%,增幅比6月份回落1.71个百分点。
水泥信贷的命运
7月,中国水泥工业协会发布的《2004年上半年水泥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及展望》称,二季度后,受宏观调控影响,投资逐渐降温,对水泥行业的需求拉动减弱,水泥产量增势放慢,各地水泥价格陆续回落,水泥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速也放慢。
中国水泥工业协会的一位人士认为,在调整水泥行业投资结构性过热问题时,暴露出了一些体制性缺陷:如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均缺乏“硬约束”,市场机制亟待完善。
8月25日,中国水泥网首席运营官王洪兵说:“其实国务院办公厅在起草103号文件时的最初意愿是防止水泥行业过热,而非制止过热。一刀切的政策也不是全部一刀切,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造成了贷款难的问题。”
记者从中国水泥工业协会获悉,由于银行严格控制水泥行业的贷款,5月末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8.23亿元,下降18.8%。由于得不到贷款,一些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在建项目被迫缓建停建,甚至连企业正常的流动资金贷款也受到影响。
为解决水泥企业贷款难问题,国家的调整政策相继出台。
6月24日,中国水泥工业协会与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沟通之后,决定由水泥协会提出水泥企业贷款名单,交给发改委审定,最后推荐给各商业银行。
7月22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贯彻落实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电视电话会议。此项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有关社会投资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再审核其经济可行性,将由银行自主审贷,自担风险。
“我们向发改委推荐的名单在国务院有关投资体制改革的20号文件出台后,宣布告终。”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曾学敏说,“目前众多水泥企业最关心的是20号文件如何操作的问题,希望未来企业的投资更加理性,而银行也更谨慎。”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认为,改革将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独立审贷水平,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决策与风险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央行开始将紧缩的宏观政策,向有保有压的调控方针过渡。
记者从发改委了解到,水泥行业清理善后的具体措施有:加快结构调整,支持大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在资源有保证的地区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熟料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不鼓励日产2000吨以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坚决遏制落后工艺的水泥项目建设。
据悉,本周国家发改委投资司、规划司、工业司等部门将联合推出一份有关《水泥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对水泥行业的投资办法、审核制度、以及环保等问题做出规定。
谁给“半拉子”工程放贷?
水泥行业普遍赢利状况比较好的时候是在90年代初期,投资几亿元的企业大约一到两年内就全部回收,导致各种资金盲目涌入,水泥行业看似风光一片,也为以后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为此,国家出台政策,提高了水泥行业的“准入门槛”。
今年4月,国务院下发通知,将水泥等三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35%及以上。
因政策压力,水泥企业的大部分新项目投资得不到批准,流动资金贷款也受到影响。
水泥贷款的审批权限也更加严格,一位水泥企业的人士说,“过去企业贷款一亿元只要省级银行批就行了,现在则需要到总行去批。等企业贷到了钱,上项目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
由于资金不到位,使得企业新建项目无法开工,或者成了“半拉子”工程。
例如,红狮控股(集团)下属的桐庐红狮水泥有限公司,准备今年3月开工一条日产4000吨的干法水泥生产线,总投资中的52.7%为银行贷款。项目贷款虽然已有银行给予承诺,但是目前仍未到位,使得工期有所拖延。
一些国有企业因项目建设的时间较早,所以资金负担稍轻。
8月25日,山东山水集团财务部刘部长说,“2002~2003年我们的发展比较快,一些在建项目基本已处于收尾阶段,若是今年申报的在建项目就很困难。现在资金上还有一些缺口,我们可以加强内部管理,并加大自有资金的供应。”
另据了解,该集团位于山东淄博、平阴的两条在建项目将于本年底完工。但是其中一条生产线的银行贷款还没到位,使得企业又不得不增加了一千多万元的自有资金投入,另一条生产线的银行贷款资金只到帐三分之一。
国内银行贷款紧缩后,部分境外投资机构则虎视眈眈,意欲打入中国水泥市场。
8月,世界著名投资咨询公司———摩根士丹利添惠证券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有关人士一行,专门赴大陆水泥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并希望有进一步的合作。
·链接·
一份水泥信贷报告
“我们行从去年初开始就在密切关注水泥、钢铁等行业的信贷风险情况,一查问题也不少,所以一直在调整。这要比国务院去年底发文整顿要早,但至今同样都受到宏观政策的很大影响。”某国有商业银行一位地方分行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该行一份2003年的水泥信贷报告(下称“报告”)充分体现了水泥贷款的风险。
报告中显示,到2003年2月为止,该银行水泥企业信贷客户1207余家,贷款余额1204亿元,其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占比68.41%,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占比10.13%。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全部不良贷款率为39.13%。
上述国有银行的一位人士分析,水泥贷款不良率高主要是由以前的一些技术落后的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造成的。
从报告中还可看出,该行信贷客户主要集中在国有、集体企业(含集体控股,下同)及国有控股类企业中,占2/3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比达56%,集体企业占比20.8%。从贷款额上看,前者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70.59%,而后者仅占12.38%,
贷款质量却让人有些吃惊。报告显示,项目贷款质量相对较好的是国有控股及股份合作制企业,不良率分别为32.19%、13.44%;国有及集体企业的不良率分别为59.01%、97.23%,贷款质量较差。
报告总结出该行水泥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水泥行业信贷客户分散,信贷客户信用等级偏低。其次,信贷投放以流动资金为主,项目贷款占比很小。最后,不良贷款分布区域性明显。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