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市场化考验中小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10:46 证券时报 | ||||||||||
    中小板个股价值的大幅向下回归,只是延续了主板上小盘次新股的一种本已存在的调整趋势。改革现有的发行定价机制,降低新股发行市盈率,确定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已成市场共识。市场的困境     2003年市场平均市盈率降至30倍以下,近期,沪深两市市盈率平均约为23倍。因此,20倍的首发市盈率在目前的市况下,已经显得不低。
    实际上,在今年已上市的91只新股中,截至上周四,已有26只股票跌到了发行价之下。其中长丰汽车(资讯 行情 论坛)比14.1元的发行价打折34%。大面积的新股跌破发行价,正在向市场传达一个重要信号———新股发行定价偏高。     近期中小板新股发行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比例大多是7:3左右,那么发行后新股的实际市盈率在27倍左右,已经超过二级市场股价平均定位。35家中小板公司按2003年的每股收益、总股本计算,平均发行市盈率16.9倍(静态)。但如果按发行后的总股本,实际发行市盈率则上升到24.7倍,市盈率大幅提升后,接近市场的平均水平,再考虑到在IPO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通常倾向,实际市盈率更高。理论上讲,中签者获利空间很有限。成熟市场的经验     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为了发行成功,主承销商通常会倾向于压低公司的发行价格,并且发行价格的确定是一项极其复杂和重点的工作环节,为了发行成功,承销机构通过估值、路演,向特定意向机构询价,不断修订发行价格或融资额。     证券市场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地方。上市公司本身就有差别,关键是不同企业的交易价格是否合理,好的公司价格可以高点,差的公司价格应该低一些。国外一般认为,上市第一天价格波动不超过15%的发行定价是比较合理的。     在新股的IPO市场,内地承销商为了争夺项目竞争激烈,上市公司总是希望发行价越高越好,因包销风险不大,二级市场配售使得券商包销压力骤减,最后券商做出让步,又多收手续费,从而市盈率容易变得很高,市场风险却留给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从国外来看,发行股票一般都是券商去推销,这种压力使得主承销商在确定发行市盈率上会变得十分慎重。发行市场化是双刃剑     在中小板首先试点,改革现有的发行定价机制,将IPO发行市盈率降低,控制二级市场的风险,使投资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已成市场当务之急。     相对于市场平均水准,中小板持续走低是价值回归的表现。推动发行定价模式的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方式,最终应采用向机构投资者进行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确定新股的最终发行价,经过充分市场询价后得出的结果,才能使中小板的定价更加科学合理,改变目前市盈率过高的问题,从而避免新股再次跌破发行价,促进中小板的自我完善。根据目前的股市水平,发行市盈率一方面要整体降低;另一方面,要考虑加快发行改革的市场化,启动浮动发行市盈率制度。     在目前的市况下,发行定价机制市场化的实质影响,将导致股价结构调整的加剧。改革现有发行定价机制的方案,将对现有的中小板个股的股价产生较大压力。发行市盈率的市场化对现有市场的影响,盘面已有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