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用品市场有多大(健康在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02:32 人民网-市场报 | |||||||||
本报记者 张慧丽 中国残联公布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目前有6000多万残疾人,大约每五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这个群体年消费额在2000亿元左右,并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我国残疾人用品市场潜力巨大,亟待开发。残疾人用品可以说是一个前景广阔,充满生机的产业。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用于残疾人福利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多,市场对残疾人用品的种类、档次、质量和数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就投入2亿多元用于残疾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残疾人用品的购置,残疾人用品用具的销售量年增长率达40%。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行业的市场情况,记者采访了民政部假肢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马风领先生。 “目前全国从事假肢行业的企业有600多家,但是真正能够进行生产研发的只占10%到20%,绝大多数企业都是装配性的。”马风领一句话道出了国内此行业的现状。我国残疾人用品的生产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生产的产品多为一些科技含量较低、功能单一、价格低廉的产品,如轮椅、拐杖、假肢等。而许多性能优越、功能多样、技术含量高的康复器材,如电脑控制的轮椅、自动升降的电动残疾车、理疗床、助视器等产品,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马风领向记者介绍,在我国,残疾人大致分为三种,伤残军人、工伤致残、社会残疾人(包括先天性残疾和意外致残),这个数量加在一起达到6000万。虽然市场需求大,但残疾人用品品种少、档次低、性能单一、缺乏创新、产品老化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消费者。进口残疾人用品性能优良但价格不菲,不少人购买不起。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七成多的残疾人分布在乡村。其中,住在镇的占25.47%,住在乡村的占74.53%,城乡比例为1:3。购买假肢的钱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个永远都无法企及的天文数字。这就更需要国内相关企业多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问世,真正实现供销两旺的态势。 马风领分析:导致我国残疾人用品生产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厂家和社会对残疾人用品用具的认知程度不高,设计和开发思路狭窄;我国残疾人用品生产企业与国外同行缺少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视野不宽,闭门造车;高性能护理康复器材的开发费用高,前期投入大,国内厂家规模小、实力弱,尚难承担。这样的结果就是,“大路货”偏多,供求状况并不好,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又依赖进口,高价位导致曲高和寡。 对于我国残疾人用品市场的前景,马所长用了“利好”两个字来形容。他认为,这个潜在的市场要进一步开发,还需要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更大的优惠和支持。 《市场报》 (2004年09月03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