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乱收费病得不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00:50 人民网-市场报 | |||||||||
义务教育“一费制”一费难了(热点关注) 本报记者 赵广泉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相关文件的要求,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公办的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即学生只需交纳杂费、书本费
家长疑:“一费制”真能“一费了之”? 8月22日,在河北省物价局主持召开的“一费制”听证会上,家长代表们对“一费制”听证持赞同态度的同时,又现出忧虑,由于听证方案并未完全将那些额外负担的收费项目纳入“一费制”范围,如果除“一费制”的收费项目外,学校还能收取其它费用,那么“一费制”又如何制约学校收费呢? “学生考试要试卷费,喝水要收饮水费,自行车停放要交看护费,蒸饭要收代伙费,开空调还要收空调费……请问现在学校还有什么是不收费的?”8月14日,在江苏省的“一费制”听证会上,听证代表龚利汀发出了这样尖锐的质问。由于借读费、赞助费等家长们意见最大的收费项目没有纳入听证范围,而且杂费标准在原有基础上上调20%,江苏省的“一费制”听证方案遭到与会家长代表的质疑。“乱收费过去就不允许,可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什么时候停止过?”有人甚至怀疑“一费制”的实施能否真正杜绝乱收费。 尽管各地的听证方案中都明确了一费制之外的收费是“自愿”,但家长们普遍认为,“学校收费时多是定性为‘学生自愿选择的其他代收杂费项目’,但实际上‘自愿’的名义下是我们不情愿的心情。”制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最高限额,否则很难遏制少数学校的乱收费行为。 校长急: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8月22日,在河北省的“一费制”听证会上,与会的7名中小学校长不约而同地给与会代表算起了各个学校的收支账,一致强调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石家庄市第19中学校长李云江说:“除去财政拨付的在编教职工工资,我们学校一年各项正常开支总和约为300万,而财政拨款明确到位的只有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60元,乘以初中生人数1300,还不到8万。”一个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学校长反映的情况更令人伤心:“我们学校地处国家级贫困县,几年间公用经费政府一分钱都没有投入,现在学校教职工工资只能发出90%”。 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校长王变芳介绍说,学校去年支出79.6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杂费、取暖费等共收入33万多,一年出现了45万元的财政亏空。水电暖等物价都在上涨,而教育方面的费用几年来没有变化过。王校长认为,如果实行一费制的同时不能保证教育投入足额发放,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以牺牲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代价。 8月13日,在天津物价局召开的“一费制”听证会上,来自各方面的代表认为,‘一费制’并不能真正根治教育乱收费现象,先解决公办校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才是关键。” 专家虑:新规别成“空心菜”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就像是被拴在树上的一匹马,吃不到远处的草,只好啃树皮。吃树皮,当然不会膘肥体壮;但更要命的是,树也许因此夭折。学校资金不充裕,不是向家长大开狮子口,就是剜肉补疮,挤占了应该用于学校发展的经费以应急。但这两者都不是社会、家长们所愿意看到的。”河北省总工会教科文卫工会主席陈智,这样表达了他对当前义务教育“一费制”的忧虑。 石家庄的一位小学校长向记者透露,在收费问题上许多学校处境尴尬。“一费制”不可能包括所有收费项目,如果不能完全实现“一费了之”,实行“一费制”遏制教育乱收费的初衷就会大打折扣。 据了解,除江苏省“一费制”收费标准迟迟未出台外,在刚刚开学的新学年,北京、河北、新疆等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开始按照新的收费标准,推行义务教育“一费制”。面对义务教育中积重难返的诸多现实问题,“一费制”的实行最终能不能真正实现了“一费了之”?我们仍将关注。 取消借读费 反倒上学难 外来生离市民待遇还差一步 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的借读费,这本来是一个利好消息。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外来人员的关怀,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规定实际运行起来并不那么顺畅。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随父母亲进城的民工子弟则有近2000万人。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不能及时入学的适龄儿童近半数。在记者所在的山东青岛地区,目前100多万中小学生中,外地来青务工人员子女就有3.25万,虽然他们大多能就近在公办学校就读,但按规定须缴纳借读费。 2004年3月25日,国家出台规定: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青岛也由教育局下发文件,从今秋开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不再缴纳借读费了,并且在接受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将享受市民待遇。 外来借读生真的能享受当地市民待遇吗?问题并不简单。 取消借读费的消息着实让外来家长们高兴了好一阵子,直到最近给孩子报名时他们才发现,进学校门变难了。取消借读费后,学校在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面积极性小了很多。据了解,青岛市市南区的几个中学到目前都没接受一个借读生,一位校方负责人对此这样解释,学校的配额现在已经超过了48人的标准,所以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学校测试合格,也不一定会接受,因为最后还需要校领导集体决定。 谁也无法保证取消借读费这样的制度能在运行中不走样。对于那些有条件但是拒绝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造成适龄儿童失学的学校,还缺乏必要的刚性处理措施。 学校表示不是不愿意收学生,但没有借读费,学校就没法正常运转。据了解,以前青岛市中小学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小学每学期收取300元借读费,初中500元。学校收取借读费的背后,其实隐含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另外,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和效果仍是学校的重要目标,于是在可接可不接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可能就会对外来孩子说不。 一直以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由人情、关系和不公开没市价的赞助和礼金等潜规则解决的。直到1992年,国家出台了配合义务教育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实施细则》后,借读、借读费才堂而皇之地走到前台。此后,当城市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借读费甚至成为了学校的一项财源,这时候取消借读费肯定会阻力重重。 同时在部分城市,地方政府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比如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人口结构与国内其他大型城市有所不同,一下子取消借读费,必将对现行教育财政政策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还有可能造成非深圳户籍人口子女的大量流入,使原本学位紧缺现象更加严重。 但是不论如何,问题的关键依然在如何让外来的孩子都有学上? 业内人士认为,既然借读费曾经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存在,肯定有其必然性。不能否认,取消借读费肯定会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富有人情魅力,但也不能搞一刀切,各地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甚至在一些城市,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如果再断了借读费这一补充,肯定维持不下去。所以,这时候更需要有关部门出面平衡各方面的矛盾,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走入校门。 (本报记者 郑国清 实习记者 冯海明) 新闻链接 本月15日开始乱收费将受重罚本报讯从本月15日到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检查范围是2003年春季开学以来发生的收费行为,检查重点是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收费的;以及高等院校违反规定向学生收取赞助费、扩招费、转专业费、定向费、建校费等费用等等。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依法从重处理。 《市场报》 (2004年09月03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