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外迁引发产业空洞化 浙江几多欢喜几多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 14:00 中国经济时报 | ||||||||||
    “外扩”抑或“外逃”     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是《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专题调研的主要操作机构之一。该协会秘书长潘立生说:“企业‘走出去’是一件好事,这说明浙江的企业自身的发展比较好。媒体对这个事情的关注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政府也可以更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
    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也持类似的观点:“这是个好事情。只有在改革开放到今天这样的时候,才可能有企业‘外迁’。”他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政府并不紧张,倒是媒体挺紧张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委书记李强对媒体表示:温州企业外迁、温州资本到外地投资的现象是“外扩”而不是“外逃”。     他说:温州人赚钱经历了四个阶段:劳力-产品-资本-脑袋,最高境界资本加智慧。温州人通过资本对外扩张,说明已经进入资本经营阶段。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也多次为浙江民间资本走出浙江“正名”,称这种现象是资本“外扩”。     但是,《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调研报告也指出:浙江一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换和服务改进措施不如沪苏到位。少数把持行政大权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服务意识仍需提高。有的把个私民营企业当作自己的“摇钱树”;有的在企业审批过程中拖着不办变相设卡;有的部门片面强调法律法规的规定,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打着规范的旗号,使本已降低的准入门槛重新抬高;还有一些政府主管部门总想把“好事”都留给关系户,个私民营企业稍有“非分之想”,不是当头棒喝就是“不批不阅”。     另外,浙江省各级政府的抓“大”力度有增无减,普遍重视抓那些规模企业、龙头企业、效益企业、纳税大户,还都出台了许多扶持和奖励政策,但对以“小”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或相对不够重视,或政策不够到位,其政治地位也好,经济待遇也罢,都比不上“大”企业。     产业空洞化悬疑     大量企业外迁会不会导致当地的产业空洞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钱平凡博士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说:办企业毕竟不是做生意,要考虑产业环境和人气等。浙江的产业集群形成之后,事实上很难迁移出去,而单个企业迁移到外地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体系,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浙江是整体竞争,而不是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所以浙江的要素成本虽然不断提高,但是很多企业还是不敢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个事例恰好证明了钱平凡的观点:汪先生在温州瑞安投资兴办了一个一次性塑料杯的小企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电力紧缺,企业一直无法正常生产,汪先生叫苦不迭:“企业歇业要亏钱,开工也要亏钱。”记者问他为何不考虑迁往外地。他说,江西等地的确有地方政府以非常优惠的条件来招商,但是考虑到企业的配套网络和销售网络都在温州本地,如果迁到外地生产,还是无法赚钱。     但是兰溪市灵洞乡的水泥产业则是一个反证:由于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从1999年开始,当地水泥企业开始不断外迁,如今灵洞人已在江西、贵州等省创办了130多家水泥厂,比目前灵洞乡水泥企业总数还要多。     政府该做些什么     钱平凡指出:“无为而治”曾经是浙江省政府部门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经验,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粗放式、低档次的发展模式一度比较普遍。     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浙江经济面临价值链提升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要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譬如很多共性的技术问题靠单个企业无力解决,就需要政府来组织协作。另外,政府要做好能源、环境等战略问题的规划和控制。     “浙江的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进去,有所作为。不能越位,但是也不能缺位。”钱平凡说。     拥有正泰、德力西等著名民营企业的乐清市柳市镇副镇长胡士爱对记者说:企业外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资源的合理流动,另一种则是因为当地的投资环境不佳。政府部门对此要进行冷静地反思,到底是否存在服务不好、环境不好的情况。     《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调研报告提出了改善浙江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的建议:做好“阳光、空气、土地”三篇文章——“阳光”是指政策,要赋予个私民营经济发展新的阳光政策;“空气”是指社会容纳氛围,要让全社会鼓励支持个私民营经济发展的空气更加清新;“土地”是指办企业最大宗的商务成本,要让企业商务土地成本更加贴近其承受力。     梯度转移给中西部带来机会?     钱平凡认为,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进行梯度转移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譬如深圳开放初期的产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工业。进入1990年代后,在高成本的压力下,许多三来一补企业纷纷迁移至特区以外的东莞、惠阳等地以及外省区。     浙江的民营企业外迁也带有梯度转移的特征,这给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些的兄弟省市带来了机遇。     安徽省马鞍山市市长姚玉舟今年年初在该市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披露:2003年该市以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为重点,积极融入长三角,全年引进的300万元以上130个内资项目中,江浙沪占75%。     上饶市副市长刘翠兰在该市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与我们山水相连、人文相近的浙江,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积累起雄厚的民间资本,但在资源贫乏、水电等基本生产条件不能保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寻求对外扩张就成为一种必然。上饶具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对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果我们主动出击,对接有力,就没有理由不成为东部资本向中西部加速转移的承接基地。”     对此,钱平凡提醒道:那些指望借产业梯度转移“东风”的地区要做好规划,招商引资千万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否则很难有效地形成产业竞争力。     他告诉记者,最近给安徽省黄山市做了个新型工业化的课题,主题是怎样承接浙江的产业梯度转移。     “我们建议当地政府认真研究浙江的产业情况,看他哪些产业能够转移,搞清楚本地适合承接浙江的哪些产业。同时要反复研究自身的条件,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接他的转移?怎样承接转移?在此基础上进行定向招商,招进来之后进行专业化服务,让转移过来的产业迅速形成块状和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