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两大集团的垄断 民营油企:长大还是消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16:26 中国新闻网 | |||||||||
民营油企大量的精力和资金不得不用于搞油源、买油,往往无暇改进经营管理,扩大市场占有率,“一开放,老外一进来,可能就没戏了。” 提起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赵友山怒发冲冠的样子,好像隔着电话都能看到。 赵友山是东北三省最大的民营石油贸易企业—哈尔滨市龙庆石化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不过现在,面对即将放开的成品油市场,他的眼光更多被外资吸引。 今年年底,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将对外资开放—外资公司可在国内不受地点限制地设立加油站。当然,真正的变化将发生在2006年底—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对外资开放。届时,外资公司可在国内营建油库、码头和销售网络。这意味着外资公司可以大量销售自己生产的成品油,对中石油、中石化将构成巨大冲击。而对民营油企而言,他们可能多了油源的选择,但在外资巨头和两大石油集团的挤压下,他们被打垮和被收购的可能性更大了—中国8万余座加油站中有一半以上尚属于民营石油企业。 中国的成品油市场,正处在巨大变动前的骚动不安之中。 民营油企的机会 不过,至少在目前,像龙庆石化这样的民营石油批发企业不仅具备“壳价值”,甚至还是某类外资公司眼里的“香饽饽”。 据赵友山讲,他正在和英国、新加坡的石油公司谈判成立合资企业,以后由合资企业向国内供油,他说“这要比进两大集团的油便宜”。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分别是两个亿、7000万。同为拥有成品油批发权的民营油企,湖北天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和外资石油企业“亲密接触”,只不过他们更希望在国外一展身手。 据该公司总经理方刚讲,他们瞄准了国际上一些边际油田,“这些油田是大石油公司看不上的,却恰恰是小石油公司看得上的,而且边际油田的风险小。我们民营石油企业,和其他美国小型石油公司,有合作的条件。” 方刚甚至已经想好以后到海外开发油田时,怎么利用中石油、中石化的力量。方认为,两大集团的技术力量很强,也有富余,届时可以把业务承包给他们的施工队伍。“我们在阿曼、也门、沙特都碰到他们,很熟啊。” 同赵一样,他也拒绝透露外资合作方的名称。但据称,他们的合作伙伴都是国外的小型石油企业,BP、壳牌这些公司并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正所谓“门当户对”。 “民营石油商会” 从去年下半年的油荒之后,舆论更加倾向于打破垄断,呼吁成品油市场对民营油企全面开放。专家乃至政府官员甚至认为,如果有反应灵活的民营企业参与石油流通,就绝不会出现缺油达半年之久的局面。“理论”上如此。 对于现存的民营油企来说,来自外资巨头和中国的两大石油集团的“高压”依然无法回避。抵御巨头们的最好办法当然是“自己长大”。谈到民营油企长大的机会,湖北天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刚抛出几个字:组建“联合体”。 事实上,他们已经有所行动,即筹备成立民营石油企业商会。这个商会将会是工商联下属的一个行业组织,目前正在等待审批。 成立商会的念头最初起自发改委、商务部的官员。由于民营油企总是单个去找他们商量事情,于是他们觉得同样的问题与其分别跟不同的企业讲,倒不如跟一个团体讲更省事。 在民营油企中,天发最早萌生成立商会的想法,并联系了几家发起人。今年3月,在慧聪商务网组织的一个石油论坛上,一些民营油企的老板在会议期间,都对成立商会颇有兴趣,于是筹备工作迅速展开。据悉,商会已经有70多家发起人。不久前,其中的40多家已经在北京秘密召开了一次发起人筹备座谈会。但是会议的详情,甚至发起人的名单,方刚均表示不便透露。他还一再澄清,天发不是商会的牵头者,只是发起人之一。 这次会议没有留下纪要。但它对民营油企成长的意义,也许不容低估。方刚认为,民营企业走“联合体”的道路,可以保证一个好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家共同打造一个民营石油企业的平台,这个老板缺油了,那一家可以先调配给他。大家去国外买油田,解决油源的问题,一家出不了那么多钱,那么可以联手一起做。 “联合体”还可以成为民营企业跟政府沟通的桥梁。外资进来,也不会轻易小看这个团体—单个容易击破,团体就击破不了。 吉凶难测 “民营油企,各有各的道。”湖北天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刚这样概括民营油企的潜力。“前几年在政策的夹缝中生存,环境那么艰苦,我们都挺过来了。” “在湖北,不管油源多么紧张,民营加油站总还是能搞到油,他们可以利用两大集团的管理漏洞,找内部亲戚朋友帮忙。”方刚的秘书程昌斌补充说。 经过政策风浪的淘洗,生存下来、并且有一定规模的民营油企,显然有他们不同寻常的“道”。但是,他们的“道”足以支撑他们长大吗? 赵友山很乐观。他认为民营企业中会出现超过两大集团的角色。在跟外资谈合作时,赵总是坚持要有控股权。据说他计划投资的项目很多,“还都不用贷款”。 天发石油作为中国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惟一一家经营成品油的上市公司,现有100多座加油站,资产规模达到20亿,可谓是民营油企中的翘楚。方刚为天发描绘的远景规划也很诱人:在国内通过新建、收购、联合等方式达到拥有3000座大型加油(汽)站;积极参股、收购或建设国内外油田和石油炼化厂,向石油的上游领域渗透;逐步发展成为集生产、储备、运输、批发和零售一体化的大型石油成品油、石油液化气、石油化工的跨国集团。 不过,对民营油企的风险,曾在荷兰拿到博士学位并工作多年的方刚有更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民营油企在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3个方面有先天的缺陷。这3个缺陷导致民营油企把大量的精力和资金用于搞到油源、买油,往往无暇改进经营管理,扩大市场占有率,对油品炼制、销售各个环节的信息也无从知晓。 另外民营油企也面临人才流失的危险:这些多年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对外资企业来说,极具诱惑。 “一开放,老外一进来,可能就没戏了。”方刚甚至悲观地表示。 民营油企成长悲喜录 民营油企是在严酷的政策环境下,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拉关系),摸索出他们曲折的成长道路。1994年,国家放松成品油批发市场准入限制,到1998年以前,中国成品油炼制、批发零售市场几乎处在自由竞争的状态。 那也是让赵友山最难忘的美好时光。他在1993年成立龙庆公司,到1997年,已经拥有7座加油站和两座合计容量5万吨的油库,年销售成品油30多万吨。每吨仅批发利润就有几百元。当时以龙庆为代表的黑龙江民营企业,成品油年销售量超过40万吨,而石油系统的黑龙江省公司,才不过4万吨。 靠在海南作液化石油气站起家的龚家龙(天发石油创始人),在那段时间也依靠油品贸易迅速做大,并在1996年把天发股份送到深交所上市。 但是不久以后,风云突变。 199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经贸委等八部门的38号文,规定两大集团之外,不允许独立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存在。 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重申了两大集团的批发专营权—成品油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集中批发,并进一步赋予两大集团以零售专营权—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 这两份文件被认为是彻底改变了中国成品油批发零售市场的生态,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自此变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 政策变化之后,赵友山的龙庆公司貌似幸运,实则悲惨。在他的一次次上访呼吁后,龙庆等38家东北成品油批发企业先后重获批发权,这让那些没有批发权的民企羡慕不已。但是赵友山很快失望了,控制油源和定价权的两大集团略施手腕,就在价格上让他们无利可图。赵友山讲,当初的38家企业,现在多半歇业。龙庆公司惨淡经营,通过种种方式,总算维持下来。天发被取消批发权后,他们投巨资修建的油库成了摆设—不能合法使用。但在若干轮的申请之后,去年10月,他们重获批发权。他们的批发权名义上和东北那些企业的一样,但实质上含金量要高许多,因为他们和中石油的关系更协调。 但是不容忽略的是,大多数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死掉了,许多加油站也卖掉了。 (稿件来源:《中国企业家》,作者:郭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