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阐释):财税干部为何被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11:12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 |||||||||
李克杰 《重庆时报》8月29日报道,一个由4张桌子拼成的成都金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称设在成都的《全国财税干部优秀论文文选》编辑委员会以“优秀论文领奖和编辑成书”为名,向全国各地财税干部散发“入围通知书”,要求获奖者每人缴纳380元的手续费,在短短6个月里竟骗了680人,诈骗金额达21万元。此案经财政部举报后,当地警方已经擒获公司法定
应当说,利用论文获奖、编辑文集或者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诈骗的事件仅近期见诸报端的就有多起,为什么全国680名财税干部仍然被骗呢? 笔者认为问题的实质可能是,他们在花钱买名誉,花钱买“资本”。对于财税干部来讲,他们或许需要论文获奖证书作为行政职级的资本,或许需要论文发表和获奖证书作为职称晋升的敲门砖。因为按照目前我们的考核机制,财税干部与其他职业人员一样没有这些“硬件”,就不能晋升职务和职称,就不能提高工资待遇。如果有相应的“硬件”,即使是花钱买来的,即使谁都知道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但只要符合文件规定,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认可,当事人就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事实上,在其他行业,花钱发表论文,花钱买获奖证书,也是司空见惯的。如果不是“工作上”的需要,没有哪一个人会自掏腰包发表文章,更没人花钱去买那个自知一文不值的获奖证书的。这也正是许多人一再上当受骗的根本原因所在。 骗术并不高明的骗子之所以屡屡得逞,他们也正是把准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脉搏,瞄准了我国当前业务考核评价机制的缺陷和漏洞。分布于全国的680名被骗财税干部不比别人更愚蠢(如果按照职业特点判断,他们比其他人应该更精明),也不比其他职业人士更富裕,他们拿出的380元也并不必然公款埋单,他们之所以“痛快”地付款,是因为他们迫不得已和身不由己,是现行制度使然。如果不变革只重“成果”不重能力的业务考核机制的话,类似的骗局不会绝迹,上当受骗事件也会层出不穷。(晓航/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