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候选人为何都是领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 09:12 中国经济时报 | ||||||||||
孙立忠 媒体近日对在各新闻网站上公示的49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候选个人名单提出质疑认为候选名单中都是有一定职权的领导——单位领导有38名,占总数的78%;另有8名是部门领导,占总数的16%;此外还有2名主任科员和1名助理巡视员,占总数的6%,属于“非领导职务”,所谓“非领导职务”,就是享受一定职务级别待遇,不过不履行领导职权,
中国虽然官多,但再多也是多不过“兵”的,而且这些“兵”也不可能都干得差,而只有领导才“让人民满意”。因此,如果与现实相对应,有领导身份者在候选人中所占的比例,无论如何是不应超过一半的。但对于候选人都是领导这样的人员结构,正所谓见惯不惊,我是一点儿也不感到奇怪的。 从表面上看,当然是因为推荐的不透明所致。各地在推荐候选人时,虽然不能说是暗箱操作,但远远谈不上公开透明。往往是候选人推荐上去了,而与其同单位的人除了领导之外却对此一无所知。这是各种先进评选中屡见不鲜的现象了。笔者所在的城市去年评出了新一届的“十大杰出青年”,笔者单位的一位领导有幸入选,但直到名单在报纸上公示了,我等普通老百姓才知道有这码子事。 这种评选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少数人选人与在少数人中选”。首先是少数几个领导圈定推荐的人选,然后又由为数不多的评审委员会成员敲定最终的名单。虽然表面上看又是推荐又是公示,似乎很民主,但因为这种评选不能覆盖大多数的人,在候选人的来源上已出现问题,所以常常不能将最优秀的人选出来,因此,也必然是缺乏公信力的。 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是官本位盛行之下的一种必然。在官本位下,有官员身份者往往占尽了大多数的好处,一旦当上了领导,学历可以连升数级,评职称可以实现“大跃进”,获荣誉更是如探囊取物。在去年“五一”前,在河南濮阳市劳动模范评选中,数十名领导干部弄虚作假,他们有的直接以编造的“工人”、“农民”身份申报,有的隐瞒自己的领导职务,以“会计师”“农艺师”“经济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这一典型案例,将某些领导面对荣誉时的贪婪暴露无遗,也将我们对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暴露无遗。这种状况显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如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中又出现领导充斥的情形,又有什么可惊诧的呢? 但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官员“受宠”、普通职员受冷落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导向作用呢?它无非告诉人们: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高,要想尽一切办法削尖了脑袋往上钻,只要当上官了,那么先前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就尽在掌握了。然而,这是社会所应有的正常形态吗? 我们应该让老百姓自己选出“满意的公务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满意。但我们该变革的决不止先进评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