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10:5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记者丛民 孙覆海 本报通讯员徐恒佶 孙发永 枣庄站在拐弯处 这个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工业城市,曾被预言逃不出“煤尽城衰”的定律,将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塌陷板块”。
然而,吃了百余年“资源饭”的枣庄把自己提前放到了“拐点”上,蹚出了转型新路。观念转型:枣庄“新生” 当年,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曾让多少人心仪枣庄。然而,靠资源吃饭的枣庄却陷入了困境,其发展的症结在哪里? 精心设计的问卷共发出1万份,没想到不足两周,竟回收1.06万份,多出来的那些是群众自制的。问情于民,枣庄市委、市政府获得了11679条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 枣庄的未来,出路何在? 5个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在一周内举行,市里的主要领导面对面征求意见;7个专门调查组分赴百家重点企业,开门纳谏,问计于民,6000多条良策反馈到“神经中枢”。思想保守的、作风不实的、管理粗放的……百姓的心里话,让党员干部掂出了信任的重量和责任的神圣。 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三项机制”建设顺风顺水: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实行“无缝覆盖”,从市级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个个有任务;竞争激励机制以点带面,为强乡镇、强村、强企、强园区竞赛铺路搭桥;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机制防患于未然,断了“想当然、拍脑袋”决策者的后路。 “决不允许以百姓受害为代价谋求暂时的政绩,决不允许以环境、欠债为代价换取表面的繁荣。”这是枣庄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吃了百余年“资源饭”的枣庄,懂得了珍惜资源,也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呵护头顶的蓝天和脚下的土地。投入转型:城市“突围” 近日,浙商以2902万元高价竞买枣庄市政府大院的消息不胫而走。而早在去年,枣庄也已经以2700万元的价格把市委大院拍卖出去。 拍卖两个大院不过是个插曲,背后的大手笔是枣庄城区西进。目前的枣庄老城区处在十分尴尬的位置上,北部、东部是塌陷区,南部是工业区,西部是泄洪走廊,四面被“卡”死了。 城市突围,是枣庄人多年的梦想。如今,驻足新城的市政广场,登高望远,但见新城区北依袁寨山,南靠钜山,东傍龟山,西临韩龙山,山水含城,城融山色。 目前,枣庄新城建设已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政府仅仅投入了1000万元的规划设计费和1亿元的启动资金。 枣庄市建委副主任董金龙说:“巨大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是市场化运作这个支点撬动了新城开发。” 投入机制的转型圆了枣庄的“突围”梦。去年,枣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1亿元,增长53%,创造了1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靠的就是“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激发企业内部活力”。 目前,枣庄在建的重点项目过千万元的有430个。其中,120个过亿元,9个超过10亿元。 外因不过是条件,枣庄的腾飞必须依靠自身的活力。去年一年,枣庄新增民营企业1400多家。到去年底,民营企业总数已达5046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就有371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6个百分点。产业转型:煤城“漂白” 挖煤———卖煤,这个简单的循环,在枣庄延续了百余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产业的单一。“煤城”的雅号,既蕴含着它的荣耀,也渗透着无言的苦涩…… 枣庄的煤炭资源只够开采20年,以后怎么办? 决策者的目光早已越过单一的煤炭,投在了能源、建材和煤化工这三大替代和接续产业上。 “三大基地”已经成为枣庄产业转型的重头戏。 能源方面,全市火力发电装机容量201万千瓦,在建、拟建机组总装机容量468.8万千瓦。煤变电,不仅提高煤炭附加值,也为另两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电能。 建材方面,全市年产水泥2522万吨,全省第一;在建旋窑水泥项目6个,年新增生产能力1500万吨;石膏矿22个,年生产能力500万吨,也是全省第一;北新建材(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投资5亿元的石膏板项目已经开工,此类企业多达5家。 煤化工方面,去年,枣庄机焦产量已达106万吨,在建的6个项目每年可新增生产能力300万吨;投资27亿元的20万吨醋酸、20万吨甲醇项目年底可望投产;洁净煤产量今年可突破100万吨;日处理1000吨煤新型气化炉及配套工程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4.3亿元。 三大基地建设,孕育着枣庄的未来。去年,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3%,实现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70%,其中利润达到了80%。与此同时,一批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破土而出,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电子等新项目的引进,加速了枣庄经济转型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