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文化符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 07:19 《中国工商》 | |||||||||
○ 文/南溪人 北京的“京味文化”魅力有多大? 有人说,“京味文化”的载体颇多,但主要有三:其一是由故宫为代表的皇家文化,其二是由前门外大栅栏地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其三则是由天坛西侧天桥地区为代表的平
的确,北京拥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已近850年的建都史。假若从周口店的“北京人”算起,这方土地上人类活动着并创造的历史长达60万~70万年,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举世罕有。京味文化被人看重,不仅因其年代的接近而且拥有着更丰富的物质遗存让人清晰可鉴 ;更因为如把文化作为行为模式诠释时,它的许多生存、生活方式今天仍活生生地被人们承袭着。也正因如此,让我们感性地由近及远触摸着一条绵延不绝的历史脉搏跳动。 然而,这个我们触手可及的“京味文化”又在淡化着。迅速膨胀并越变越高的城市,在凹面状扩散崛起之中,故宫落入了“大锅底”,不再嵯峨。林立而起的商厦商城,尽展着现代商业的繁华,然而却失去了逛老西单商场、老东安市场的情致,于胡同群落中,鱼贯鳞次栉比一家一品的店铺,间或有酒楼、茶肆、戏园可供一瞥一憩;而天坛西侧的“天桥”除去仅留下地名的空壳外,平民文化的“瓤子”早已绝迹数十年。 无疑,在城市的发展中,并非一切照旧就是好,历史长河的冲刷会使大部分物质踪迹逝去。问题是我们在拥有兴废选择的主动权时,又能有意识地留下什么?我们正面对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在城市雷同化的扩张中,北京是否正在失去自己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因投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而辍笔创作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对唐装、中国结的兴起作过诠释。在他看来,加入WTO、申办奥运的成功,使中国人像一部车子突然发动起来般地产生了要张扬自己文化的冲动,而正是在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中找到了表达强烈情感的符号。这种情感表达的背后,是中国要在快速融入世界的时候寻找自己的文化重心。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是我们对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了要与“科技”、“绿色” 同行的文化建设的重大契机。保护、打造北京鲜明的文化符号,再构文化重心,显然是新世纪新北京面对奥运契机的一个重要任务。 或许有人会说,北京城建造者取自《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和那时即标定并至今仍作为北京重要地标的中轴线格局没有改变,北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符号。不错,这确是表达中国人传统宇宙观及伦理观的巨大文化符号,体现了建城者深邃的思想理念。这也正是今天的城市建设者要继承发扬的。并且也正是与这蕴涵深刻的地表符号相比,我们的地面标识性符号更显缺失。作为文化符号,它不仅当然会包含着内涵的隐喻性,而且更需要直观的展示性,在彰显形象的耳濡目染中将文化情感沁入血脉。 打造醒目的文化符号,对距奥运会召开还有4年的北京来说,时间已十分紧迫,而究竟如何展现“人文奥运”至今尚未见端倪。自奥运申办成功之后,即不断有有识之士在献计献策,其中有人在对一个消失了巨大文化符号——不幸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拆除的城墙和城门的注目中,提出了营建一个总标题为《鸿福奥运,兴发北京》的“大地艺术”的建议,让这件环绕二环路即北京城墙遗址的以古城墙为装饰主题的“城市纪念性综合体”承担起情感旨归强烈的文化符号角色。然而,似乎种种建议并未得到明确答复。而如今已被老百姓认可成“老天桥”的“华声天桥”,亦有让路房地产开发之虞。甚而,如何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的争论声,至今仍不绝于耳。我们到底还要经历多久的文化犹疑? 当然,最近传来一个好的信号,不久前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主持召开了“人文奥运”座谈会,听取了民盟北京市委主任委员王维城和有关研究人员关于人文奥运战略规划研究情况的介绍和《“人文奥运”战略规划建议书》的说明,并对《建议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确实,当诸多人都在认为,向世界展示北京的历史文化是北京走向世界的最好品牌之时,如何找回、再构北京的文化符号,已经到了应该决策并行动的时候了。面对今人与后人,这无疑是历史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