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 12:46 经济观察报 | ||||||||||
记者 薛惟中 武汉报道 邓小平与武汉的三次转折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东西将小平和武汉联系起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述,那就是——转折点
1992年1月18日,春寒料峭。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他生命中第七次踏上武汉的土地,他的专列在武昌火车站的站台上停留了29分钟。我们不知道这位伟人为什么要将武汉选作他南方视察的第一站,但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东西将小平和武汉联系起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述,那就是——转折点。 1927年6月底,23岁的邓希贤来到武汉筹备“八七会议”,身为中共中央政治秘书的他,在武汉第一次启用了邓小平的名字,并一直沿用下去。毛泽东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此后的党史专家将“八七会议”定义为中国共产党由大革命失败向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1974年12月,邓小平作为国家副总理陪同毛泽东一起在武汉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接见外宾。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提议邓小平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接下来,邓小平的职务得以陆续恢复。武汉,既是邓小平个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是此后我党拨乱反正、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转折点。 第三个转折点出现在199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时刻,有些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在武昌,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并谆谆告诫湖北省、武汉市的领导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 此后的历史证明了南巡讲话对于历史转折所发挥的作用,丝毫不逊于65年前的“八七会议”。 在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一直被边缘化、离散化甚至可以说被忽略了的武汉,再一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中部崛起第一次被写进了中央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而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责无旁贷。 失落的武汉 让老百姓不服,让经济学家不解,让政府官员不甘的是,武汉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应该“塌陷” 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中,曾被冠以“大”字的,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武汉。因其正好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常常被人比喻为中国经济大棋盘上的“天元”之位。建国之初,得力于新中国的产业部署,处在这个经济大十字交汇点上的武汉,从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一跃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大武汉”名至实归。 1982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与实现的利税额排名,均居第4位。然而,此后武汉的排名就逐渐下滑,到2002年竟被挤出了前十名。在另一项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2003年武汉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列第14位,比居第1位的深圳市少将近二倍。大武汉人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失落。 让老百姓不服,让经济学家不解,让政府官员不甘的是,武汉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应该“塌陷”。 武汉无论在区位,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方面,在水资源、水电资源方面的优势,都让其他的城市羡慕不已。 是武汉没有人才?武汉大专院校的数量为全国第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是武汉缺乏商业传统?二十世纪初,武汉已经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大都会,汉口港的对外贸易额仅次于上海、天津,上百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此设立分行或办事机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是武汉人没有“冲劲”?从历史上来看,武汉人从来就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出品的“汉阳造”名震天下;辛亥革命第一枪也是在武昌打响。 1979年,率先开放的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带动了中国小商品流通领域的一次深层次革命。 难道正如老子所说,敢为天下先者死? 不是“东西” 有人说武汉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在东南西北的夹击之中,在一轮轮的政策调整中,盘盘落空,最终落到一个“不是东西”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杨云彦分析了武汉市竞争力不断下降的内因:在所有制构成方面,武汉市的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体制上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 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收缩,最典型的要属武汉这个“鱼米之乡”竟然一度要“喝珠江水(饮料),吃广东粮(副食)”。 武汉的产业结构虽然大而全,但产业内部的联系不多,不够,大武汉大而不强。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分析,武汉的工业主要以基础产业为主,属贡献型产业,我国以前靠控制工业原材料和基础产业价格,实现轻工业加工业盈利,基础产业的利润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加工业所挤压,武汉不能不塌陷。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胡树华刚刚主持完成了国家软科学计划重大项目——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他从整个中部塌陷的角度谈到了武汉的塌陷问题。有人说武汉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在东南西北的夹击之中,在一轮轮的政策调整中,盘盘落空,最终落到一个“不是东西”。 从区域经济看,中部地区正面临多面夹击的被动局面。伍新木说,武汉包括整个中部地区面临着被政策边缘化、孤立化和分散化的危险。 武汉在哪里 早在1984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曾对武汉有过一个构想:“合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则有如东方之纽约”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今年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上大声疾呼,武汉被政策边缘化了,武汉的作用被低估了。 ——武汉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被低估了。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中部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在中部。李宪生认为,当前要特别突出发挥武汉这一华中地区最大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武汉在遏制中部塌陷中所应该起到的中心极作用被低估了。武汉是中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发展支点,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和“中心极效应”,是加快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武汉巨大的发展潜力被低估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武汉在市场容量、科技实力、工业基础、商务运作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 在去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部署:以武汉为核心,联合省内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构建以“产业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为重点的“武汉城市圈”,逐步将其发展成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专家认为,与“长三角”一个中心跨多个省份相比,与“珠三角”一个省份两个中心相比,“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同属一省且空间距离均在一小时车程内,武汉后发优势不可小觑。在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方面,武汉正在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继去年完成1900多户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后,武汉人又马不停蹄,要在今年完成319户大中型国有老企业的改制工作,让大中型国有企业轻装上阵。青山的钢铁、沌口的汽车、东湖的光电子等五大制造业板块已成为拉动武汉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2003年,全国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其间,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又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一个问题——武汉在哪里?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实际上表明了武汉人对自身定位的思考。在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小平南巡讲话时对湖北省武汉市领导人的讲话仍然言犹在耳——“发展才是硬道理”。面对历史的机遇,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武汉将用实际行动来回答“武汉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