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电力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 10:00 证券市场周刊

    问 题

    提问人:中关村证券研发中心

    徐猛

新浪交友有奖征文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提问对象: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电源项目需发改委审批才能建设,目前,是否存在没有得到审批的电源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市?未审批项目规模和通过审批的项目相比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这些未经审批的项目对未来的电力供给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二、今年上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益严厉,紧缩政策严重抑制了高耗能行业的发展, 那么紧缩政策对电力需求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上半年电力需求格局和去年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三、电力改革对未来整个电力行业影响最大,电力改革进行到今天,似乎处在一个进退维谷境地,电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对电力改革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改革的方案及时间上具体是怎么安排的?

    四、煤炭成本对电力行业影响很大,由于电煤价格的提高导致两次上网电价的提高,这种电煤价格联动的机制会延续吗? 目前很多电厂的燃煤库存已经非常低,如何协调这个矛盾,是否会因此加重电力供不应求的局面?

    五、新排污收费政策明确制定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价格,但目前来看执行力度似乎并不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电力行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落实这项政策?

    六、如何判断未来几年全国和重要地区的用电形势?目前电源项目的集中上马,是否会引起以后的电力过剩?过剩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回 答

    受访对象: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吴钟瑚

    采访人:本刊记者 李恒春

    一、发改委年初一个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在建的、立项的和已经批准的电源项目总装机容量有1.3亿千瓦左右,另外,据一些消息表明,待批的电源项目还有1亿多千瓦,包括已经报给发改委的和等着要上报的项目。前一个数据是准确的,已经得到发改委的确认,后一个数字是估计数字,可能不太精确,这样,今年已批和待批电源项目加起来已经有2亿多千瓦。

    没有经过发改委审批的电源项目的确在很多地区都是存在的,主要还是集中在电力供应比较紧张的地区,比如华东的江浙一带,华南的广东等地都存在一些这样的项目。未经发改委审批的电源项目具体的数字我们并不掌握,只有报到发改委,发改委没有批准的数字我们才有统计。

    这些项目是不容易量化的,具体的数字需要去找发改委清理这些项目的部门了解,但在清理整顿完成之前,这些数字估计不会向社会披露的。我个人估计这个数字不会很小,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小火电。除了小火电以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柴油发电机组,有些柴油机组已经不是一万、两万,甚至是十几万千瓦的装机规模。

    发改委对这些未经批准的发电机组其实很清楚,但要掌握比较准确的数字却不容易。发改委在做电力中长期规划预测时,一般不考虑这些因素。一个是它们是非常规因素,燃油机组每年的发电小时都不一样,无法给出一个均值;一个是它们的基数是不准确的,现在说广东省燃油机组有800万千瓦,他认可,说他有1000万千瓦,他也认可。统计口径不一样,数字区间弹性特别大。

    二、应该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几大高耗能行业今年的用电形势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之下,这些行业的投资规模已经有所控制,投资增速有所下降,电力需求格局也相应有了一些变化。

    但是,这些行业电力需求变化幅度并没有投资减速这么明显,因为宏观调控控制的是这些行业的新增投资,而新增投资并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不形成电力需求,投资减速或者投资推迟并不影响电力需求的增减。已建成的生产项目,用电需求量并没有减少。

    在上半年的用电格局中,工业用电仍然要占70%-80%的比例,三大受调控行业用电量要占重工业用电量的60%-70%,占整个工业用电的40%-50%,和去年的用电格局基本维持一致。就目前来看,宏观经济紧缩政策对用电形势的影响并不太显著,但是,现在钢材价格已经出现了下降,水泥价格也在下降,这说明了市场需求已经不那么强烈了,价格往下跌的过程必然导致厂商不会那么超额地生产,生产速度下来了,用电量自然也就跟着减少,到年底紧缩政策的影响就有所显现了。

    三、电监会对待电力改革的态度,仍然是坚持改革不停步,先把东北、华北区域市场化试点做好,同时做省级电网、电力市场试点,建立省级电力市场。

    从目前看,电监会并没有一个电力改革试点的时间范围。出于稳妥的考虑,现在电力市场化试点的交易电量比较小,目前仍处于一个摸索规律的阶段,我认为这个过程不会太短。

    现在对于改革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目前电力供给紧张,推进电力改革并不合适,另一种则认为,电力供给紧张不紧张不是主要问题,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推进,两种说法是尖锐对立的。国家已经制定了电力改革目标,不推进是不行的,但不能盲目推进。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应该结合起来。电力改革的推进需要相关市场的配合,目前煤炭等原材料市场波动太大,煤炭价格在大幅上涨,竞价上网本来是为了提高发电企业的运营效率,而煤价上涨的幅度吃掉了效率提高的幅度,竞价上网的优势体现不出来了。

    四、加强煤电协调后,煤炭供应紧缺的局面已经有所好转。前一段时间,发电企业的储煤曾经一度接近底线,现在的储煤量已经恢复到合理的储量水平,但电煤的价格之争却愈演愈烈。

    两次提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价格上涨给发电企业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但现在来看,提价补偿并没有完全弥补煤价上涨的全部成本支出。由于电厂拿不到那么多的合同煤,有些火电厂已经开始烧市场煤了,8亿多吨的电煤中有4亿多吨都是烧的市场煤,合同煤只占50%左右。去年合同电煤每吨30多块钱,而市场煤在今年每吨已经上涨到了100多块钱,电煤价格上涨的太快,两次提价效果也就显得不那么显现。

    而且,两次提价中,发电企业只能提高烧合同煤的那部分电量的电价,烧市场煤的发电量不在涨价的范围内,4亿多吨市场煤部分需要发电企业自己消化。所以,一些火电发电企业已经预计今年可能会出现亏损,特别是一些小火电和煤炭运输成本比较高的火电企业,排污收费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这种人为制造的所谓电煤联动机制,可能还会存在一定时期,但长远来看要向市场化联动转变。

    五、环保不执行不行,关键是发电企业能不能交得起排污费,好多发电企业的排污费都是欠费的。现在不乏这样的情况,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出发,加上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缺电,如果一定要对发电企业收取排污费,在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他根本就发不起电,因此,地方上就暂缓收费。

    按照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发电企业每度电成本要增加4-5分钱,虽然每个厂子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成本增加幅度也不一样,但是最少每度电也需要增加2-3分钱成本,这个幅度是很大的,两次提价发电企业每度电才提了多少?发电企业对此很有怨言,但从可持续发展考虑,收取排污费还是要执行的,电 厂只能通过改进自己的经营效率来消化成本上涨压力。

    六、电力供给目前不会出现过剩局面,到底能不能过剩取决于我国的投资结构。

    但是,不排除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过剩局面,比如重演1997、1998年的短期过剩局面,宏观经济是有周期性的,经济在低谷的时候用电量会小一些,电力需求增速减慢,电力供给就会略大于需求,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没有一定的装机余度就不能迎接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我国的人均装机规模、人均用电量都远远达不到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人均装机才0.3千瓦,到了201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5-6亿千瓦,人均装机仍不到1个千瓦,要实现小康生活,人均1个千瓦是必须达到的。而按照规划,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最低是9亿千瓦,最高也只有10亿千瓦,到时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5-16亿,人均装机仍不一定能达到1个千瓦。而且,我国大量农村地区几千万人还没有用上电。

    所以,从总量来讲,我国电力供给是不存在过剩的。短期而言,我们的用电水平上不来、我们的电网系统制约或者由于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低速发展时期,电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是可能出现的。

    按照目前的电源投资趋势,电力供给紧张局面最早可能在2005年得到缓解,供求初步达到平衡,但是个别地区仍可能供应继续紧张。去年电源项目投产是3000多万千瓦,今年最大投产可能达到4000万千瓦,按照这种发展势头,明年再有4000万千瓦电源项目投产,我们就可以基本弥补电力缺口。所以,2006年应该能够基本达到平衡,最悲观的估计是在2007年基本达到平衡。2000年至2002年,电源建设开工不足是造成电荒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建的电源项目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形成发电能力。另外,中国火电装机比重过大,导致电源结构失衡,煤炭产能和运输瓶颈双双制约了电煤供应。而去年到今年天气的持续高温、干旱更是加剧了电力紧张。

    电力供应紧张导致一些电源项目仓促上马,而且一些地方私自建设的电源项目并未纳入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之中,这些电源项目的存在将对今后电力供应格局以及电力改革等产生影响。

    背景资料

    入夏以来,电力紧缺现象再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预计,今年电力缺口将达到3000万千瓦,有关方面预计,中国今夏将面临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力供给最为紧张的局面。

    据报道,华东电网电力负荷缺口在18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缺口的60%。年初至今,华东电网已拉限电65亿千瓦时,超过去年全年的拉限电量。

    经济发展过快,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是造成去年以来电力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冶金、化工、有色、建材等高耗电行业用电量迅速增长。2000年至2002年,电源建设开工不足是造成电荒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建的电源项目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形成发电能力。另外,中国火电装机比重过大,导致电源结构失衡,煤炭产能和运输瓶颈双双制约了电煤供应。而去年到今年天气的持续高温、干旱更是加剧了电力紧张。

    电力供应紧张导致一些电源项目仓促上马,而且一些地方私自建设的电源项目并未纳入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之中,这些电源项目的存在将对今后电力供应格局以及电力改革等产生影响。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电力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