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兑换残币咋这么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 09: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薛连甲 李成 前几天,表叔拿着1000多元的残币来到人民银行大城县支行要求鉴定兑换,问及原因,说在基层农村信用社残损币兑换标准不好掌握,要到人行做鉴定,我拿着那曾埋于地下的有些断裂的残币感触颇深。
乡村农民兑换残损人民币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城镇居民,由于农村靠种地打工谋生的农民攒几个钱不容易,拿在自己手中感觉心中踏实,于是便把人民币藏在粮食里、灶间或埋于地下,这样极易发生鼠咬、火烧、发霉等,造成人民币的残损。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朋友怕夜间急用钱来不及支取,于是家里多放一些应急的现金,同时为了防盗,将现金藏于易产生残损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 为什么许多农民朋友拿着残损的人民币,跑几十里路到县城兑换呢?一是由于基层信用社在兑换上缴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兑换费用,同时兑换标准掌握不好还要造成损失;二是信用社出纳人员经常更换,培训不及时等等。农民兑换时常有麻烦。 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除了招揽存款、提供信贷支持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服务,方便广大农民的生活。残损人民币兑换是方便广大农民的一个方面,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不仅要大力宣传科学存放人民币的知识,还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残损人民币知识的培训,并在兑换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兑换费用,解决农民朋友的实际问题。 残币兑换,在一些人的眼里,可能是小事一桩。可这点小事情都做不好,或者不愿解决,更何谈支持“三农”呢?农村信用社既然是农民自己的金融合作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就应该更加脚踏实地,诚心实意,考虑得更加细致,措施更加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农民的认可与信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