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志:探索中国改革的“宛药模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09:17 中国经济时报 | |||||||||
大约1800多年前,中国的东汉时代有一位叫张仲景的医生,曾被举荐做官至长沙太守,但因朝政昏暗,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又值瘟疫流行,有的地方百姓死亡“三之有二”。于是,张仲景毅然辞官,“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回到老家河南南阳专心从医,救治四方百姓,并著写了“人类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为“医圣”。
1800多年后,在张仲景的老家南阳市西峡县出现了一位企业家,他的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就是依据《伤寒杂病论》研制的中药,而且产品的品牌就叫“仲景”。这个产品及企业不但为无数人带来了身体健康,还为当地一半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为当地一半企业职工创造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当地政府将近一半的财政收入也来自这家企业——这“三个一半”的奇迹被学者专家们喻为“宛药现象”,并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把这家企业的实践称为“宛药模式”,这一模式被看做是解决中国当前改革难题的一剂新的“良药”。 带领企业创造这个奇迹的企业家,就是河南宛西制药股份公司董事长孙耀志。 本报记者 冀文海 农业工业化: 宛西制药的“三农处方” 知道宛西制药,很多人是从“月月舒”妇女用品开始的,而记者在西峡厂区第一次采访孙耀志时,“月月舒”已经不再是公司的主打产品,听他说得最多的一个字眼算是“农”字。 “我是农村出生的,是农民的后代,我最关心的是‘三农’问题。”孙耀志出生于河南南阳的一个普通农家,记者在河南西峡县宛西制药生产总部第一次见到他时,尽管他长着1米85的大个儿,那天还穿着花格子短衫和牛仔裤,一副现代企业家的休闲装扮,但说起农村问题时,他脸上的表情朴实得像刚刚平整过的土地,表面淡然而实则蕴含勃勃生机。 早在去年中国召开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孙耀志就在会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工业企业责无旁贷》。今年国家出台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更给他带来了解决农业问题的信心和思路。他认为,解决“三农”问题表面上是政府的事,但要落到实处,工业企业却是要承担起责任的,尤其是和农业资源结合得比较紧密的企业,应该切实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做出实际的贡献。 西峡是河南南阳盆地西部的山区小县,农业人口40多万,过去的生产方式以粮食和水果等种植为主,尽管中药材是传统的资源优势产业,但由于农民不了解中药材的现代种植和管理技术,又缺乏产业经营的渠道,导致中药材质量低下,经营低效,很多农民不得不放弃药材种植,只能从事根本没有优势的粮食等作物种植,结果只能是“顾了肚子”,但不能“鼓了腰包”,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 “农民守着金山吃不饱,而宛西制药要扩大规模却收购不到足够的优质药材,这种现象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孙耀志向记者介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琢磨出了帮助农民从“粮农”变为“药农”的“良方”:从1998年开始,投资3000多万元,专门成立了张仲景山茱萸有限公司,在西峡的伏牛山腹地的5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公司为农民无偿提供种子、原辅材料和技术员,对农民进行种植现代药材的培训和辅导。这样,农民种植的药材就可以由公司进行合同收购,建立起了相互合作的良好关系。几年下来,西峡县为宛西制药从事药材种植的农民达到20多万人,超过了当地农业人口的一半。这些农户年收入少则几千元,多的一户超过20万元。这些药农不但实现了脱贫,而且相当部分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据透露,仅2002年,宛西制药付给农民的药材款就达到1.5亿元。 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加上中药材基地的资源优势及农民种植的成本优势,宛西制药推行的这种“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不仅给企业所在地西峡的农民带来了巨大收益,还把这一模式推广到了外地及外省。在河南的焦作和信阳建立了山药、地黄和茯苓基地,在福建和安徽省建立了泽泻和丹皮基地,分别与这些地方共30多万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实际贡献。按照宛西制药的战略规划,到2010年,其产值达到30亿时,将可带动200万农民脱贫致富。 “我是农村长大的,能为农民办点实事比吃山珍海味要受用得多。”一个河南方言的“受用”一词,让记者体味出孙耀志对农民的朴实而热烈的情感。他也许没有来得及从更深层考虑自己和企业的努力对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价值,但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却注意到了,他们认为,孙耀志和宛西制药找到了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宛西制药公司所在的河南西峡,有一半农民摆脱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利用当地优势的自然条件,为企业种植中药材,成了企业原材料生产的供应商。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使农民既没有脱离土地,又没有脱离种植业,但却脱离了经济附加值低的粮食种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这种方式把农业资源进行了工业化的开发和对接,土地和劳力都成为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工业企业利用当地优势的农业资源,包括低成本的土地和农村劳动力等,实现了企业发展的资本积累,进一步壮大实力,从而为农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这样,就实现了工业和农业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所王春光研究员说,宛西制药的做法和温州、苏南等最大的不同是真正让农民不离“土”,把土地作为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基本载体,实现了土地生产的商品化。这种做法和一般的“公司+农户”也明显不同,不是简单的“订单农业”,“你种我收”,导致公司“旱涝保收”而农民没有保障。宛西制药是把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高度结合,在共有中药材生产基地资源的前提下,企业独有市场渠道和组织能力,而农民独有土地资源和富余劳力,优势互补,谁也离不开谁。这是市场经济条件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工业化,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带动了农民的产业工人化。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理论界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但有专家指出,农业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和工业、商业等一样,谈不上什么“产业化”问题。所谓“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工业化”,把农业和工业对接起来。因此专家认为,河南宛西制药的“农业产业化”,准确说就是实现了“农业工业化”,这是当前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思路。 工业民营化: 国企改革的“宛药模本” 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转业后进入国企工作,一干就是20年,孙耀志过去从来没想到有朝一日,他成了一个资产超过8亿的民营企业的大老板。 在北京的职工之家宾馆,向记者谈起宛西制药从国企转为民营的过程,孙耀志眉头紧锁,像是风霜过后的秋日茱萸,慢慢品味一段段曲折的往事。 “国有国有,大家都有,大家都没有。因此有人说国有企业搞好是偶然的,搞不好是必然的。”做了20多年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孙耀志对国企的弊端深有体会:一些干部和员工贪污受贿,勾结社会不法商贩骗取企业财产,财务支出虚报冒领严重,甚至偷盗企业财物也屡屡发生。仅1996年到1997年,销售人员与不法商贩勾结从企业骗取的钱款就达1500万元。还有,因为是国有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经常对企业吃拿卡要,接待不过来。可是“他们拿了、要了,不但不承情,反而认为是应该的,一点怠慢还要回头计较”,孙说起这些时表情有点哭笑不得。 孙耀志决心对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这场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1998年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当地财政持508万股国有股,占总股本30%,上海药材公司持169万法人股,占10%,1500多名员工全员持1018万自然人股,占60%。为了稳定企业核心骨干人员,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2001年,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增资扩股改造,总股本从1695万股增至5080万股,通过注资3000万元,核心层和骨干员工持有的自然人股提高到86.7%,而当地财政和上海药材公司因为无力或不愿追加投入,其股权被稀释而下降到10%和3.3%。 经过前两次改革,尽管自然人股大大增加,还国有股还占有10%,为最大股东,没有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传统体制依然影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经过前两次股份制改革,企业经营出现了明显成效,没有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和企业亏损等情况,为进一步彻底民营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2002年,孙耀志提出了第三次改制设想:收购国有股和法人股。 但这一方案遇到了空前阻力。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国有资产流失为由拒绝退出国有股,而上海药材公司也在改制后分红尝到了甜头而不愿抛空持有的法人股。最后,孙耀志又不得不拜访了上级主管领导,在南阳市委书记的亲自协调下,最后以对国有股增值30%和一次性买断优惠的有关政策达成协议,孙耀志亲手把500多万元现金交到国资部门,完成了国有股的全面退出。而对上海药材公司持有的法人股,一次性转让给再次贷款买股权的宛西制药法人代表孙耀志。 经过三次改制,宛西制药从一个县办国有企业变为一个纯粹民营性质的企业。在它的带动下,西峡县其他国有企业也纷纷改制。据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介绍,目前该县所有国有企业都实现了民营化,没有一家纯粹意义的国有企业。大多数企业改制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如何看待宛西制药的民营化改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粟说,民营化是宛西制药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制之所以成功,一是没有导致地方财税收入下降,没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也没有导致大量职工失业,相反,改制增加了地方财税收入,国有资产也得到了保值增值,企业职工得到了新的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地方政府就不会真正干预。第二,民营化改革明晰了企业产权,把企业利益和每个职工的利益高度结合,让每个职工都有了责任感和积极性,也稳定了干部职工队伍。 汪教授认为,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推进“国退民进”,让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个别产业,绝大多数领域应该引进民营经济。宛西制药改制就是适应了这一改革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 中国社科院王春光研究员也表示,国企改革是多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难题,如何实现民营化更是有许多操作上的困难。但宛西制药通过三个阶段的逐步改革,平稳推进,不但顺利实现了民营化,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案例对于研究我国工业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模本”。 资源区域化: 地方政府真正的“金库” 西峡县地处伏牛山区,是秦岭山系东部延伸带的余脉。号称八百里伏牛山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故有“天然药库”之美誉,《本草纲目》里记载的1500多种中草药中,这里就有1328种,尤以山茱萸(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材料)闻名,产量竟然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二,被列入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 在一处满山坡的山茱萸基地向记者介绍这些时,孙耀志手持喇叭,边登山边“广播”:这就是通过国家GAP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山茱萸药材基地,全国目前独此一家。 “药材好,药才好”,这是宛西制药著名的广告语。如何做到“药材好”呢?孙耀志说,首先要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就是俗称的“道地”包括种植地的土壤、光照、降雨和地貌条件等。能够适宜优良山茱萸种植的,全国只有河南的西峡、浙江和陕西等个别地方,尤以西峡条件最好。其次是种苗选择和生长期管理,必须选用优良品种,在生长期必须实行规范管理,比如栽培、修剪和用药等要按照科学规范进行。还有采收、初加工、包装、运输和贮藏等,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等于是经济优势。孙耀志介绍,中药材是伏牛山区的优势资源,西峡县和邻近的内乡、南召等县也生产药材,但把中药材产业做出全国影响的目前只有宛西制药。就是在西峡县,过去很多农民也大量种植、采集中药材,但没有宛西制药的指导和管理,农民采收的药材质量差,价格就低,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因此,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把自然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这是一篇值得好好研究的文章。 “如果每个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资源优势,把这个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壮大了区域经济,从而搞活了国家经济。”孙说,西峡县通过扶持宛西制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使县域经济得到了显著进步,连续多年来财政收入、人均存款都名列南阳市13县市之首,还进入了河南30强县名单。 参与国家中药材GAP认证制度研究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郭乔生对此深有感受。他对记者分析说,河南是中药材人工种植大省,在这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是,河南的中药企业在全国有影响的并不多,很多有中药材资源优势的地方还不够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户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千家万户的农民种植和采收等没法实现标准化。而宛西制药在西峡的成就表明,如果把地方的优势资源通过优势企业进行规模化开发利用,就可以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化经济优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也很赞成孙耀志的观点。在北京他的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任德权介绍,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很多地方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国家首批通过GAP认证的企业里,都是利用了优势中药材所在地的自然资源优势。除宛西制药的山茱萸外,还有天士力公司的丹参、吉林西洋参公司的西洋参、云南特安呐公司的三七和四川雅安三九公司的鱼腥草等,共8家企业的基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崔传义研究员也对记者分析说,除了中药材外,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相对优势的自然资源,有的是矿产资源,有的是粮食资源,有的是旅游资源,有的是历史文化资源,还有的虽然没有这些,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这也是相对优势资源,都可以加以科学规划,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进行开发,从而壮大区域经济。 崔传义认为,地方拥有的资源优势实际上可以看做地方政府的真正的“金库”,如果每个地方都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扶持发展具有真正优势的产业,实现一地一策,一地一品或几品,这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并且比较持久稳定。这样下来,每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我国政府多年来强调的经济结构调整就顺利实现了,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后,国家经济发展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宛药模式”:中国改革的 “综合治疗”方案? 在河南南阳市城东的温凉河畔,有一处纪念古代名医张仲景的文化名胜“医圣祠”。走近医圣祠,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郭沫若书写的苍劲有力的“医圣祠”三个大字外,最让人注意的要数前照壁的一副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 这是已故北京中医院教授、原中华全国医学会副会长任应秋为医圣祠撰写的,上联概括了张仲景的医学辩证观,下联却由张仲景弃官从医事件,总结出治理国家首先是治理人才的要义。 离医圣祠不远的白河岸边,一处占地200亩的建筑群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将是宛西制药新的行政中心、营销中心和科研中心,以及南阳张仲景制药公司所在地。和医圣祠相比,这个尚未竣工的建筑群虽然没有名人的题词作赋,但这家企业带给南阳人民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农民脱贫、工人乐业和财政增收。还有,在参观、了解了这家企业后,许多专家学者发现,这家企业不但给当地带来了财富,还给中国的中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改革探索,为中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宛药模式”。 专家们总结认为,“宛药模式”不是一个单方面的改革“处方”,而是一套“综合治疗”的解决方案,其基本特点可归结为:农业工业化、工业民营化和资源区域化。其基本思路是把农业改革、国企及工业改革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工业、区域经济三者的对接。 但专家们也指出,“宛药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第一,这项改革涉及人数众多的农民和敏感的土地问题,处理企业和农民的关系有一定难度。第二,通过改革把国有企业全盘民营化,容易带来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失业问题。第三,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改革不能很快给地方经济带来收益,势必遭到政府部门的干预。而且,因为是综合改革,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为整个改革带来隐患。 作为这场改革的领军人物,孙耀志在南阳白河岸边他的新建筑群工地前向记者表示,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家,他最该感谢的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自己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改革的成功经验,他觉得应该进一步总结推广,而对改革中的教训和风险,也应该进行反思和防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