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评论:让非法传销无容身之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08:38 人民网-市场报 | ||||||||||
近期以来,非法传销活动又有所抬头。一些地区传销和变相传销十分猖獗,有的传销甚至根本就没有产品,纯粹就是拉人头,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特别是前不久发生在重庆的有2000名大学生参与的非法传销活动,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是什么手段让这么多人丧失理智,铤而走险;又是什么伎俩让高学历的学生抛弃学业,沉醉其中。非法传销,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
来自公安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已发现各种非法传销活动500多起,涉及20多个省市,数百万人,非法经营数额达数百亿元。今年以来,部分地区的传销活动有扩大之势,而且出现了涉及面更广、手段更隐蔽的网络传销。严重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 非法传销之所以能够迅速蔓延,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一些职工下岗,失去工作后生活质量下降,在无其它挣钱渠道的情况下,盲目听信传销者编造的一夜暴富的神话,加入传销者行列;二是低收入的农民因收入增长缓慢,十分渴望致富,抵御不了传销者花言巧语的蛊惑,成为传销者的俘虏;至于大学生对传销活动的趋之若骛,则是被传销团伙抛出的“精神鸦片”所麻醉。 在经济调整时期,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对金钱的渴望与职业的不确定导致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思维呈游移状态,对社会上出现的“致富之道”充满好奇和向往,传销团伙正是抓住大学生们的这一软肋,实施他们的“攻心”战术。他们为传销行为披上个人奋斗等冠冕堂皇的外衣,以虚假的成功案例刺激大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精神潜力,炮制诸如“三个月开宝马”等一夜暴富的案例蛊惑人心;以集体生活方式、“亲情管理”模式、“吃苦耐劳”形式和相互激励机制等为诱饵,博得这些涉世不深、接触面不广的大学生的认同,继而使他们身陷其中难以自拔,以达到扩大传销网络,暴敛钱财的目的。 实际上,只要在传销这个圈里混过的人都明白,到这里,学的就是欺骗,因为没有哪一个人不是被骗下水的,你骗我交钱进来,我再骗别人垫背。一夜暴富仅是一个幻想,天上从来就不可能掉下馅饼。那么,明知传销是个魔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饱读诗书的大学生一往无前?明知传销是被打击取缔的对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明知传销害人害己,为什么一些已经被解救的人员还有传销情结,甚至重新回到传销窝点? 凡此种种,值得我们反思。 对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施以重拳,早在1998年就已经开始,但传销活动仍是屡打不绝,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看来,面对牟取暴利这一“挡不住的诱惑”,只靠公安、工商等部门进行打击,还不能治本。遏制和取缔非法传销,需要唤醒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诸如,强化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尽人皆知传销是非法行为,坚决不能参与;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与非法传销做斗争的积极性;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狠狠打击传销头目,以绝后患。 针对不少大学生参加传销的情况,教育部门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的精髓是制衡人们的极端自私行为。要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拜金主义,功利思想。同时,学校要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靠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劳动部门要广开就业门路,为大中专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有了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能更好地抵御那些“一夜暴富”的诱惑,使非法传销组织者没有可乘之机。 总之,治理非法传销,须采取高压手段,多管齐下,让非法传销活动如过街老鼠,无容身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