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QS认证逼近 中小食品企业遭“灭顶之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08:15 赢周刊

    中国食品行业正面临着一次大洗牌——继2002年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修订完善《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建设食品安全监控检验和信息体系后,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QS认证又波及了食油、大米等五个食品行业近70%的中小企业,而更多的食品种类将会陆续纳入QS认证体系。一时间,中小企业人人自危。

    然而,假如之前暂未纳入QS体系的食品行业以为可以得到喘息而偷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着乐的话,现在他们可能已经笑不出来了。即将为食品行业带来大震荡的绝不仅只一项QS认证,随着近两年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被曝光,一个个行业标准迫不及待地浮出水面,使原来准入门槛低、长期缺乏监管的各类食品行业措手不及地进入了洗牌阶段。

    低成本进入再不可能

    在食品行业打滚了多年的吴先生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回老家安徽成立一家碳酸饮料企业。经过了几年的调研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怀揣着10多万元本钱的他看中了朋友答应提供的两条改装生产线,雄心勃勃地准备着自己的创业之旅。然而,今年再次回到老家物色厂房用地的时候,他骤然惊觉:所有情况都改变了——不少原来十分红火的中小型饮料企业都纷纷关闭,剩下的仅在步履维艰地苦苦支撑。

    再到主管部门一了解情况,吴先生呆住了。他对这次创业计划充满信心的主要原因是朋友手里有两条优化过的二手生产线,生产效率与全新的品牌生产线不相上下,而且维修更为简便,价格仅为名牌生产线的几分之一。可是,如严格按照目前饮料行业的国家标准执行的话,为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类生产线是不能通过审批投入使用的。

    此外,标准对包装、厂房面积、生产规模等方面的规定也是低成本预算难以逾越的门槛。吴先生算了算账,按他原来的预算,以低收入人群作为消费群体,低成本运作,生产中低档碳酸饮品,首次投入只需15万元左右。然而如果完全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购买全新的名牌生产线投入运作,起码需要一次性投资四五十万元。门槛骤然抬高了那么多,吴先生酝酿了好几年的创业计划自然泡了汤。

    但无奈的苦笑之后回头想想,被拒诸门外虽然令人失望,却总比那些面临着被清理出局的尴尬境地的中小企业好得多,起码这数年的积蓄不会全打了水漂。

    行业标准高不可攀

    而对于那些已经投入了资本,正在运作的中小企业来说,以“骑虎难下”来形容其尴尬境况丝毫不算夸张。

    番禺和东莞有很多几十到一两百人规模的中小型饮料企业,本来,炎炎夏日正是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旺季,但今年的盛夏,谁也不好过。

    低矮的厂房、落后的生产……这些都是主管部门整改的目标。别说要求越来越高的FGMP、HACCT等标准,单一个饮料业内的行业标准已经使他们愁断了肠。

    经营果汁饮料已有数年的王老板对媒体有一种强烈的抗拒,一听说记者要来采访,马上以出差为由挂断了电话。而当记者随着知情人摸到厂门外时,他才勉强地解释:“我们都曾是媒体曝光的‘受害者’。”

    话匣子一打开,其实中小企业主们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由于当初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门槛很低,许多中小企业都有着“先天不足”的致命伤,而低价、低利润产品的定位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生产上投入太大的成本。反正食品饮料中不含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的物质,吃不坏人,也就这么做下来了。没想一轮“非典”,再加上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监管部门真的狠下心来抓饮料质量。

    “食品行业原来比较混乱,像饼干、糖果等一直都没有一套统一的行业监测标准,人们心目中只要是能通过卫生检测,不出事故的企业,就是安全正规的企业。”——可是现在呢?毒奶粉事件发生后,整个乳业草木皆兵。潮汕凉果出事后,广东凉果制造业的地区行业标准马上出台——所有曾引起公众注意的行业,都首当其冲。有国家标准的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查处,没有国家标准的就马上制定地区标准或行业标准。

    对于资本雄厚、生产规范的大企业来说,要达到这些标准自然轻而易举,何况由于行业标准一般是由该行业的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协会转而会委托专家和业内具代表性的大企业来拟定标准的草稿,所以大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和企业标准多多少少会对行业标准的拟定有所影响。

    众所周知,一个大型食品企业的资金实力动辄是小企业的十倍到几十倍,要中小企业达到这种“大企业模式”的标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那如果达不到标准又怎么办呢?

    中小企业面临出局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雷红涛指出,无论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都分为“强制性执行”和“非强制性执行”两种,前者包括卫生检测、安全成分检测等标准——这是保证消费者健康的基础,所有企业都必需达到,否则主管部门可以马上勒令其停业整顿或关闭,而后者则涉及商标、生产规模等若干规定,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地达到。

    一般来说,行业标准只是在还没有国家标准的时候应用的,但事实上,现在很多行业和大企业都在做“危机公关”。为了重新建立消费者的信心,联合制定一些高于国家标准的认证标准,如饮用水的“安全饮品认证”等,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行标”。

    市场在规范,无论对大企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一下子涌现出那么多高不可攀的标准无疑是中小企业的一次“灾难”。达不到卫生、安全等强制性标准的,黯然离开却也无话可说;但即使是完善了卫生条件,还有环境、生产设备等一系列的投入要伤脑筋——虽说达不到非强制性标准或者行业认证不会马上被勒令停业,但隔三差五的罚款,还有媒体对“不达标企业”的一再曝光,无不显示着监管部门要继续严厉整顿的决心。

    一位与大部分食品行业都打过交道的食品原料供应商直言不讳地说,在他接触的中小企业里,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达到这些标准,真要查处起来,全部都得关门,届时影响绝不会小于年初QS认证带来的行业风暴,而且涉及的行业面只会更广——至于这些企业现在为什么还能存续下来,这位业内人士认为,是监管部门有意给他们一个缓冲期,让他们看清方向、自谋出路。

    “生”与“死”的抉择

    “出路?还有什么路可以选择?不外乎就是‘生’和‘死’。”——这自然是中小企业主被逼急后的气话,但细想之下也不无道理。到了清查真正不留余地的那天,只有努力达标的少数企业可以留下来,其余的只能关闭或转移至地下。

    几个月或一年半载——谁也不知道这些中小企业还有多少时间。

    面临生死抉择,不同的企业态度也截然相反。

    王老板是一个积极的例子。自从上一次生产条件的检测不合格后,他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厂房重修了一遍。记者经过反复要求,终于得以进入新厂房观看:宽敞明亮的车间、精美的铝合金窗、簇新的生产线——俨然已有了正规大企业的影子。他指着那几条印着名牌标签的生产线,有点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邀请了行业内最著名的大企业为我们改换了所有的落后设备,并对我们目前的生产状况做了检测和评估。当然现在不可能马上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但一步一步来,我们有信心做到。”

    但当记者问到购置新设备和重新装修花了多少钱时,他的脸上再也掩盖不住心痛的表情,支吾不语。

    尽管王老板没有透露技术改造的具体花费,但有专家表示,像这类碳酸饮料的生产线,最好的要上百万元一条,次一些的起码也得几十万元,再加上杀菌、除尘等设备的购置和环境改造——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这么算来,也难怪记者观察到的中小企业,都以消极应对的态度居多,像王老板这样肯舍大本的,寥寥无几。不是企业愿意“坐以待毙”,而是条件和资金的限制令人却步。

    有企业表示,食品企业的资金回笼比较快,储备资金一般都不多,何况低档食品生产其实只是一个微利行业,单品最多就赚一到几毛钱,整个企业的总资产加起来都不到几十万元,如何再拿几十万元出来投资技术改造呢?

    如今的他们,只好抱着侥幸的观望态度,希望一旦绝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标准,监管部门能“法不责众”,放他们一条生路。然而,从年初QS认证狠狠刷掉近90%的食用油企业来看,这种渺茫的希望还不如积极行动来得实际。

    法律和标准是刚性的,要么尽快达标,要么坐等出局。

    中小企业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行业的整顿和规范,无论对国家、对消费者还是对行业未来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把一大批生产条件恶劣的小作坊式企业淘汰出局,有利于扶持规模企业、名牌企业。只要是能留下来的企业,远景绝对乐观——这对中小企业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有不少中小企业主确实十分委屈:食品安全事故的始作俑者多是那些无证照的黑心经营者或地下作坊,可是此刻却连他们这些合法注册的企业都惨受牵连。各项指标、认证的标准太高,不是他们不愿改善,而是硬件、资金等方面一时的确难以支持。

    其实,这类中小企业在整个食品行业中占的不仅是大多数,而且是绝大多数。他们有着特定的消费群体,解决了无数的就业岗位……真的要一刀切地把他们“赶尽杀绝”吗?

    专家认为,“赶尽杀绝”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因为在这些企业中不乏有资质、有潜力做大做强的企业,也有很多在低收入消费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的产品的生产企业。目前,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处罚仍留有余地,也说明了他们希望这些企业可以寻求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整改方向。

    像王老板这种本身条件比较接近行业标准,又能以其他途径获得改造资金的,应该抓紧时间积极改造技术条件,争夺早日达标;而一些有潜力和资质的企业可以接受大企业的并购,继续生存。不想放弃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和原有消费群体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采取联合出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整合之后的新企业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还能降低成本、提高信誉和企业竞争力。而且,经过整顿后的市场将会重新安排各自的市场份额,巨大的商机正等待着能安然度过逆境的企业。也许,中小企业不但不至于面临“灭顶之灾”,还能在风雨过后更快地发展壮大起来。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食品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