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走进深市上市公司 第1站·中集集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06:1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印象

  透过中集研发中心8楼会议室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深圳湾的全景。采访开始时,窗外正风雨大作,海上铅灰色的云层中,一道道金色的闪电不时划过。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背对着狂风暴雨中的深圳湾,麦伯良表情沉静。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我们的话题从这幢漂亮的蓝色玻璃幕墙大楼开始。你们看它的外形是不是很像一艘船,背依南山,面向大海,对面就是香港。麦伯良说,这栋楼是2002年也是中集20周年的时候建成的。其实,建这栋楼的想法在中集15周年的时候就有了,但当时觉得建这么一栋楼的时机未到。

  因为我希望更务实一点,不希望中集给人一种浮躁、自大的感觉。这幢楼是中集20年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中集迈向世界级企业的一个新起点。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那一年,丹麦宝隆洋行与香港招商局在蛇口合资建立中集公司;1986年,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1987年中远参股,恢复集装箱生产;1989年,生产出第一万个标准箱;1994年,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而到了2003年,公司年生产集装箱115.9万标准箱,销售117.3万标准箱,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已是世界集装箱业无可争议的龙头老大。近十年来,公司主营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39.5%和24.7%。

  没什么秘密,只是因为我做得早,又善于学习,我看懂了集装箱这个东西,就有把握了。何况,以前我们也不断地在交学费,在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正日渐强大,但真的要成为在一个行业里有话语权的老大,这样的企业在中国还是屈指可数。我们最关注的自然是企业高速成长的秘密。为什么中集总能够在发展的关键时刻踩准步点,像1996年、2002年,市场很差,大家都看不清行业发展前景的时候,麦伯良果断出手,大规模提升产能,并很快尝到了甜头,几个回合,就彻底把对手甩到了身后。

  没什么秘密,只是因为我做得早,又善于学习,我看懂了集装箱这个东西,就有把握了。何况,以前我们也不断地在交学费,在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麦伯良是一个典型的广东人,长得很精干,一口带着粤语腔的普通话,不时夹杂着一些英语。

  除了极少数资深外交家,在中国人中,我去过的国家可能是最多的,有70多个。每年要坐50多次飞机,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这样就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可以说,中国的企业家很少有像我这样,在国际业务上有这么多的经验。

  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麦伯良就开始研究产业转移的问题,到1996年,他又研究过整个产业格局,我研究得很细,我知道我们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做企业来不得一点虚假的东西,来不得一点随意的决策,拍脑袋的决策。

  在谈话中,麦伯良的每一句话都非常实在,没有什么程式化、概念化的总结,他主要谈一些简单的理念、经验和实例。很多来访者都希望我用数字来说明一下问题,其实数字只能起一些分析作用,在实际营运中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比如说供求关系,就非常复杂,绝不是简单的供大于求,或供过于求,而是和品种、地点、时间等很多因素相关,你通过数字分析很看好的时候,我可能就不看好,你不看好的时候,我可能很看好,这就是生意。

  这或许就是麦伯良说的现实主义,而正是这种现实主义使麦伯良的职业生涯和中集集团的高速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并在20年后,两者同时成为了巨大的成功者和成功企业的代名词。

  现实主义使麦伯良成为了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一个浸淫市场多年,绝顶聪明的生意人,这是我们这个调研小组对麦伯良相当一致的第一印象。

  1981年,麦伯良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当时我完全可以留在广州,但我这个人喜欢挑战,千方百计争取了一个来深圳的名额。

  在蛇口工业区劳动服务公司待分配的时候,中集正好有个项目,找不到人画图纸,麦伯良被叫去帮忙。一个星期后,总经理丹麦人莫斯卡就让麦伯良留在了中集。从技术员开始,他先后担任了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在1985年公司濒临破产之时,麦伯良坚决地留了下来,并参与主导了中集的历史性转折。在1992年他被董事会聘为总裁之后,他预见到集装箱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果断把握了这种历史性机遇,策划实施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行动,在中国沿海的大连、上海、天津、青岛、深圳、南通、江门等地建立了18个生产基地。中集因此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能够生产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箱集团。在商务部公布的2003年中国出口额最大企业名单中,中集集团列第11位。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公众股东回报年均增长23%以上,公司法人股东招商局和中远集团在1987年分别投资了180万美元,至今单是分红就已拿到2000万美元,所持股票价值20亿元人民币。

  中集的成功也给麦伯良带来了相当大的自信:在集装箱行业,中集没有对手,即使对手出现,也是在10年之后。新进入的半挂车行业,我们比潜在的对手早了两、三年,今年就可以做到全国第一,明年争取世界第一,等到对手进入,我们早就确立了明显的优势。

  现实主义使麦伯良成为了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一个浸淫市场多年,绝顶聪明的生意人,这是我们这个调研小组对麦伯良相当一致的第一印象。

  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造就今天的麦伯良和中集集团的,绝不仅仅是现实主义。更重要的、更深层的,是在麦伯良身上,以及整个中集团队身上,所洋溢出的一种商业理性和人性关怀、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完美结合的力量。

  整个世界集装箱行业的容量并不大,每年300多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是个小行业,所以麦伯良经常向别人解释为什么中集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还要喊出迈向世界级企业的口号:

  不到年销售1000亿人民币的规模,就不是一个世界级企业;不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不在商务、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就不是一个世界级企业。

  我们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仅有产销量第一是不够的,我们要在产品的安全、环保、节能、智能化以及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为行业、国家、民族、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才能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领导者。

  如何实现这种理想?中集的提升和扩展能力有什么保证?

  我们首先要为员工提供一个事业平台,中集现在的事业平台是我们在迈向世界级企业目标过程中的挑战和机会。我的责任是为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认同中集文化理念的人不断去优化和拓展这个平台。

  团队!除了团队还是团队!

  在采访中,麦伯良说得最多的是团队:中集的优势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但最重要的是团队。对手可以复制其它东西,但最难复制的是团队,我花了13年时间打造这支团队。

  在中集的内部刊物上,几乎每一期都可以看到麦伯良与员工的交流。在今年的6月8日晚上,中集举办了一个总裁与员工的对话活动,主题是共话员工成长,感悟中集人生,近千名员工参与,持续了3个多小时。我们仔细阅读了对话活动的录音稿,那种交流中的坦诚、深入和向上精神,令阅读者感动,中集团队的凝聚力、理想主义色彩更是跃然纸上。

  我们首先要为员工提供一个事业平台,中集现在的事业平台是我们在迈向世界级企业目标过程中的挑战和机会。我的责任是为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认同中集文化理念的人不断去优化和拓展这个平台。

  麦伯良把国富民强改成了国强民富,作为中集的核心人力资源理念,印在了职工佩戴的胸卡上,一字之差,别有深意。

  中集一定会建立一种机制,不是为钱,是为了这个团队能把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使命结合在一起。我没有一分钟停止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是想做得更好,更规范。

  作为一个带领中集高速发展的领导者,做了十几年的总裁,麦伯良有没有考虑过MBO的问题?

  面对我们的这个提问,麦伯良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很严肃:中集一定会建立一种机制,不是为钱,是为了这个团队能把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使命结合在一起。我没有一分钟停止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是想做得更好,更规范。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在谈及自己的经营原则时说,好景时,我们决不过分乐观;不景气时,也不过度悲观。麦伯良的理念与之十分相似:风和日丽是机会,狂风暴雨也是机会。

  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和日丽,狂风暴雨谁都要面对,只要你的肌体比别人健康,你就能在狂风暴雨中赢得机会。

  中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战胜自己,企业要有危机感,很多企业的失败都来源于内部,我们必须充满创业激情,我对我们的团队充满信心。给我15年,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企业!

  10年前,中集集团在深交所上市,10年后,与中集同一阶段上市的企业大部分已经凋零,而中集则雄心勃勃地喊出了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远大目标。在进入全球化竞争下的中国,在制度大变迁的中国,麦伯良,这个将现实主义的理性和理想主义的激情集于一身的企业家,应该更值得我们的期待。(记者张伟弟杨宇东)

  中集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与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对话

  使命决定我们必须立足全球

  记:中集集团生产集装箱的历史有22年了,麦总您在中集工作的时间也有22年了。是什么动力让您在中集一直工作到今天?

  麦: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1981年我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深圳这个充满挑战的地方。现在任何时候我都想到公司里来,我非常喜欢这个团队。10多年来,中集的股东信任我,即使遭遇挫折,对我的支持依旧坚定不移。我有一个心愿,要把中集建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看到中集的事业一天天地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迈进,我很有成就感。中集是我事业的一个平台,离开了中集,离开了这个团队,我还能有多大作用呢?

  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对许多企业来说只是纸上谈兵,而中集已经令人信服地做到了。

  麦:谢谢大家对中集的肯定。相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中集仅仅是在国际化的路上领先了一步。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走国际化之路的中集,现在和将来仍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中集的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记:中集的使命是什么?

  麦:在每一位中集员工佩戴的胸卡背面,有这么一段话:在全球市场中,成为能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相关服务的主要供应商,创造为客户所信赖的知名品牌,同时保持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增值,为股东和员工提供良好回报。这就是中集的使命。

  与肩负的使命相比较,中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刚刚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今天大家认同的一点,是中集在集装箱制造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但这个领域对中集来说还是比较窄的一个部分。在集装箱制造领域,中集已经连续8年世界第一。这个世界第一还有两条过硬的标准:一是中集的产品范围最广,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全系列所有品种集装箱的供应商;二是中集接近200个品种的所有集装箱产品的知识产权都是自主拥有的。称中集是集装箱制造领域当之无愧的、有丰富内涵的、过硬的世界第一,我可以欣然接受。但是从交通运输装备和相关服务这么一个大行业来看,中集仅仅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记:参与国际化竞争,肯定会受到全球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但中集似乎熨平了这种周期波动,实现了持续增长。您能告诉我们是怎样做到的吗?

  麦:经济周期不是企业所能避免的。我们可以享受阳光明媚的天气,但在坏天气来之前就要有所准备,有应对措施。风和日丽是机会,狂风暴雨也是机会,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体要比别人强壮。在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韩国现代卖了两家企业给我,其实那个时候我也很困难,但是我平时注意强身健体,身体比他好,所以风暴来临反倒成了我的机会。

  中集的优势是无法克隆的

  记:集装箱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已经10年有余,您在不同的场合都坚定地认为,集装箱制造业在中国至少还有10年的好光景。您为什么如此自信?未来10年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地位不会受到威胁吗?

  麦:我们时刻都有危机感。但是,从目前集装箱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还没有感觉到近期内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首先,中国的集装箱产销量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92%,不折不扣地成为全球的集装箱制造中心。在可预见的未来10年甚至15年,还看不到有第二个国家能替代中国成为集装箱制造中心的趋势。其次,中国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本身就是集装箱生产需要的竞争优势,包括低成本、靠近供货地点,等等。未来集装箱产品的更新换代,如何达到更安全、更环保、更智能化的要求,也将由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来主导。左左右右看过来,能对中国的这一地位造成威胁的,唯一的可能是印度。但在我看来,印度在这一领域与中国的差距还很远,不是10年之内就赶得上的。

  就集装箱产业本身而言,在全世界范围内,集装箱还是大力发展中的一种先进的物流运输装备,还没有出现替代它的概念。在中国2020年的交通运输业规划中,集装箱同样是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个产业,而现在到2020年还有15年的时间。

  所以,我对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未来始终是充满信心的。

  记:中集的成功模式会被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模仿吗?或者说,中集不担心有一天会被对手超越而失去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吗?

  麦:中集今天的优势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我们有理念的优势、文化的优势、制度的优势,还有情感的优势,中集人特别抱团,我们的团队是其中最重要的优势。当然,还有成本的优势、技术的优势、基地覆盖的优势、产品线广的优势,以及将来能够为客户提供有价值服务的优势。这些优势形成中集的总体优势,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拷贝。比如基地覆盖的优势,集装箱生产基地不是有钱就能建起来的。土地资源紧张,去哪里买地?集装箱需要就近供货,不在沿海、不在港口附近建基地,到内陆去行吗?

  也许有的优势竞争对手能拷贝,但团队是不能拷贝的。建立一个万众一心、有共同理想、有战斗力的团队,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经历风雨。我坐在总裁这个位置上13年,我花了13年的时间打造了这样一个团队。建立一个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团队不是能力的问题。肯定有人比我能干,但他需要时间,有时间没有经历考验,这个团队也是成熟不起来的。

  中集的竞争力是系统的、全面的,中集每天都在建立它的竞争力、延伸它的能力。我不敢说别人一定跟不上,反正到今天为止,我还看不到这种可能。

  再拿一个世界第一

  记:在集装箱领域,中集的地位别人已经无法撼动了。中集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呢?

  麦:近期我们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在夯实集装箱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半挂车,这是两三年内的业务重点;另外,我们很快就会启动集装箱的延伸服务,这种服务是一站式的服务、涵盖集装箱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其他和集装箱有关的服务也在我们的发展计划之中。单是集装箱的维护、维修和配件,1年的全球市场在15亿美元左右。如果再算上集装箱的堆存、租赁,这个市场就更大了。我想说的是,不单是集装箱的制造有增长,整个集装箱行业的发展还有空间。大家应该看到,未来几年,中集在集装箱制造及其相关服务方面依然会有增长。

  记:在半挂车领域,中集也要做世界第一吧?

  麦:对。中集半挂车今年的销售目标是4万辆,做到中国第一;明年翻一番,达到8万辆,就能做到世界第一。但这仅仅是产销量上的世界第一,就像1996年时中集在集装箱上取得的世界第一。当然,接下来的4到5年时间,我们会逐步丰富世界第一的内涵,如同我们在集装箱上已经做到的综合性的世界第一。

  中集很多在集装箱业务上的优势可以用在半挂车上,此外,半挂车一些特有的优势还需要重新建立,但中集在这方面的基础无疑强于竞争对手。

  记:中集成为世界第一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开展收购兼并的过程。为了发展半挂车业务,中集近期就收购了3家中国企业和1家美国企业,并获得了成功。可以让其他人一起来分享一下您的收购心得吗?

  麦:我是一向主张合作的,购并其实也是一种合作,是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推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不会停止购并。确定购并目标,不光要看它是否符合中集的战略需要,还要看是否物有所值。我是一个务实的人,不会光是为了战略而付出风险很高的代价去收购。

  记:其实,许多被中集收购的企业自身条件并不差,他们为什么心甘情愿地被你收购呢?

  麦:加入中集,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不加入中集,他们只能面对中集的竞争,但他们能竞争得过中集吗?

  记:看来,中集从不担心会被竞争对手打败。

  麦:中集最大的对手应该是自己。我们从来不怕被竞争对手打败,就怕被自己打败。(记者 郑初一 姜瑞)

  [机构看法] 高盈利 高成长 高价值

  一、极具投资价值的公司

  1、附加经济价值是评判公司价值的重要标志

  国外的研究表明,股价走势与其附加经济价值(EVA)高度相关,这一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将附加经济价值作为评判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准。用附加经济价值来评判企业价值的核心在于:企业价值是投入资本回报率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和投资率(成长率)二者的函数,也就是说,高价值的内涵是高盈利和高成长并行,两者不可偏废,只有成长性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企业价值或EVA增加的前提下,成长性只会伤害投资者。

  2、中集集团股票的走势用附加值理论可得到解释

  公司投资资本回报率虽有起有落,但中国的利率水平(反映资本成本趋势)经1996-2002年的8次减息后一路走低,公司ROIC从未低过资金成本,表明公司EVA年年增加,这是公司股价屡创新高的内在动力。

  3、高盈利与高成长

  1990-2003年公司营业额年均增长38.02%,1994-2003年累计实现净利润326351万元,相当于上市之初资本的25倍,净利润年均增长28.17%。

  4、股东的高收益和高回报

  上市以来,公司A、B股股东年均回报率高达29.77%和49.79%。公司累计向社会公众筹资251470万元,累计以现金分红方式回报投资者78220万元,现金回报率达31.11%,若不计最近一次筹资,现金回报率高达55.82%。

  二、高成长的外在动力

  1、全球集装箱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全球集装箱运输由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近20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全球集装箱化率已由1981年的20%上升至2003年的65%左右。全球集装箱海运量的增长保持略快于全球海运总量的增长,1990--2000年全球海运总量年均增长2.9%,集装箱海运量年均增长8.9%。据国外海运专家的预测,2007年全球集装箱海运量将达到3.6亿TEU,比2003年增长38.46%,年均增长8.48%。

  2、中国集装箱海运量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25年来年均增长9.4%,外贸进出口总额在1998年以前年均增长14.76%,之后增速加快至23%以上。在外贸高速增长拉动下,中国集装箱化率不断提高,1991年仅30%,2002年已达56.7%。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上世纪90年代年复合增长率达32.61%,近五年仍高达27.8%,2003年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已占全球总量的18.7%。

  3、全球集装箱制造业历史性地向中国转移

  由于中国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全球集装箱制造业于上世纪90年代初历史性地向中国转移,中国集装箱产销量已连续11年居全球首位,产销量和产能全球市场份额均已超过90%。

  三、高成长的内生元素

  1、成功的资本运作与集装箱业务的产业整合

  公司刚上市时仅有两个生产基地,产能不过5万TEU,经过一系列兼并收购和整合后,目前已有16个遍布国内沿海、靠近港口的生产基地,形成了明显的基地布局优势。公司快速整合原本散落在不同竞争对手手中的存量产能、市场份额和经营性资源,使公司即便在行业处于周期性低谷、总量不增长的条件下,仍保持增长。

  2、半挂车业务的产业整合

  目前国内道路运输车辆生产厂家众多,产业集中度相当低,这为中集集团通过产业整合获取成长留下了巨大空间。两年来,公司先后收购了美国的HPAMONONCORPORATION和国内的扬州通华、济南考格尔、河南华骏,建成了国内目前产能最大的中集重机东部工厂,初步形成了五大生产基地分布合理、互为支持的战略态势,成为中国专用车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3、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以麦伯良总裁为首的管理团队提前对手两三年准确预见到集装箱、半挂车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和集装箱海运业周期性大机遇,并且行动有效,执行到位,在海运业复苏前迅速扩大产能,在行情高涨时满负荷工作。管理层的全球视野、卓越的行业洞察力和反周期操作的魄力,以及看准大方向的同时精确把握切入时机的娴熟经营技巧,构成了公司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是任何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

  四、未来的成长因素

  1、中国经济上了新的增长平台

  中国经济经历多年7%至8%的增长率之后,从2003年下半年起,增速明显加快至9%以上,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已进入了有实质性消费需求支撑的房地产、汽车产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进而带动包括钢铁、机械、煤炭、食品、建材、电力、纺织服装等一批高增长产业群持续走强的重化工业中期阶段,上述行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大规模性决定了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至少可持续15年。

  2、中国因素令全球集装箱海运业景气周期出现延伸

  中国因素正在改变着服务于全球贸易的全球海运市场的格局和运行周期,集装箱海运业的景气周期过往一般为16个月至24个月,此轮旺景自2002年第三季度以来已接近两年,但目前仍看不到转入衰退的迹象。目前运力基本需求仍然紧张,船公司纷纷看好后市,新造船订单已排至2007年以后,克拉克森预测未来三年全球新增运力将达250万TEU。我们认为2005年底以前海运业仍将保持繁荣,箱价坚挺,但前提是全球经济保持稳定,若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即便是中国因素也无法阻止全球海运业的萧条。

  3、公司为集装箱海运业新一轮旺盛需求准备了充足的产能

  全球集装箱的需求典型增长速度为8-9%,据此计算未来每年需求量在250万TEU左右,中集集团通过前10年的积累,特别是近3年在行业处于低潮时以最快速度扩充产能,现已占全球产能的60%,完全可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4、新的利润增长点呼之欲出

  首先,2004年下半年公司将正式启动集装箱服务业,包括集装箱维修、堆存和租赁等,市场总规模虽不大(约80亿元人民币),但成本低、毛利率高,短期内将取得较好收益。其次,半挂车业务将成为公司未来最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半挂车产能已达5.2万台,预计2004年产销量达到4万台,成为中国第一;2005年产销量达到8万台,成为全球第一;至2008年公司集装箱制造及相关服务、半挂车制造三大类业务的全球市场份额将分别达到65%、55%、40%,总销售规模超过700亿元人民币。

  五、盈利驱动因素分析

  1、持续的高盈利能力

  净资产回报率(ROE)是综合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它由公司的营业、投资、筹资活动和税收决定。我们对公司净资产回报率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除1994年和1999年较低外,十年平均达31.76%;净资产回报率(ROE)平均达到22.29%,净利润率平均为5.96%,这种持续的高盈利水平在制造业中是罕见的。

  2、持续获得较高毛利率是首要的驱动因素

  集装箱制造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要原材料(钢材和木地板)大约占总成本的45%和15%,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并不是很高,竞争非常激烈,1989-2002年箱价总体呈下降趋势,加上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行业整体毛利率水平并不高。但中集集团的毛利率相当稳定,除2002年、2003年略低外,平均达16.53%,这主要得益于:

  ①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具有天然的低成本比较优势;

  ②实行精益化管理,消灭生产、库存、不合理流程、多余动作、交通运输、返工等七种浪费,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持之以恒降低制造成本;

  ③实行集团化管理,即利用公司上下游极强的谈判议价能力,通过统一采购、统一订单、统一融资、统一安排生产降低原料成本和融资成本。如今年上半年在出口退税下调4个百分点、钢材均价上涨40%的不利情况下,公司通过适时批量采购,同时调控卖箱时机,使用钢成本仅上升30%,箱价上涨40%,毛利率重返16%以上的水平,为净利润同比上升178%奠定了基础;

  ④通过规模经济,大大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在1985年到1995年期间增长了20倍,单箱费用下降了40%,近8年来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一路下降,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高效率是持续高盈利的第二动力

  公司投入资本周转率是较快的,平均达到3.22次/年,营运资本需求与销售额之比平均为9%,大大低于美国机械设备制造业19%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应收账款证券化(ABCP)降低了营运资本需求。

  3、一定程度的负债经营是第三动力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采取债务(尤其是外汇债务)融资方式,资产负债率在2000年以前一般在60%以上,近几年逐步下降至40%以下,财务结构比率及杆杠乘数十年平均为126%和99%,表明公司获取高收益并未冒太大风险,发展非常稳健。

  公司的负债经营是有保障的,主要因为:①应收账款回款风险小并进行了证券化;②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信誉度高,融资成本低;③投入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其资本成本。

  4、适中的税率也为较高的ROE作出了贡献

  由于中集集团是国内最早的中外合资公司,一直享受税收优惠,综合税率在20-25%之间,这为公司较高的ROE作出了一定贡献。

  六、未来保持较高盈利能力完全可以预期

  1、垄断竞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超额利润

  全球集装箱制造业现基本由中集集团和胜狮货柜主导,他们在生产、研究、市场开发及服务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已成为新进入者的关键壁垒,价格战已不可能发生。公司相对于集中度较低的原材料供应商和竞争激烈的船公司议价能力极强,完全有能力将原材料涨价因素转嫁给客户,从而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2、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综合毛利率

  公司近三年来非常注重产品线的延伸,重点开发附加值高的冷藏箱、特种箱和罐箱,随着冷藏箱和特种箱业务比重加大,公司综合毛利率仍有上升空间。

  3、半挂车未来盈利比重加大

  目前公司半挂车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6.12%,预计未来五年半挂车收入将呈几何级数增长,逐步显现出规模效应,毛利率逐步提升,公司净利润仍将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增长。半挂车的毛利率水平在成熟市场一般为11%,中国目前仅4%,公司已由2002年的-0.12%提升至目前的9.58%。

  预计2004-2006年半挂车产值分别达到20亿、60亿、100亿左右,对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0%、20%、30%左右,对净利润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11%、27%左右。随着半挂车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公司整体抗周期性波动风险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国信证券交通运输行业首席分析师唐建华)

  刘姝威:超越自我

  中集集团不仅是国内行业老大,而且稳坐世界同行业头把交椅。中集集团把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面。似乎中集集团已经没有竞争对手。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龟兔赛跑的故事。1991年当时的世界第一韩国年产34.9万TEU,远远把中国抛在后面,而5年之后,中集集团超过韩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一。现在,作为行业领跑者,中集集团必须超越自我,因为中集集团最大的竞争对手正是企业自身。

  8月12日中集集团发布了2004年中报。2004年上半年中集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75.36%;实现净利润9.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78.63%。

  2004年上半年中集集团的盈利能力明显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由上年同期10.51%提高到15.58%,同比提高5个多百分点。中集集团的偿债能力也有所提高,流动比率由上年同期1.26提高到1.44,速动比率由上年同期0.88提高到1.03,资产负债率由上年同期58.59%下降到56.9%。中集集团的管理能力也有一定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由上年同期3.38提高到4.23,总资产周转率由上年同期0.75提高到0.87。

  2004年上半年中集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升75.36%,主要由于集团生产能力扩大,销量增加,同时干货集装箱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上升121.56%,净利润同比增长178.63%,主要由于集装箱价格上升幅度超过原材料成本上升幅度,毛利率比去年同期高出3%以上。净利润上升幅度大于主营业务利润上升幅度,主要原因是营业费用增幅较小、财务费用出现负增长。

  同时,我们注意到,2004年上半年,中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由上年同期-349,567,686元进一步下降到-942,492,466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由上年同期--9,499,311元进一步下降到--138,353,406元,主要由于集装箱销售量和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应收款项数额相应增大,应收账款由上年同期32亿元上升到62亿元。

  中集集团提出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技术先进、充分柔性,资源共享、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2004年7月,中集集团在山东省章丘市投资建设中集车辆山东基地。山东专用车基地第一期投资完成后,年设计生产能力2万辆各类专用车,预计2005年初投产。建设中集山东专用车基地是中集车辆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中集集团只有不断前进,才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只要中集集团止步不前,或者速度放慢,我们可能看到新的龟兔赛跑结局。根据中集集团2004年中报,我们看到中集集团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2004中期 2003中期每股收益0.93 0.66每股净资产 5.94 6.25净资产收益率 15.5810.51扣除后每股收益0.89 0.64流动比率1.44 1.26速动比率1.03 0.88应收帐款周转率 2.342.21资产负债比率 56.9058.59销售毛利率 15.85 12.47主营业务利润率 15.75 12.47存货周转率3.92 3.56固定资产周转率 4.233.38总资产周转率 0.87 0.75

  20余年风雨路

  1980年1月14日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集装箱财团有限公司(由丹麦宝隆洋行与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组成)签订合资经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总协议。

  1982年5月3日 生产出第1台集装箱。

  1986年8月27日 暂停集装箱生产,转产多种经营。

  1987年7月1日 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参股,公司改组为三方合资企业。合资后中远和招商局各占股45%,丹麦宝隆占股10%。

  1987年11月 恢复集装箱生产,当年共生产集装箱243个标准箱。

  1989年9月1日 复产以来生产出第1万个标准箱。

  1993年2月26日大连货柜工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大连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完成股权重组,中集占其重组后注册资本的51.18%。

  1994年3月23日 中集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994年4月8日 中集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994年4月 累计生产10万个标准箱。

  1994年7月7日 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有限公司72%股权。

  1995年12月9日 通过中集(香港)公司收购新会中集(大利)80%股份。

  1996年9月29日 上海中集冷藏箱正式投产。

  1998年10月5日 累计生产100万个标准箱。

  2002年4月16日 正式启动半挂车业务。

  2002年8月5日 生产出第300万个标准箱。

  2003年3月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集香港收购扬州通华专用车股份有限公司13.5%股权,并对其增资,最终持有扬州通华75.53%股权,并将其更名为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5月 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集重机和中集香港分别收购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有限公司42%和6%的股权。

  2003年5月 通过全资子公司购买美国HPA MONON的与半挂车生产相关的资产。

  2003年9月 深圳南方中集东部工厂建成投产。

  2004年1 月 收购漳州招商局集装箱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将其更名为漳州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

  2004年2月 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2004 年4 月 通过全资子公司对国内最大的半挂车制造企业河南驻马店市华骏车辆有限公司增资1 亿元,占其51%的股权。

  2004 年6 月 新设立的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第1台特种箱下线,中集拥有了全球第一个特种冷藏箱专业生产基地。

  主办单位:深圳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报社

  协办单位:国信证券公司

  调研组组长:张育军 严文斌 胡继之

  调研组副组长:张颖 张伟弟

  特邀专家:刘姝威上海证券报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