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当心优惠政策变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06:11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据报道,某省今年出台了20项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内容涉及经营范围、注册资本以及表彰鼓励措施等。其中一条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首次从事商贸经营,实行1至2年的试办期,可以享受免交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 当地政府为促进机关分流人员等创业,竟然想出了试办期这样的办法,可见其良苦用
首先,这样的措施由于只是对特定的一类人群有效,对当地的所有人来说,有违公平原则。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这不仅意味着参与主体必须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还意味着可以从市场守夜人那里得到相同的待遇。但是,针对着特定人群的这一优惠措施,从起点上就导致了参与市场主体间的不平等。这一措施对没有享受到优惠的人有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拼命追赶,但由于政策的限制永远只能落在别人的后面;二是自感无力和享受优惠的人竞争,只得知难而退。谁也不愿意看见这样的结果出现,但这条优惠政策却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显然,这是与当地促进创业的目标南辕北辙的。 其次,可能导致官员寻租。一个面向特定人群的优惠政策,从普适的层面讲是一种稀缺品,稀缺品的分配要依赖于官员的具体执行,这就为寻租留下了空间。既然分流人员或复退军人可以享受优惠,那么,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在办企业时只要想办法得到这样一个名分不就行了吗?这并非妄度,高考有人为了能加分连籍贯、民族都能改,假冒个身份又有什么难的?而如果这样,则不仅败坏了风气,而且由于以另外一种方式导致主体间的平等,完全背离了原先优惠特定群体的初衷。 再次,会增加政府行政的成本。由于是针对特定人群的优惠政策,实施时必须要对相关人员的身份进行甄别,比如进行一些调查工作等,这就是一种增加出来的行政成本。政府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还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防范官员寻租,这无疑又增加了行政成本,况且效果如何还很难说。 所以,这种看上去很美的优惠政策,却由于现实中存在变形的可能,而只会背离出台的目的。解决的办法有两个:如果政府能承受不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结果,那么,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统统给予试办期,统统免费1至2年;如果政府对此承受不了,那么,也可采取另一种一视同仁的措施,谁都不免,让大家在同一起点上进行竞争。实事求是地说,后一种办法看似残酷了一点,但却更利于创业企业在市场的摔打中快速成熟。 从根本上讲,某省出台这种优惠政策,是一种角色错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要担当起守夜人的角色,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保证产权明晰,不能让谁随便侵占别人财产,二是保证履行合约,这是市场运转的必然要求。而现在这种良苦用心,还是扶上马送一程的思路,实际上是不恰当地参与了市场活动,在实践中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上海证券报王希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