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改革的年代思想的年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04:00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刘黄

  从计划经济理论到市场经济理论的艰难探索

  一个改革的年代,必然是一个思想的年代。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科学的发展历程应该是对此的最好诠释。而这场大戏的总调度师和总导演就是邓小平。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艰难的推进一语定乾坤

  著名的经济史专家赵靖如是描述20世纪中叶的中国的经济理论界,“没有什么有代表性的经济思想,没有什么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个别问题上有不同见解的人受到残酷打击”。彼时中国有经济而无经济学、有经济学者而无经济理论。孙冶方主张搞社会主义也要注意价值规律,算经济账,算投入产出,增加财富。顾准强调从社会主义实际出发重视经济研究、重视经济规律研究。但两人都被作为异端遭受迫害。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经济理论界才找到了实事求是认识经济问题的路径。

  1978年,无论如何,都是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即是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这次会议,使拨乱反正、思想的清理、生产力的解放和改革开放正式提上中国的历史日程;也是从此以后,经济理论以及具有实质意义的中国经济科学进入了启动阶段;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和争论,具体经济问题的实践从此展开。

  最为敏锐的“计划与市场”因此成为最开始被涉及的概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底是不是商品经济”,自然也被首当其冲地涉及。

  1979年春天,美丽的无锡,春江水暖,莺花草长。理论界一次重要的会议———“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在这里举行。负责本次会议纪要的经济学家晓亮,当时还年轻,他回忆:“这次会议是最长的一次,开了一个多星期。”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孙冶方

  作为主持人,主持了这次有400多位学者参加的、中心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大讨论。孙冶方之外,参与这次会议大讨论的,几乎囊括了当年的各位经济学大家,包括薛暮桥、于光远、许涤新、蒋学模、卓炯、孙尚清以及当年尚属少壮派的刘国光、董辅、张卓元、吴敬琏。

  会上气氛很好,有人提出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对不对?社会主义价值规律能不能发挥根本作用?经过热烈的讨论,在这些根本的理论问题上,很多学者取得共识:会后这些方面文章广泛发表,形成声势。

  “一提到改革开放,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马上摆上桌面,不可回避。”晓亮说。

  1979年3月,《光明日报》刊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的报道介绍理论界的两种意见,报道说,一种意见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而另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经济如果与之结合,就会导致资本主义抬头”。此时,“市场经济”四个字还属洪水猛兽。

  改革需要理论,理论需要突破。而在中国特定环境下,这种突破需要权威人物的一槌定音。

  邓小平在几次关键时刻果断的论述,让经济理论能够艰难却坚定地推进。

  1979年11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即将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在起草酝酿中,正是此时,邓小平果断、明晰地阐述道: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他还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也有不同。这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一语定乾坤。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功莫大焉。经济学家何伟对此高度评价说,“很多经济理论虽然并不是邓小平发现或提出,但是邓小平慧眼识珠,英明肯定。比如真理讨论,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运筹帷幄,果断决定,能马上排除理论研究中的阻力,他是个决策人、拍板人。”

  中流勇击水大浪遏飞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思想的发展史整体看就是一部论争史,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的过程。活跃的思维和争论与过去的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理论的争论之一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后深化为社会主义有没有市场经济。1981年,有官方的理论权威曾经把经济学家按思想倾向分成四类,从计划经济的第一类到主张市场经济的第四类。

  坚定的计划经济派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基本标志是指令性计划,这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重要体现。他们还一针见血地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落脚点仍然是商品经济,计划经济被抽掉了”,而“宏观经济由计划调节,微观经济由市场调节的提法“事实上让宏观调节被架空,成为了‘梁上君子’,结果仍是削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些批评一直延续到1984年夏秋之际。

  阵营的另一边是改革的学派: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市场派人物马洪,由于特定的身份地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马洪组织人写文章,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他找到了吴敬琏等人写出论文,批评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肯定社会主义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并由马洪将此亲自送到“上

  面”;于光远、董辅、童大林等十几位经济学家在北京召开会议,坚决主张十二届三中全会报告写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会议简报也直接递往决策高层;社科院刘国光等经济学家、国家体改委当时都在积极写文章,向上报送材料。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这次的争论暂且划上句号。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应用价值规律,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也标志着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至此以后,经济学界的改革派将讨论引向深入,“市场经济”被水到渠成地提出。于光远、杨坚白、卓炯、韩志国、晓亮、何伟等不少学者领先突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底线,提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的大胆论述。

  认识在实践中统一

  1984年,尽管有大的理论突破,市场经济的提法仍是讳莫如深。1988年前后,树欲静而风不止,由于政治条件的变化,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被抹上浓厚的政治色彩。

  此时,微观经济改革也提上日程。吴敬琏强调物价改革,1988年底发表文章《物价改革需要宽松的经济环境》。吴敬琏是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一员大将,有很重要的建树。而同为市场派的重量级人物厉以宁强调,改革应从企业改革切入,明确提出股份制作为企业改革方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厉以宁在北大的课堂上多次设坛开讲,讲授“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问题”,历数传统企业弊端,大力张扬企业股份制,由此得到“厉股份”之称。

  1990年夏,在最高层主持的一次会上,薛暮桥发言最长最激烈,会后据此手写长文,批驳了计划经济派的观点。1991年9月16日,《经济参考报》理论部召开座谈会,邀请了多位改革派学者参加,并配发一整版座谈纪要,此后一连12天,在一版下面每天刊登一个发言。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又一次一语定乾坤: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当是硬道理

  什么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就是资本主义?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在中国经历了十年的论争,从1984年到1992年,直到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最关键的话就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标志,也是共产主义理想所追求的目标。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打破了“姓资姓社”的禁区,解决了发展生产力问题。“三个有利于”也使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化:股份制、私有制取得了合理地位。特别重要的是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被邓小平所澄清。

  自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市场经济改革,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公布,中国市场经济框架终于建立起来。理论的澄清带来改革实践的突飞猛进,市场的培育、市场体系下的宏观调控和市场主体的企业改革,由此一步步走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外围渐进核心,政治体制改革浮出水面……

  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要在实践中深化,尽管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操作中还有摸索,但毕竟中国经济理论迈出了及其巨大的步伐。

  显然,只要中国有发展问题,经济理论就会有新的进步和突破。到2030年、2050年,中国的改革经验是否能够检验今天的理论?也许起码再过50年到100年,中国进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毕竟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的。(20B1)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